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丨被美频频羞辱的加拿大,恬不知耻地打“中国牌”向美国乞怜!

2025-02-16 10:18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加拿大感到被背叛、被侵犯,受到老大哥毫无理由的打击。”在美国日前宣布对加拿大加征关税之后,加拿大丰业银行经济学家德里克·霍尔特在一份报告中这样写道。然而,加拿大政客最终是如何回应“背叛、侵犯和打击”的呢?近期,加拿大全部13个省和地区的省长组团赴美,游说美国议员、商业团体和劳工领袖,试图乞求美方“网开一面”。

  更荒诞的是,为说服美方,这些加拿大政客居然打出“中国牌”,将中国描绘成“共同的经济敌人”。比如,安大略省省长道格·福特声称,美国在寻求与中国“脱钩”的过程中,需要加拿大各省支持;加方可以效仿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高关税,并对中国关键领域投资设限。这被外界讥讽摆出一副摇尾乞怜样。

  美洲有句俗语:“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这句话用在加拿大身上很贴切。它是美国最大近邻与亲密盟友,也是“五眼联盟”成员之一。但在利益面前,美国对加拿大的压榨、胁迫和羞辱,可谓毫不留情。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一任期里,最早遭关税胁迫的国家中就有加拿大。特朗普再次当选后,多次扬言要“吞并”加拿大、让它成为美国第51个州,还多次嘲讽加总理特鲁多是“美国州长”。本月初,美方以芬太尼和非法移民为由,威胁对加方进口商品征收25%额外关税。最近,美国又宣布对所有进口钢铝征收25%的关税,加拿大首当其冲。

  尽管特鲁多等政客嘴上说着“绝不妥协”、声称要对美方发起关税反击,但实际上,加拿大在经贸层面高度依赖美国。举个例子,加拿大是美国最大的钢铁和铝进口国,一旦两笔关税叠加落地,高达50%的税率将重创加方相关产业。

  一边被美频频羞辱、担忧利益受损,一边又无力跟美国“硬刚”,加拿大政客们于是打起了歪主意——高调反华并抹黑中国,将此作为“投名状”,以换取美方手下留情。而这样的套路,外界并不陌生。这些年,从非法拘押中国华为公司高管孟晚舟,到散播中方“干涉”加拿大大选的谬论;从配合美方所谓“印太战略”、派军舰到台海和南海巡航,到禁用中国5G设备、单方面宣布对中国制造电动汽车征收100%附加税,加方在政治、安全、科技、经济等领域不断出台针对中国的措施,有的是受人“指使”,有的则是自己“加戏”。

  其实,只要理性看待中加关系,就会发现,中加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两国关系曾长期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前列。中国是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进口来源地及出口市场。特鲁多执政九年多,起初中加关系发展良好,但随着美方将中国视为“最大战略对手”、对华全面遏制打压,加方做法开始变形走样,甘当美国反华急先锋和马前卒。这导致中加合作持续“遇冷”,也让加拿大自身付出代价。

  对于本国政府错误做法,加拿大不少民众和企业都表示反对。不久前,加中贸易理事会发布的《加中商业调查》报告中提到,大多数加拿大企业认为,中国是它们在全球范围内五大首选市场之一,确保中国市场机会对加方具有“战略重要性”。

  过去一年来,一些西方国家纷纷选择与中国改善关系,而中加关系至今没有迈过那道“坎”,症结在于加方政客仍有唯美国马首是瞻的仆从心态,拒绝从根本上纠正对华错误认知。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加拿大丢掉本国自主与自尊,非但没能从美国那儿讨来“免死金牌”,反而损失了对华合作的宝贵机遇,在国际上更是颜面尽失、沦为笑柄。

  今年是中加建交55周年,也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眼下,加拿大正面临政局变化的转折点。对于该国未来领导人来说,能否坚持战略自主、拒绝“无脑”充当美国反华打手、回归对华理性认知,无疑是一个关键考验。

  “中国牌”当不了加拿大的“挡箭牌”。“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但是做美国的盟友则是致命的”——对于基辛格曾经说过的这句话,加拿大政客们现在想必有了更深的体会。在美国的大棒之下,加拿大政客们再怎么摇尾乞怜甚至昧着良心讨欢心,也不过是丧失国格人格、在全世界面前丢人现眼而已!

  (国际锐评评论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际锐评丨被美频频羞辱的加拿大,恬不知耻地打“中国牌”向美国乞怜!

2025年02月16日 10:18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加拿大感到被背叛、被侵犯,受到老大哥毫无理由的打击。”在美国日前宣布对加拿大加征关税之后,加拿大丰业银行经济学家德里克·霍尔特在一份报告中这样写道。然而,加拿大政客最终是如何回应“背叛、侵犯和打击”的呢?近期,加拿大全部13个省和地区的省长组团赴美,游说美国议员、商业团体和劳工领袖,试图乞求美方“网开一面”。

  更荒诞的是,为说服美方,这些加拿大政客居然打出“中国牌”,将中国描绘成“共同的经济敌人”。比如,安大略省省长道格·福特声称,美国在寻求与中国“脱钩”的过程中,需要加拿大各省支持;加方可以效仿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高关税,并对中国关键领域投资设限。这被外界讥讽摆出一副摇尾乞怜样。

  美洲有句俗语:“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这句话用在加拿大身上很贴切。它是美国最大近邻与亲密盟友,也是“五眼联盟”成员之一。但在利益面前,美国对加拿大的压榨、胁迫和羞辱,可谓毫不留情。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一任期里,最早遭关税胁迫的国家中就有加拿大。特朗普再次当选后,多次扬言要“吞并”加拿大、让它成为美国第51个州,还多次嘲讽加总理特鲁多是“美国州长”。本月初,美方以芬太尼和非法移民为由,威胁对加方进口商品征收25%额外关税。最近,美国又宣布对所有进口钢铝征收25%的关税,加拿大首当其冲。

  尽管特鲁多等政客嘴上说着“绝不妥协”、声称要对美方发起关税反击,但实际上,加拿大在经贸层面高度依赖美国。举个例子,加拿大是美国最大的钢铁和铝进口国,一旦两笔关税叠加落地,高达50%的税率将重创加方相关产业。

  一边被美频频羞辱、担忧利益受损,一边又无力跟美国“硬刚”,加拿大政客们于是打起了歪主意——高调反华并抹黑中国,将此作为“投名状”,以换取美方手下留情。而这样的套路,外界并不陌生。这些年,从非法拘押中国华为公司高管孟晚舟,到散播中方“干涉”加拿大大选的谬论;从配合美方所谓“印太战略”、派军舰到台海和南海巡航,到禁用中国5G设备、单方面宣布对中国制造电动汽车征收100%附加税,加方在政治、安全、科技、经济等领域不断出台针对中国的措施,有的是受人“指使”,有的则是自己“加戏”。

  其实,只要理性看待中加关系,就会发现,中加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两国关系曾长期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前列。中国是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进口来源地及出口市场。特鲁多执政九年多,起初中加关系发展良好,但随着美方将中国视为“最大战略对手”、对华全面遏制打压,加方做法开始变形走样,甘当美国反华急先锋和马前卒。这导致中加合作持续“遇冷”,也让加拿大自身付出代价。

  对于本国政府错误做法,加拿大不少民众和企业都表示反对。不久前,加中贸易理事会发布的《加中商业调查》报告中提到,大多数加拿大企业认为,中国是它们在全球范围内五大首选市场之一,确保中国市场机会对加方具有“战略重要性”。

  过去一年来,一些西方国家纷纷选择与中国改善关系,而中加关系至今没有迈过那道“坎”,症结在于加方政客仍有唯美国马首是瞻的仆从心态,拒绝从根本上纠正对华错误认知。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加拿大丢掉本国自主与自尊,非但没能从美国那儿讨来“免死金牌”,反而损失了对华合作的宝贵机遇,在国际上更是颜面尽失、沦为笑柄。

  今年是中加建交55周年,也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眼下,加拿大正面临政局变化的转折点。对于该国未来领导人来说,能否坚持战略自主、拒绝“无脑”充当美国反华打手、回归对华理性认知,无疑是一个关键考验。

  “中国牌”当不了加拿大的“挡箭牌”。“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但是做美国的盟友则是致命的”——对于基辛格曾经说过的这句话,加拿大政客们现在想必有了更深的体会。在美国的大棒之下,加拿大政客们再怎么摇尾乞怜甚至昧着良心讨欢心,也不过是丧失国格人格、在全世界面前丢人现眼而已!

  (国际锐评评论员)

(责任编辑:朱晓航)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