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通讯: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中阿携手发展之路”

2025-07-20 16:1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阿尔及尔7月20日电 通讯: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中阿携手发展之路”

新华社记者徐永春

一声清脆的汽笛划破长空,打破了北非撒哈拉沙漠深处的沉寂。“铺轨机组试机完毕,设备各系统状态良好,操作及施工人员全部就位。”呼喊声中,一台大型铺轨机缓缓启动,两条500米长、每根重达30吨的钢轨稳稳铺设在路基上。

建设中的这条铁路是阿尔及利亚西部铁路矿业线,全长575公里,由中国铁建与阿国有企业共同施工。这条客货混运的沙漠重载铁路建成后,将连接该国贝沙尔省和廷杜夫省加拉杰比莱特铁矿区,实现矿区、工业区和港口互联互通,助力阿西南部省份交通和经济发展。

北非撒哈拉沙漠腹地,自然条件极其严酷,水源匮乏,沙尘暴来袭时黄沙遮天蔽日,烈日可将地表炙烤至近60摄氏度。在如此极端条件下,7200余名中阿建设者挥洒汗水,轨枕铺设、扣件安装、螺栓紧固等各环节有条不紊地推进,一条横亘沙漠的“钢铁长龙”加速勾勒出壮观轮廓。

据介绍,项目施工的道砟日产量超过1万吨,铁路轨枕单日产量高达5200根。“当前,项目每天可完成3公里轨道铺设任务,这是中国先进铺轨技术首次应用在阿尔及利亚铁路建设上。”中国铁建阿尔及利亚公司总经理董琳说。

中国企业优良的施工组织与技术管理能力得到阿方高度认可。阿国家铁路局局长伊兹丁·弗里迪考察西部铁路矿业线时,对项目施工技术、质量及进度发出由衷赞叹,并感谢中国铁建把全世界最先进的铺轨技术引入阿尔及利亚。

这条在建铁路不仅为经济发展带来希望,更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成长平台。近日,在铁路建设配套的阿尔及利亚首个现代化智能轨枕厂内,在30余名中阿员工的共同见证下,26岁的当地青年德贝卡·穆罕默德郑重地从轨枕厂项目经理手中接过一顶管理人员佩戴的蓝色安全帽。伴随着热烈的掌声,这个从普通工人转变为管理骨干的小伙子眼眶微微发红。

德贝卡2024年11月刚进厂时,面对轰鸣的自动化生产线,他暗自握紧拳头给自己打气:“我相信自己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工作中,他主动记录工序要点,利用空隙演示标准操作。小伙子积极的工作态度引起了中国工班长注意。“想学混凝土浇筑吗?”中国师傅问道。“当然!”德贝卡毫不犹豫地回答。

德贝卡开始跟随中国师傅轮岗学习混凝土浇筑、设备调试等技能,迅速成长为“多面手”。在新员工到来时,德贝卡扮演起“阿籍师傅”的角色,协调开展人员技能培训工作。如今,轨枕厂生产一线属地员工占比超过85%。在他的带动下,68名阿籍员工已成长为项目骨干。

在北非撒哈拉的广袤黄沙中,中阿建设者携手筑路,一条助力未来发展的“钢铁长龙”向前延伸。这不仅是中阿携手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国技术在阿尔及利亚落地生根、惠及民生的缩影。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通讯: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中阿携手发展之路”

2025年07月20日 16:1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阿尔及尔7月20日电 通讯: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中阿携手发展之路”

新华社记者徐永春

一声清脆的汽笛划破长空,打破了北非撒哈拉沙漠深处的沉寂。“铺轨机组试机完毕,设备各系统状态良好,操作及施工人员全部就位。”呼喊声中,一台大型铺轨机缓缓启动,两条500米长、每根重达30吨的钢轨稳稳铺设在路基上。

建设中的这条铁路是阿尔及利亚西部铁路矿业线,全长575公里,由中国铁建与阿国有企业共同施工。这条客货混运的沙漠重载铁路建成后,将连接该国贝沙尔省和廷杜夫省加拉杰比莱特铁矿区,实现矿区、工业区和港口互联互通,助力阿西南部省份交通和经济发展。

北非撒哈拉沙漠腹地,自然条件极其严酷,水源匮乏,沙尘暴来袭时黄沙遮天蔽日,烈日可将地表炙烤至近60摄氏度。在如此极端条件下,7200余名中阿建设者挥洒汗水,轨枕铺设、扣件安装、螺栓紧固等各环节有条不紊地推进,一条横亘沙漠的“钢铁长龙”加速勾勒出壮观轮廓。

据介绍,项目施工的道砟日产量超过1万吨,铁路轨枕单日产量高达5200根。“当前,项目每天可完成3公里轨道铺设任务,这是中国先进铺轨技术首次应用在阿尔及利亚铁路建设上。”中国铁建阿尔及利亚公司总经理董琳说。

中国企业优良的施工组织与技术管理能力得到阿方高度认可。阿国家铁路局局长伊兹丁·弗里迪考察西部铁路矿业线时,对项目施工技术、质量及进度发出由衷赞叹,并感谢中国铁建把全世界最先进的铺轨技术引入阿尔及利亚。

这条在建铁路不仅为经济发展带来希望,更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成长平台。近日,在铁路建设配套的阿尔及利亚首个现代化智能轨枕厂内,在30余名中阿员工的共同见证下,26岁的当地青年德贝卡·穆罕默德郑重地从轨枕厂项目经理手中接过一顶管理人员佩戴的蓝色安全帽。伴随着热烈的掌声,这个从普通工人转变为管理骨干的小伙子眼眶微微发红。

德贝卡2024年11月刚进厂时,面对轰鸣的自动化生产线,他暗自握紧拳头给自己打气:“我相信自己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工作中,他主动记录工序要点,利用空隙演示标准操作。小伙子积极的工作态度引起了中国工班长注意。“想学混凝土浇筑吗?”中国师傅问道。“当然!”德贝卡毫不犹豫地回答。

德贝卡开始跟随中国师傅轮岗学习混凝土浇筑、设备调试等技能,迅速成长为“多面手”。在新员工到来时,德贝卡扮演起“阿籍师傅”的角色,协调开展人员技能培训工作。如今,轨枕厂生产一线属地员工占比超过85%。在他的带动下,68名阿籍员工已成长为项目骨干。

在北非撒哈拉的广袤黄沙中,中阿建设者携手筑路,一条助力未来发展的“钢铁长龙”向前延伸。这不仅是中阿携手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国技术在阿尔及利亚落地生根、惠及民生的缩影。

(责任编辑:王炬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