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夺数字游民 日本官民有温差

2025-03-18 08:12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创造条件,打造数字游民的宜居环境,试图分享这一据估算综合经济效果超过100万亿日元的巨大蛋糕。作为发达国家、游客眼中的魅力之国,日本自然也没有落下。

  有数字显示,数字游民以欧美系人士居多,他们大多拥有数字营销和区块链技能,50%以上为30多岁,45%的人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

  持续关注并发布数字游民相关报告的旅游信息服务网站A Brother Abroad称,数字游民人数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包括在目的地的各种消费、系统设计与开发等数字技术共享、商业交流创造的各种经济价值等,全球数字游民市场价值或达7870亿美元。

  继欧洲国家于本世纪初发明数字游民签证、开始抢夺数字人才之后,2023年以来亚洲各国也加入了这一抢人大战。日本观光厅官员表示,“数字游民有工作、收入高,在拉动消费方面非常值得期待。”

  日本中部圈社会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佐藤武指出,与普通的入境游相比,数字游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局限于酒店收益等短期现金流,而且还可能产生中长期的连锁反应,甚至包括产业协同效应。

  佐藤表示,以日本中部地区数据为基础计算的结果显示,单纯的入境游仅给当地单个住宿企业带来0.36%的经济效应,如果大力提高对数字游民的吸引力,打造数字健康环境,其经济效应有望提升至13.83%。

  2022年8月,民间非盈利组织“日本数字游民协会”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一群年轻人本着为数字游民创造便利生活条件、促进日本接纳数字游民环境改善等目的,积极进行相关信息发布。

  日本代表性房地产开发商三菱地所公司也早就瞄准数字游民这一租赁市场。2024年年初,三菱地所宣布,计划在2030年之前向前来日本居住的外国人提供1万套租赁住宅。租赁房屋以涩谷等东京圈为中心,家电家具齐备,可以用英文进行线上签约,还可以通过App进行线上咨询。

  2024年10月,日本九州地区的核心城市福冈市以“Colive Fukuoka”为名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数字游民招聘活动。九州地区原本就是日本半导体产业集群相对聚集的地区,曾被称为日本的“硅谷”,自台积电2021年决定在九州地区的熊本县投资建厂以来,整个九州地区都将其视为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加大力度吸引全球人才,试图将九州打造成科技创新高地。

  2023年4月,日本政府推出吸引海外人才和资金的行动计划,将2030年前吸引对日直接投资额目标由原来的80万亿日元提高到100万亿日元,并表示将采取创设数字游民签证等措施吸引海外高级人才,为吸引留学生在日本国内定居营造完善的环境。

  不过,此间媒体和专家评论说,日本政府在这方面行动迟缓且缺乏诚意,很难在“抢人大战”中夺得先机。

  计划中的数字游民签证2024年3月底正式揭开面纱,日本随即开始面向数字游民及其配偶和子女签发数字游民签证。但是,对这一签证有兴趣的人士发现,即使拿到该签证,在留资格最多仅有6个月,且不能更新,必须离开日本半年以后才能再次申请。此外,还要提交超过1000万日元的年收入证明。

  一位游历多国、多次以短期旅游签证访日的澳大利亚女士抱怨说,“太费劲了,提交申请8个月了还是没有结果”,目前她已经取消了日本数字游民签证的申请。

  据介绍,她是通过专业人士代理申请该签证的,申请提交4个月都没有动静。相关机构负责人金泽直树表示,目前在日本申请数字游民签证要数月至半年才能获批,完全不能满足需求。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泰国数字游民签证最长在留期限为360天,5年内可自由出入境,且可在线申请;韩国最长期限为两年;葡萄牙在留期限为1至2年,可更新,甚至可以申请永居。

  与此相对应的是,日本数字游民签证需要本人亲自去海外的申请地使领馆面签,最长6个月的在留时长与目前西方国家人士可享受的3个月免签待遇相比没有太大区别,而且原则上要求数字游民必须从事海外项目,不得在日本从事有收入的活动。

  《日本经济新闻》评论说,这很难说是从数字游民角度考虑的政策,这会使日本面临失去人才的风险。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抢夺数字游民 日本官民有温差

2025年03月18日 08:1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刘春燕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创造条件,打造数字游民的宜居环境,试图分享这一据估算综合经济效果超过100万亿日元的巨大蛋糕。作为发达国家、游客眼中的魅力之国,日本自然也没有落下。

  有数字显示,数字游民以欧美系人士居多,他们大多拥有数字营销和区块链技能,50%以上为30多岁,45%的人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

  持续关注并发布数字游民相关报告的旅游信息服务网站A Brother Abroad称,数字游民人数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包括在目的地的各种消费、系统设计与开发等数字技术共享、商业交流创造的各种经济价值等,全球数字游民市场价值或达7870亿美元。

  继欧洲国家于本世纪初发明数字游民签证、开始抢夺数字人才之后,2023年以来亚洲各国也加入了这一抢人大战。日本观光厅官员表示,“数字游民有工作、收入高,在拉动消费方面非常值得期待。”

  日本中部圈社会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佐藤武指出,与普通的入境游相比,数字游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局限于酒店收益等短期现金流,而且还可能产生中长期的连锁反应,甚至包括产业协同效应。

  佐藤表示,以日本中部地区数据为基础计算的结果显示,单纯的入境游仅给当地单个住宿企业带来0.36%的经济效应,如果大力提高对数字游民的吸引力,打造数字健康环境,其经济效应有望提升至13.83%。

  2022年8月,民间非盈利组织“日本数字游民协会”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一群年轻人本着为数字游民创造便利生活条件、促进日本接纳数字游民环境改善等目的,积极进行相关信息发布。

  日本代表性房地产开发商三菱地所公司也早就瞄准数字游民这一租赁市场。2024年年初,三菱地所宣布,计划在2030年之前向前来日本居住的外国人提供1万套租赁住宅。租赁房屋以涩谷等东京圈为中心,家电家具齐备,可以用英文进行线上签约,还可以通过App进行线上咨询。

  2024年10月,日本九州地区的核心城市福冈市以“Colive Fukuoka”为名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数字游民招聘活动。九州地区原本就是日本半导体产业集群相对聚集的地区,曾被称为日本的“硅谷”,自台积电2021年决定在九州地区的熊本县投资建厂以来,整个九州地区都将其视为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加大力度吸引全球人才,试图将九州打造成科技创新高地。

  2023年4月,日本政府推出吸引海外人才和资金的行动计划,将2030年前吸引对日直接投资额目标由原来的80万亿日元提高到100万亿日元,并表示将采取创设数字游民签证等措施吸引海外高级人才,为吸引留学生在日本国内定居营造完善的环境。

  不过,此间媒体和专家评论说,日本政府在这方面行动迟缓且缺乏诚意,很难在“抢人大战”中夺得先机。

  计划中的数字游民签证2024年3月底正式揭开面纱,日本随即开始面向数字游民及其配偶和子女签发数字游民签证。但是,对这一签证有兴趣的人士发现,即使拿到该签证,在留资格最多仅有6个月,且不能更新,必须离开日本半年以后才能再次申请。此外,还要提交超过1000万日元的年收入证明。

  一位游历多国、多次以短期旅游签证访日的澳大利亚女士抱怨说,“太费劲了,提交申请8个月了还是没有结果”,目前她已经取消了日本数字游民签证的申请。

  据介绍,她是通过专业人士代理申请该签证的,申请提交4个月都没有动静。相关机构负责人金泽直树表示,目前在日本申请数字游民签证要数月至半年才能获批,完全不能满足需求。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泰国数字游民签证最长在留期限为360天,5年内可自由出入境,且可在线申请;韩国最长期限为两年;葡萄牙在留期限为1至2年,可更新,甚至可以申请永居。

  与此相对应的是,日本数字游民签证需要本人亲自去海外的申请地使领馆面签,最长6个月的在留时长与目前西方国家人士可享受的3个月免签待遇相比没有太大区别,而且原则上要求数字游民必须从事海外项目,不得在日本从事有收入的活动。

  《日本经济新闻》评论说,这很难说是从数字游民角度考虑的政策,这会使日本面临失去人才的风险。

(责任编辑:朱晓航)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