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 题:亚太经济体货币政策为何与美联储“分道扬镳”
新华社记者
继上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央行降息后,韩国央行25日也宣布降息。亚太经济体央行接连降息,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按兵不动”形成对比。观察人士认为,亚太地区多家央行的货币政策与美联储“分道扬镳”,反映地区货币政策制定者关注美国新一届政府关税政策可能给经济带来的冲击,也表明多数亚太经济体已获得更大货币政策自主空间。
韩国央行25日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2.75%,这是韩国央行自2024年10月以来第三次降息。上周,澳大利亚央行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4.1%,这是该行4年多来首次降息;新西兰央行将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3.75%,为该行去年8月以来连续第4次降息。本月早些时候,印度央行近5年来首次降息,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6.25%。
自去年8月以来,亚太地区多数主要经济体纷纷降息,唯一“背道而驰”的是日本。在多年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之后,日本央行于去年3月结束负利率政策,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日本央行今年1月将政策利率从0.25%上调至0.5%,达到约17年来最高水平。
与亚太地区多数央行不同,美联储1月底召开今年首次货币政策会议,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4.25%至4.5%之间。这是美联储自2024年9月开始连续降息以来首次维持利率不变。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一项美联储跟踪数据显示,目前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今年上半年维持利率不变。
长期以来,亚太经济体央行倾向于跟随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周期,如今一些央行却选择与美联储“分道扬镳”。这一方面缘于许多亚太国家的通胀形势明显缓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各国在美国挥舞“关税大棒”的背景下,对自身经济前景担忧加剧。
澳大利亚央行在声明中说,澳通胀水平较2022年的峰值已大幅下降,同时私营部门需求增长持续低迷,央行对通胀持续接近2%至3%目标区间的中点位置更有信心。新西兰央行则表示,新西兰当前通货膨胀率接近央行设定的1%至3%目标区间的中点,但全球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给世界经济带来风险,将影响商业投资决策。
更重要的是,亚太经济体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要“看美联储脸色行事”。英国劳雷萨咨询公司合伙人尼古拉斯·斯皮罗在近日为香港《南华早报》撰写的文章中说,在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太经济体采取灵活的汇率机制,财政基本面有所改善,宏观审慎政策和资本管制措施得到有效运用,决策变得更加可靠和透明。亚太经济体央行可使用更多工具来维持金融稳定,从而有更大余地与美联储“分道扬镳”。
与此同时,美联储货币政策正面临掣肘。美国新一届政府的贸易、移民及其他政策存在不确定性,通胀反弹风险正在上升,将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前景造成较大影响。
美联储理事阿德里安娜·库格勒日前表示,考虑到美国经济面临的各项风险,“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不变是适当的”。她认为,尽管美国劳动力市场疲软风险已降低,但通胀上行风险仍然存在。美国通胀率要达到美联储设定的2%长期目标还有“一段路要走”。
美国圣路易斯联储银行行长阿尔伯托·穆萨莱姆警告,美国政府政策变化将增大通胀走高的风险,可能导致美联储在更长时间内维持利率不变。美联储甚至将被迫在加息对抗通胀和降息缓冲经济下行之间艰难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