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硬刚政府整改令 特朗普连发“断供+收税”双重威胁

2025-04-16 15:17 来源:央视新闻

  近日,美国联邦政府以冻结联邦经费为要挟,要求多所高校“整改”,美国著名私立学府哈佛大学则选择“硬刚”。

  美国哈佛大学14日拒绝了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对其管理结构、招聘及招生政策进行大幅改革的要求。美国政府随即宣布冻结该校总额约22.6亿美元的联邦经费。15日,特朗普再发出威胁,要取消哈佛大学的免税资格,并要求该校道歉。

  哈佛拒绝整改 政府冻结经费

  4月14日,哈佛大学校长艾伦·M·加伯在向全校人员发出的公开信中说,校方拒绝美国政府提出的多项整改要求,“不会牺牲其独立性,不会放弃宪法赋予的权利”,联邦政府不应对私立大学的教学内容、招生和人事政策以及研究内容指手画脚。

  几小时后,美国政府宣布,冻结给哈佛的22亿美元拨款和6000万美元项目合同款项。假如哈佛继续“抗命”,可能还将危及正接受“审查”的60多亿美元联邦经费的拨付。

  特朗普政府先前援引美国1964年出台的《民权法》中反歧视条款,认定哈佛大学纵容校内“反犹主义”活动且推行不符合本届政府政策的“多元化、平等、包容”(DEI)项目,要求重新审查对哈佛的联邦资助项目。

  3月31日,美国联邦教育部、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和总务管理局宣布,联邦政府承诺授予哈佛大学及其附属机构的87亿美元拨款以及总值2.556亿美元的项目合同正在接受审查。4月11日,上述机构再向哈佛大学致信,要求学校进行“有意义的治理改革与重组”,包括:

  削弱学生和教职员工在校务中的权力;

  采用并实施基于能力的招聘和录取政策,停止一切基于种族、肤色和国籍等因素的优待;

  改革国际学生的招生流程,避免录取敌视美国价值观和制度的学生,包括支持恐怖主义或反犹主义的学生;

  关闭所有“多元化、公平与包容”政策相关的项目。

  针对政府的“整改”命令和“断供”威胁,一批哈佛校友先前致函校方管理层,呼吁拒绝接受危及大学自治权的“不合法要求”,号召发起“法律抗争”。

  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及其哈佛分会上周向波士顿一家联邦法院发起诉讼,要求法院下令阻止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领导的政府“重新审查”对该校总额近90亿美元的联邦资助项目。美国司法部将代表政府抗辩。

  同行支持 政府使用税收威胁

  据路透社报道,在哈佛大学22.6亿美元联邦经费被政府冻结后,特朗普政府没有回应关于哪些拨款和合同被削减的问题,哈佛大学也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同时,哈佛大学的一些同行机构对其立场表示支持。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克里斯托弗·艾斯格鲁伯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普林斯顿大学与哈佛大学站在一起。”斯坦福大学校长乔纳森·莱文和教务长珍妮·马丁内斯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们全力支持哈佛大学。

  4月15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他正在考虑是否寻求终止哈佛大学的免税资格。他强调说,“免税地位完全取决于其是否符合公众利益”。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在记者会上再次强调哈佛大学违反了《民权法》中的反歧视条款,并表示特朗普希望哈佛大学就所谓的“校园内发生的针对犹太裔美国学生的反犹太主义”道歉。

  根据美国法律,大多数大学以及慈善机构等非营利组织免征联邦所得税,因为“其组织或运营主要是为了慈善、科学、教育或类似目的”。但如果其运营超出既定宗旨,免征联邦所得税的地位可能会被撤销。英国广播公司认为,失去税收豁免可能会使哈佛大学每年损失数百万美元。

  “非常手段正常化”:已有七所高校“受罚”

  据美联社报道,特朗普政府已冻结对美国七所顶尖高校的联邦资助。在哈佛大学之前,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和西北大学已遭到惩罚。除了西北大学,其他六所高校均属私立名校组成的常春藤联盟。

  美国高校去年掀起抗议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军事行动、呼吁巴以和平的校园示威活动。特朗普上任后,其政府以纵容“反犹主义”为由追究校方责任,拘捕参加示威的人员,冻结数十所美国高校的联邦资助并提出整改要求。

  美联社解读,特朗普政府已将扣留联邦资助这一“非常手段正常化”,以施压大型学术机构服从特朗普的政治议程,同时对学校政策施加影响。

  监制丨郑弘

  制片人丨赵新宇

  主编丨崔翀

  编辑丨周雨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哈佛硬刚政府整改令 特朗普连发“断供+收税”双重威胁

2025年04月16日 15:17   来源:央视新闻   

  近日,美国联邦政府以冻结联邦经费为要挟,要求多所高校“整改”,美国著名私立学府哈佛大学则选择“硬刚”。

  美国哈佛大学14日拒绝了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对其管理结构、招聘及招生政策进行大幅改革的要求。美国政府随即宣布冻结该校总额约22.6亿美元的联邦经费。15日,特朗普再发出威胁,要取消哈佛大学的免税资格,并要求该校道歉。

  哈佛拒绝整改 政府冻结经费

  4月14日,哈佛大学校长艾伦·M·加伯在向全校人员发出的公开信中说,校方拒绝美国政府提出的多项整改要求,“不会牺牲其独立性,不会放弃宪法赋予的权利”,联邦政府不应对私立大学的教学内容、招生和人事政策以及研究内容指手画脚。

  几小时后,美国政府宣布,冻结给哈佛的22亿美元拨款和6000万美元项目合同款项。假如哈佛继续“抗命”,可能还将危及正接受“审查”的60多亿美元联邦经费的拨付。

  特朗普政府先前援引美国1964年出台的《民权法》中反歧视条款,认定哈佛大学纵容校内“反犹主义”活动且推行不符合本届政府政策的“多元化、平等、包容”(DEI)项目,要求重新审查对哈佛的联邦资助项目。

  3月31日,美国联邦教育部、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和总务管理局宣布,联邦政府承诺授予哈佛大学及其附属机构的87亿美元拨款以及总值2.556亿美元的项目合同正在接受审查。4月11日,上述机构再向哈佛大学致信,要求学校进行“有意义的治理改革与重组”,包括:

  削弱学生和教职员工在校务中的权力;

  采用并实施基于能力的招聘和录取政策,停止一切基于种族、肤色和国籍等因素的优待;

  改革国际学生的招生流程,避免录取敌视美国价值观和制度的学生,包括支持恐怖主义或反犹主义的学生;

  关闭所有“多元化、公平与包容”政策相关的项目。

  针对政府的“整改”命令和“断供”威胁,一批哈佛校友先前致函校方管理层,呼吁拒绝接受危及大学自治权的“不合法要求”,号召发起“法律抗争”。

  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及其哈佛分会上周向波士顿一家联邦法院发起诉讼,要求法院下令阻止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领导的政府“重新审查”对该校总额近90亿美元的联邦资助项目。美国司法部将代表政府抗辩。

  同行支持 政府使用税收威胁

  据路透社报道,在哈佛大学22.6亿美元联邦经费被政府冻结后,特朗普政府没有回应关于哪些拨款和合同被削减的问题,哈佛大学也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同时,哈佛大学的一些同行机构对其立场表示支持。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克里斯托弗·艾斯格鲁伯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普林斯顿大学与哈佛大学站在一起。”斯坦福大学校长乔纳森·莱文和教务长珍妮·马丁内斯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们全力支持哈佛大学。

  4月15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他正在考虑是否寻求终止哈佛大学的免税资格。他强调说,“免税地位完全取决于其是否符合公众利益”。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在记者会上再次强调哈佛大学违反了《民权法》中的反歧视条款,并表示特朗普希望哈佛大学就所谓的“校园内发生的针对犹太裔美国学生的反犹太主义”道歉。

  根据美国法律,大多数大学以及慈善机构等非营利组织免征联邦所得税,因为“其组织或运营主要是为了慈善、科学、教育或类似目的”。但如果其运营超出既定宗旨,免征联邦所得税的地位可能会被撤销。英国广播公司认为,失去税收豁免可能会使哈佛大学每年损失数百万美元。

  “非常手段正常化”:已有七所高校“受罚”

  据美联社报道,特朗普政府已冻结对美国七所顶尖高校的联邦资助。在哈佛大学之前,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和西北大学已遭到惩罚。除了西北大学,其他六所高校均属私立名校组成的常春藤联盟。

  美国高校去年掀起抗议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军事行动、呼吁巴以和平的校园示威活动。特朗普上任后,其政府以纵容“反犹主义”为由追究校方责任,拘捕参加示威的人员,冻结数十所美国高校的联邦资助并提出整改要求。

  美联社解读,特朗普政府已将扣留联邦资助这一“非常手段正常化”,以施压大型学术机构服从特朗普的政治议程,同时对学校政策施加影响。

  监制丨郑弘

  制片人丨赵新宇

  主编丨崔翀

  编辑丨周雨卉

(责任编辑:朱晓航)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