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佳怡
纵观当前全球央行货币政策格局,“分化”无疑是一大关键词。过去一段时间,海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密集落地,议息结果各异,宽松与紧缩并行。
降息与加息交织
走过全球货币政策由紧转松的关键之年,有经济体央行继续深入“宽松之境”。加拿大央行1月29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3%,为连续第6次降息。该央行还宣布结束量化紧缩,并将在3月初根据经济增长情况重启资产购买计划。同日,瑞典央行将政策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2.25%,为两年多来的最低水平。
全球央行货币政策调整节奏各异。作为众多央行议息会议中的“重头戏”,北京时间1月30日凌晨,美联储按下降息暂停键,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4.25%至4.50%之间。
美联储在最新决议声明中删除了“通胀已经向2%的目标取得进展”的表述,此举被市场解读为偏鹰。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则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不急于调整政策立场”,对货币政策前景依旧保持谨慎。
在美联储公布利率决议数小时后,欧洲央行宣布再次降息,将三大关键利率分别下调25个基点,存款机制利率、主要再融资利率和边际借贷利率分别降至2.75%、2.90%和3.15%。这是该央行自2024年6月开启降息周期以来第5次下调利率。北京时间2月6日晚间,英国央行将公布利率决议,市场预期其将降息25个基点。
也有选择逆势加息的央行。1月24日,日本央行在开年首场议息会议上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政策利率从0.25%上调至0.50%。该利率也因此达到自2008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巴西央行日前决定将基准利率提高100个基点至13.25%,以应对该国国内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这是巴西央行自去年9月以来连续第4次上调利率。
宏观环境差异是主因
降息与加息交织之间,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凸显。究其原因,各经济体面临的宏观环境各异,导致政策调整步伐各不相同。
随着美联储步入放缓降息的周期,后续政策调整将保持谨慎、延续“边走边看”。中金公司认为,美联储1月暂停降息,主要是因为近期经济增长强劲,并且美联储也担心关税和移民政策推高通胀,需要时间观望。预计美联储后续仍有降息空间,今年上半年是“窗口期”。
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表示,鉴于美国经济基本面仍具备一定韧性,尤其是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仍然健康,就业市场超预期走弱的概率较低,叠加潜在的通胀风险,预计美联储的政策重心会进一步偏向于通胀。从货币政策规则的角度出发,只要通胀情况仍在改善,美联储就可以继续降息。但是,降息时间点的选择可能较为微妙,预计今年首次降息的时间点在二季度。
相较美国,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略显疲软。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经季节和工作日调整后,2024年四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零增长,同比增长0.9%。开源证券表示,欧元区经济增长目前面临较大挑战,若欧元区经济在2025年遭遇更大的负面冲击,届时欧洲央行或将加大降息幅度,以支撑欧元区经济增长。
日本央行预计将继续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日本央行副行长冰见野良三表示,即使日本央行在1月采取了加息的行动,日本的实际利率显然仍处于负值区域。展望未来,货币政策走向取决于经济、物价和金融状况,如果经济和物价前景得以实现,日本央行将相应地提高利率。
浙商证券研究所宏观经济联席首席分析师廖博表示,在内外需改善的背景下,2025年日本核心CPI有望稳定在2%以上。从基本面角度来看,日本央行存在进一步加息的基础。未来,在薪资继续高增的背景下,实际工资增速有望继续支撑日本内需,应持续关注汇率等扰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