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逐渐摸清特朗普政府的“套路”

2025-07-17 08:1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 题:各国逐渐摸清特朗普政府的“套路”

新华社记者马倩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一口气向多国发出威胁,告知美方将于8月1日起加征高额关税,但随后又迅速就加征期限“松口”。从美国4月宣布“对等关税”,大举向全球发动“关税战”,到不断更改加征关税期限,各方对于特朗普政府的反复无常已基本习以为常。

专家认为,各国已看清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背后的虚张声势,看穿美国外交经贸政策的讹诈本质,更加坚定地在与美国打交道时维护自身核心利益。随着世界各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特朗普政府的“不可预判”,美国在各国眼中也变得愈发“不可信任”,其国际信誉加速崩塌。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首都华盛顿白宫展示签署后的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新华社记者胡友松摄

特朗普政府的套路被看穿

美国媒体总结,无论是关税谈判,还是乌克兰问题、伊核谈判等外交事务,世界逐渐摸清了特朗普政府政策反复背后的行为套路。

——极限施压。近日,特朗普政府一口气向23国和欧盟下了施加高额关税的“最后通牒”,其中既包括美国的西方盟友,也包括一些全球南方国家。美国智库国际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西纳·图西认为,特朗普惯行的“交易的艺术”是,先极限施压,试探他国底线,然后试图在最后一刻达成交易、谋求最大利益。

——议题捆绑。特朗普政府多次把关税谈判与防务安全等议题捆绑,向相关国家施加多重压力。比如,在向韩国领导人发出“关税威胁信”后,特朗普次日即批评韩国为驻韩美军支付的费用“非常少”。美国《外交事务》杂志说,在关税谈判中,特朗普政府往往附带许多与贸易无关的要求。

——肆意而为。美国媒体分析,特朗普政府制定政策时会依赖于“总统直觉”,肆意而为导致的政策混乱让外界难以琢磨。针对美国公布的所谓“对等关税”税率计算表遭到经贸专家质疑,美国克拉克大学名誉教授约翰·布朗说,这种根据个人意愿随意设定关税的做法“前所未见”。

特朗普政府的这些套路不仅体现在关税谈判上,还体现在外交事务中。在俄乌问题上,美国先是声称暂停对乌克兰部分军援,没过几天即宣布向乌提供大量“爱国者”导弹系统。在最新表态中,特朗普还把俄乌谈判与对俄关税捆绑,发出50天内达成停火协议的“最后通牒”,把以上套路用了个遍。

从“不可预判”到“不可信任”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必须变得更加不可预判。”首次竞选总统时,特朗普就曾这样描述其外交政策。特朗普政府并非是首个运用“不可预测性”策略的美国政府。越南战争期间美国领导人就提出所谓“疯子理论”,即试图令他国相信自己“不理性到什么都能做得出来”,迫使对方在恐惧中让步。

但国际政治学者普遍认为,这一理论很难成功,反而会令使用者的言行难以被信任。

7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返回华盛顿白宫。新华社记者胡友松摄

政策反复无常让各国对美国的不信任感迅速上升,美国信誉大幅滑坡。特朗普政府所谓的“不可预测性”,正逐渐变为“不可信任、不可合作”。英国华威大学政治学研究员史蒂夫·邓恩说,越来越多国家正迅速认识到,特朗普政府不值得信任。

日本《读卖新闻》6月底公布的舆论调查显示,日本民众对美国的信任度降至22%,创下2000年以来最低纪录。民调机构尼拉数据公司5月发布的报告表明,美国在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净正面形象值从2024年的“+22”降至“-5”。

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丹尼尔·德雷兹纳认为,“不可预测性”导致特朗普政府为达成国际协议所做的大部分尝试都失败了,因为对方感到,即使达成协议也无法确保美国会遵守。

更多国家选择“硬刚”美国

专家认为,特朗普政府所谓“不可预测性”策略的背后,是其对外政策的讹诈本质和美国一贯的霸道霸凌。美国外交政治分析师大卫·罗特科普夫说,特朗普政府试图以“暴徒式的敲诈勒索”推动谈判、达到目的。

在看清美国政策的讹诈本质后,多国坚定维护自身利益,与美方正面交锋,据理力争。面对最新关税威胁,巴西卢拉政府“硬刚”美国,强硬发声批驳特朗普政府;日本在涉及本国核心利益的领域始终不肯让步,并暗示考虑以抛售美债作为谈判筹码,被英国《金融时报》称作对美发出“罕见的露齿威胁”。欧盟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包括在必要时对等反制。

法国《世界报》评论,从军事外交领域的“最后通牒”到贸易领域的关税战,美国奉行的都是企图通过威胁和敲诈勒索达成目的,带来的结果就是信任崩塌。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的文章认为,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为是在挑战自二战以来建立的国际秩序基石,所谓美国的领导力已荡然无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孙丹)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顶部旗帜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各国逐渐摸清特朗普政府的“套路”

2025年07月17日 08:1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 题:各国逐渐摸清特朗普政府的“套路”

新华社记者马倩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一口气向多国发出威胁,告知美方将于8月1日起加征高额关税,但随后又迅速就加征期限“松口”。从美国4月宣布“对等关税”,大举向全球发动“关税战”,到不断更改加征关税期限,各方对于特朗普政府的反复无常已基本习以为常。

专家认为,各国已看清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背后的虚张声势,看穿美国外交经贸政策的讹诈本质,更加坚定地在与美国打交道时维护自身核心利益。随着世界各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特朗普政府的“不可预判”,美国在各国眼中也变得愈发“不可信任”,其国际信誉加速崩塌。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首都华盛顿白宫展示签署后的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新华社记者胡友松摄

特朗普政府的套路被看穿

美国媒体总结,无论是关税谈判,还是乌克兰问题、伊核谈判等外交事务,世界逐渐摸清了特朗普政府政策反复背后的行为套路。

——极限施压。近日,特朗普政府一口气向23国和欧盟下了施加高额关税的“最后通牒”,其中既包括美国的西方盟友,也包括一些全球南方国家。美国智库国际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西纳·图西认为,特朗普惯行的“交易的艺术”是,先极限施压,试探他国底线,然后试图在最后一刻达成交易、谋求最大利益。

——议题捆绑。特朗普政府多次把关税谈判与防务安全等议题捆绑,向相关国家施加多重压力。比如,在向韩国领导人发出“关税威胁信”后,特朗普次日即批评韩国为驻韩美军支付的费用“非常少”。美国《外交事务》杂志说,在关税谈判中,特朗普政府往往附带许多与贸易无关的要求。

——肆意而为。美国媒体分析,特朗普政府制定政策时会依赖于“总统直觉”,肆意而为导致的政策混乱让外界难以琢磨。针对美国公布的所谓“对等关税”税率计算表遭到经贸专家质疑,美国克拉克大学名誉教授约翰·布朗说,这种根据个人意愿随意设定关税的做法“前所未见”。

特朗普政府的这些套路不仅体现在关税谈判上,还体现在外交事务中。在俄乌问题上,美国先是声称暂停对乌克兰部分军援,没过几天即宣布向乌提供大量“爱国者”导弹系统。在最新表态中,特朗普还把俄乌谈判与对俄关税捆绑,发出50天内达成停火协议的“最后通牒”,把以上套路用了个遍。

从“不可预判”到“不可信任”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必须变得更加不可预判。”首次竞选总统时,特朗普就曾这样描述其外交政策。特朗普政府并非是首个运用“不可预测性”策略的美国政府。越南战争期间美国领导人就提出所谓“疯子理论”,即试图令他国相信自己“不理性到什么都能做得出来”,迫使对方在恐惧中让步。

但国际政治学者普遍认为,这一理论很难成功,反而会令使用者的言行难以被信任。

7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返回华盛顿白宫。新华社记者胡友松摄

政策反复无常让各国对美国的不信任感迅速上升,美国信誉大幅滑坡。特朗普政府所谓的“不可预测性”,正逐渐变为“不可信任、不可合作”。英国华威大学政治学研究员史蒂夫·邓恩说,越来越多国家正迅速认识到,特朗普政府不值得信任。

日本《读卖新闻》6月底公布的舆论调查显示,日本民众对美国的信任度降至22%,创下2000年以来最低纪录。民调机构尼拉数据公司5月发布的报告表明,美国在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净正面形象值从2024年的“+22”降至“-5”。

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丹尼尔·德雷兹纳认为,“不可预测性”导致特朗普政府为达成国际协议所做的大部分尝试都失败了,因为对方感到,即使达成协议也无法确保美国会遵守。

更多国家选择“硬刚”美国

专家认为,特朗普政府所谓“不可预测性”策略的背后,是其对外政策的讹诈本质和美国一贯的霸道霸凌。美国外交政治分析师大卫·罗特科普夫说,特朗普政府试图以“暴徒式的敲诈勒索”推动谈判、达到目的。

在看清美国政策的讹诈本质后,多国坚定维护自身利益,与美方正面交锋,据理力争。面对最新关税威胁,巴西卢拉政府“硬刚”美国,强硬发声批驳特朗普政府;日本在涉及本国核心利益的领域始终不肯让步,并暗示考虑以抛售美债作为谈判筹码,被英国《金融时报》称作对美发出“罕见的露齿威胁”。欧盟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包括在必要时对等反制。

法国《世界报》评论,从军事外交领域的“最后通牒”到贸易领域的关税战,美国奉行的都是企图通过威胁和敲诈勒索达成目的,带来的结果就是信任崩塌。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的文章认为,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为是在挑战自二战以来建立的国际秩序基石,所谓美国的领导力已荡然无存。

(责任编辑:孙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