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之音遭“断粮” 黑历史被揭穿

2025-03-18 07:41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长期以“传播民主自由”为名,行意识形态渗透之实的美国政府机构“美国之音”(VOA),如今深陷被“封喉”困境。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之音电台1300多名员工15日起强制休假。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前一天下令削减美国国际媒体署规模,该机构就负责向美国之音电台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被“断粮”的还有自由欧洲电台、自由广播电台以及自由亚洲电台。

  

  美国之音电台负责人迈克尔·阿布拉莫维茨15日在社交媒体上说,他手下全部1300多名记者、制片人和助理几乎都已被强制“行政休假”;“美国之音目前已被噤声”。

  

  事实上,“美国之音”被噤声,早有迹象。2月9日,美国政府效率部负责人马斯克在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称,美国之音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广播电台等机构“现在已经没人听了”,它们“每年浪费美国纳税人10亿美元。”

  作为“谎言工厂” 美国之音涉华报道劣迹多

  美国之音成立于1942年,冷战时期成为意识形态对抗的“舆论打手”。它以所谓的“传播自由民主”为名,用超过40种语言向全球广播,在世界各地煽风点火、干涉别国内政,有时甚至鼓吹“颜色革命”。

  

  涉华报道方面,美国之音更是劣迹斑斑。2023年2月,美国之音曾发表文章,恶意揣测柬埔寨首相洪森访华目的,柬埔寨外交部发言人安速强怒斥美国之音故意发表误导公众的假新闻,“玩弄肮脏的政治手段”抹黑中柬间的正常交往合作。从抹黑新疆人权到鼓噪南海争议,从为“台独”势力摇旗呐喊到为乱港分子站台撑腰,几乎每一个荒谬恶毒的涉华谎言背后,都少不了这家媒体一手炮制的不实言论。

  网友:不是美国之音 而是中情局之音

  

  有网友指出,“美国之音烂透了,从来都是假新闻,终于等到了结束谎言的时刻。”

  “不是美国之音,而是中情局之音。”

  “美国之音就是垃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国之音遭“断粮” 黑历史被揭穿

2025年03月18日 07:41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长期以“传播民主自由”为名,行意识形态渗透之实的美国政府机构“美国之音”(VOA),如今深陷被“封喉”困境。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之音电台1300多名员工15日起强制休假。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前一天下令削减美国国际媒体署规模,该机构就负责向美国之音电台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被“断粮”的还有自由欧洲电台、自由广播电台以及自由亚洲电台。

  

  美国之音电台负责人迈克尔·阿布拉莫维茨15日在社交媒体上说,他手下全部1300多名记者、制片人和助理几乎都已被强制“行政休假”;“美国之音目前已被噤声”。

  

  事实上,“美国之音”被噤声,早有迹象。2月9日,美国政府效率部负责人马斯克在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称,美国之音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广播电台等机构“现在已经没人听了”,它们“每年浪费美国纳税人10亿美元。”

  作为“谎言工厂” 美国之音涉华报道劣迹多

  美国之音成立于1942年,冷战时期成为意识形态对抗的“舆论打手”。它以所谓的“传播自由民主”为名,用超过40种语言向全球广播,在世界各地煽风点火、干涉别国内政,有时甚至鼓吹“颜色革命”。

  

  涉华报道方面,美国之音更是劣迹斑斑。2023年2月,美国之音曾发表文章,恶意揣测柬埔寨首相洪森访华目的,柬埔寨外交部发言人安速强怒斥美国之音故意发表误导公众的假新闻,“玩弄肮脏的政治手段”抹黑中柬间的正常交往合作。从抹黑新疆人权到鼓噪南海争议,从为“台独”势力摇旗呐喊到为乱港分子站台撑腰,几乎每一个荒谬恶毒的涉华谎言背后,都少不了这家媒体一手炮制的不实言论。

  网友:不是美国之音 而是中情局之音

  

  有网友指出,“美国之音烂透了,从来都是假新闻,终于等到了结束谎言的时刻。”

  “不是美国之音,而是中情局之音。”

  “美国之音就是垃圾”。

(责任编辑:朱晓航)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