备受争议的改革者:俄罗斯教育科学部长利瓦诺夫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备受争议的改革者:俄罗斯教育科学部长利瓦诺夫

2013年08月19日 16:0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俄罗斯研究室)

 


    对德米特里?利瓦诺夫的关注始于几年前,起因是我们的俄国学界朋友奥列格?斯米尔诺夫教授对他的详尽介绍。斯米尔诺夫教授早年毕业于莫斯科钢铁学院,著名的塑性工程专家,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任莫斯科钢铁冶金学院的常务副校长,多次访华。

    去年五月,斯米尔诺夫再次应邀来华讲学;做客清华科技园时,谈到了中俄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他兴奋地告诉我们,以前曾多次介绍过的他的学生利瓦诺夫已经被任命为俄联邦新一届政府的教育科学部长,是梅德韦杰夫新班底中最年轻的部长之一。“他思想活跃、做事果断,对关注俄国科技创新的你们来说他就值得第一个被关注”。教授给出了他的建议并商定,在我们十月份的俄国行程中安排与他的这位“学生”会面。

    然而世事难料,与我们握别不到两个月,斯米尔诺夫教授就在八月十九号的睡梦中无疾而终,当初与利瓦诺夫会面的计划只好暂时搁置。马上就要到奥列格?斯米尔诺夫教授逝世周年纪念日了,我们在这里向这位智慧的俄国老人表示敬意!

    上任伊始,利瓦诺夫就不断发表改革倡议并迅速拿出具体方案予以落实。对此,叫好者有之,愤怒痛恨者亦有之。面对来自各方压力,利瓦诺夫毫不退缩,依然坚持自己立场,继续推行他的改革路线,展现出自信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诚如老朋友斯米尔诺夫所言,这位俄罗斯年轻的改革派代表确实值得关注。

    根正苗红

    德米特里?利瓦诺夫在维基百科上被称为国务活动家、理论物理学家。他于1967年1月15日出生在一个大学生家庭。(在前苏联和时下的俄罗斯,大学生可以结婚生子)其祖父曾是克格勃的上校军官,退役后在一家军工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父亲维克托?利瓦诺夫在儿子出生那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并从此在航空工业界一路顺风顺水;做过著名的伊柳申飞机制造公司的总经理,1997年俄罗斯国防工业部撤销前还曾担任该部副部长。

    利瓦诺夫的职业生涯与他的母校国立莫斯科钢铁冶金学院密切相关。1990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应用物理与化学系金属物理专业,两年后通过了该专业的副博士论文答辩。1992年起历任该校金属合成实验室研究员、高级研究员,理论物理教研室副教授。1997年利瓦诺夫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俄罗斯固体物理学专业最年轻的博士之一,年仅三十岁。同年,利瓦诺夫担任学校分管科研工作副校长的助理;2000年升任负责国际合作与外事工作的副校长,同时他还以理论物理教研室教授的身份从事教学活动。业余时间,利瓦诺夫通过函授学习法律;2003年,取得莫斯科国立法学院民法专业的毕业证书。

    2004年,时任俄罗斯教育科学部长的安德烈?富尔先科将他招入麾下,担任国家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司司长;2005年晋升为副部长和国务秘书,期间受命负责俄罗斯科学院的改革工作。

    2007年,利瓦诺夫回到母校任校长。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08年7月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令,莫斯科钢铁冶金学院成为俄罗斯第一批国家研究型大学。同时被确认为“国家研究型大学”的只有两所高校,另一家是莫斯科物理工程学院。2009年,利瓦诺夫入选俄联邦总统管理干部百人储备库。

    2012年5月21日被正式任命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部部长。

    此外,利瓦诺夫在教学和科研领域也有不俗业绩;其总共撰写的六十余篇论文中,有四十九篇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曾获得过俄罗斯科学院青年科学家金质奖章和俄罗斯联邦政府教育奖。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责任编辑:彭金美)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