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维护国际贸易规则才能有效应对挑战(国际论坛)

2025-06-05 09:33 来源:人民日报

贸易战不存在所谓的“净福利效应”,无论是出口国还是进口国、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将因贸易战遭受损失。合作才是唯一出路,支撑全球贸易的各项规则需要各方共同维护

美国政府正以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为筹码,企图通过高关税来威胁全世界。美国的关税政策对美国以及全球市场产生了严重冲击。那些向美国出口商品的全球生产商深受其害,美国消费者在商店收银台前结账时也越来越感到切肤之痛。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保护主义政策还会对多边贸易体制造成巨大伤害。

参与国际贸易的中小规模经济体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其经济体量有限,既用不了“胡萝卜”政策,无法以额外的市场准入措施促使美国政府放弃难以实现的贸易平衡目标;也用不了“大棒”政策,无法用对等经济手段来迫使美国政府让步。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这些经济体一直将多边贸易体制视为最佳选择:通过捍卫规则来维护开放性,进而维护自身利益。

保护主义没有赢家,高额关税只会造成两败俱伤。贸易战不存在所谓的“净福利效应”,无论是出口国还是进口国、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将因贸易战遭受损失。在国际贸易中,各方专注于发展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开展相互贸易,其效益要远高于仅为满足自身内部需求而进行生产。

合作才是唯一出路,支撑全球贸易的各项规则需要各方共同维护。贸易规则稳不稳,取决于各方认不认可、支不支持。对于规则,不能选择性执行,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美国违背国际贸易规则的行为,可能对整个国际贸易体系造成深层冲击。在此形势下,欧盟、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等全球南方国家应深化合作,合力维护国际贸易规则,共同应对当前挑战。

整合并完善区域供应链是破解当前关税危机的一剂良方。这些供应链中的产品,相当一部分将在区域内被充分消化。随着中国和其他亚洲经济体进一步成为地区生产商品的消费主体,国际贸易结构将变得更加平衡,亚洲经济崛起的愿景也将得到更充分实现。

(作者为美国中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顶部旗帜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合力维护国际贸易规则才能有效应对挑战(国际论坛)

2025年06月05日 09:33   来源:人民日报   

贸易战不存在所谓的“净福利效应”,无论是出口国还是进口国、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将因贸易战遭受损失。合作才是唯一出路,支撑全球贸易的各项规则需要各方共同维护

美国政府正以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为筹码,企图通过高关税来威胁全世界。美国的关税政策对美国以及全球市场产生了严重冲击。那些向美国出口商品的全球生产商深受其害,美国消费者在商店收银台前结账时也越来越感到切肤之痛。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保护主义政策还会对多边贸易体制造成巨大伤害。

参与国际贸易的中小规模经济体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其经济体量有限,既用不了“胡萝卜”政策,无法以额外的市场准入措施促使美国政府放弃难以实现的贸易平衡目标;也用不了“大棒”政策,无法用对等经济手段来迫使美国政府让步。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这些经济体一直将多边贸易体制视为最佳选择:通过捍卫规则来维护开放性,进而维护自身利益。

保护主义没有赢家,高额关税只会造成两败俱伤。贸易战不存在所谓的“净福利效应”,无论是出口国还是进口国、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将因贸易战遭受损失。在国际贸易中,各方专注于发展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开展相互贸易,其效益要远高于仅为满足自身内部需求而进行生产。

合作才是唯一出路,支撑全球贸易的各项规则需要各方共同维护。贸易规则稳不稳,取决于各方认不认可、支不支持。对于规则,不能选择性执行,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美国违背国际贸易规则的行为,可能对整个国际贸易体系造成深层冲击。在此形势下,欧盟、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等全球南方国家应深化合作,合力维护国际贸易规则,共同应对当前挑战。

整合并完善区域供应链是破解当前关税危机的一剂良方。这些供应链中的产品,相当一部分将在区域内被充分消化。随着中国和其他亚洲经济体进一步成为地区生产商品的消费主体,国际贸易结构将变得更加平衡,亚洲经济崛起的愿景也将得到更充分实现。

(作者为美国中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