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者:美关税政策如同“定时炸弹” 或将“引爆”消费者钱包

2025-06-27 07:22 来源:海外网

  海外网6月26日电 据美国《新闻周刊》6月24日报道,受关税政策影响,引发美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正在不断积累。美国乔治亚学院和州立大学商业法副教授尼古拉斯·克里尔(Nicholas Creel)称,关税政策如同一颗“定时炸弹”,或将“引爆”美国消费者的钱包。

  克里尔表示,引发激烈通胀的因素已经存在。包括企业库存囤积、劳动力大量流失以及关税压力等。他认为,这些因素或将造成物价上涨和企业成本激增,并会将最终结果转嫁到美国消费者。

  克里尔说,由于在关税政策实施前,美国本土企业进购了大量货品以应对可能到来的成本危机,目前,这些企业囤积着大量难以售出的商品。关税政策进一步实施后,企业补充库存的需求量大幅度降低。据统计,四月份,美国企业货运订单量环比下降约41%,库存水平和库存成本之间的差距已经扩大到历史第三高。他提到,企业存储库存的成本越高,更换库存的成本也越高,这无疑为引发激烈通胀埋下隐患。

  克里尔认为,受移民政策影响,美国本土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增加了劳动力的投入成本。其中,食品行业受影响明显。美国政府大幅度削减对农业的项目支持,包括对农民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灾害保险补贴和气候适应资金等,这让美国农业受到重创,大量农民利益受损。而随着关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美国农民失去了大量海外市场,这进一步加剧了通胀压力。

  美联储下调经济增长预期可能是通货膨胀激增的另一个信号。当地时间6月18日,美联储将今年美国经济增速预期中值下调0.3个百分点至1.4%,同时将今年的通胀预期、核心PCE价格指数中值上调至3.1%。克里尔认为,这一调整反映了美国或将进一步面临物价上涨的压力。(海外网 秦炜轩)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常艳)
鎵嬫満鐪嬩腑缁�缁忔祹鏃ユ姤寰俊涓粡缃戝井淇�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学者:美关税政策如同“定时炸弹” 或将“引爆”消费者钱包

2025年06月27日 07:22   来源:海外网   

  海外网6月26日电 据美国《新闻周刊》6月24日报道,受关税政策影响,引发美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正在不断积累。美国乔治亚学院和州立大学商业法副教授尼古拉斯·克里尔(Nicholas Creel)称,关税政策如同一颗“定时炸弹”,或将“引爆”美国消费者的钱包。

  克里尔表示,引发激烈通胀的因素已经存在。包括企业库存囤积、劳动力大量流失以及关税压力等。他认为,这些因素或将造成物价上涨和企业成本激增,并会将最终结果转嫁到美国消费者。

  克里尔说,由于在关税政策实施前,美国本土企业进购了大量货品以应对可能到来的成本危机,目前,这些企业囤积着大量难以售出的商品。关税政策进一步实施后,企业补充库存的需求量大幅度降低。据统计,四月份,美国企业货运订单量环比下降约41%,库存水平和库存成本之间的差距已经扩大到历史第三高。他提到,企业存储库存的成本越高,更换库存的成本也越高,这无疑为引发激烈通胀埋下隐患。

  克里尔认为,受移民政策影响,美国本土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增加了劳动力的投入成本。其中,食品行业受影响明显。美国政府大幅度削减对农业的项目支持,包括对农民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灾害保险补贴和气候适应资金等,这让美国农业受到重创,大量农民利益受损。而随着关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美国农民失去了大量海外市场,这进一步加剧了通胀压力。

  美联储下调经济增长预期可能是通货膨胀激增的另一个信号。当地时间6月18日,美联储将今年美国经济增速预期中值下调0.3个百分点至1.4%,同时将今年的通胀预期、核心PCE价格指数中值上调至3.1%。克里尔认为,这一调整反映了美国或将进一步面临物价上涨的压力。(海外网 秦炜轩)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