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荷兰“科技皇冠上的明珠”何以蒙尘

2024-10-18 22: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海牙10月18日电 新闻分析|荷兰“科技皇冠上的明珠”何以蒙尘

   新华社记者王湘江

   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公司近日股价接连大跌,市值蒸发超600亿欧元,失去欧洲市值最高科技公司的头衔。该公司遭遇看空的背后,是全球芯片行业的深刻变局以及美国和荷兰对中国出口限制政策的叠加效应。

   长期以来,阿斯麦凭借其在光刻机领域的技术优势,成为全球半导体行业不可或缺的供应商,2020年首次成为欧洲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荷兰人经常会骄傲地宣称阿斯麦是荷兰科技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近年来,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阿斯麦赚得盆满钵满。2023年,阿斯麦净销售额达276亿欧元,同比增长30%。该公司原本预计,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未来营收还将快速增长。

   然而,阿斯麦本月15日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该公司今年第三季度总订单金额约为26亿欧元,不到上一季度近56亿欧元的一半。这一令人失望的业绩引发市场大幅抛售,15日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阿斯麦股价跌幅达15.6%,16日进一步下跌5.1%。

   全球芯片市场需求的变化是导致阿斯麦业绩面临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人工智能芯片需求依然强劲,尤其是来自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微软和谷歌等科技巨头的需求,这些公司为了高效运行ChatGPT和Copilot等人工智能模型,需要建设大型数据中心,从而推动了对芯片的持续需求。

   但另一方面,荷兰国际集团分析师马克·赫塞林克指出,人工智能市场份额仅占整体芯片市场的10%至15%,单凭这一板块难以驱动整个芯片行业。阿斯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夫·富凯也表示,尽管人工智能领域具备增长潜力,但难以弥补其他市场板块复苏乏力的问题。

   当前,全球电子消费品需求经历数年爆发式增长后逐渐回落。同时,欧盟近年来试图通过《芯片法案》提振本地芯片制造,以减少对亚洲和美国的依赖,但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包括英特尔在内的芯片巨头推迟在欧洲建厂的计划。这些都令半导体行业前景蒙上阴影。

   除了市场需求变化,更加直接的威胁来自美国和荷兰政府的出口限制政策。近年来美国不断向荷兰政府施压,以“国家安全”为由严格管制向中国出口高端芯片制造设备。由于禁令,阿斯麦不仅一直无法对华出口其最先进的极紫外线(EUV)光刻机,从今年年初开始,多款中端产品也已无法向中国出口。

   中国近年来一直是阿斯麦的重要市场,销售额约占其全球市场半壁江山。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中国连续多个季度成为阿斯麦最大的销售市场,其中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销售额全球占比均为49%,第三季度销售额创下27.9亿欧元的历史新高,占其总销售额的47%。

   然而,受出口限制政策影响,阿斯麦被迫下调中国市场预期,其在华销售额预计降幅让市场分析人士大感意外,也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正推动荷兰政府进一步限制阿斯麦在华的售后维护服务。这意味着已出口至中国的设备,在服务和维护方面也可能面临障碍。如果最终实施,将对阿斯麦的业务运营造成更大冲击。

   阿斯麦始终反对出口限制政策。现任总裁富凯和前任总裁彼得·温宁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均公开反对美国限制阿斯麦对华出口。

   富凯今年4月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对华出口限制是不明智的,实际上损害了西方自身利益。这些限制措施只会推动中国加速自主研发高端技术。

   他指出,目前汽车行业,尤其是德国汽车行业,迫切需要大量使用成熟技术生产的芯片,但这些芯片的利润率相对较低,西方投资不足,欧洲甚至无法满足一半的需求,中国产能满足了这一需求缺口。他直言:“阻止别人生产你急需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

   温宁克的观点则更直接。他认为,美国对华芯片战的背后是意识形态,而非事实依据。他强调,阿斯麦在中国拥有客户和员工已经30多年,他们一直在为公司业务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公司“(对他们)也有义务”。温宁克表示,他将进行游说,尽可能阻止更严厉的出口限制。

   订单锐减、业绩预期下滑,加上股价暴跌,使阿斯麦这颗荷兰科技皇冠上的明珠蒙尘。一名读者在荷兰媒体有关阿斯麦股价暴跌的报道下评论道:“这就是让美国主导规则的结果,阿斯麦被迫卷入了一场地缘政治博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符仲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闻分析|荷兰“科技皇冠上的明珠”何以蒙尘

2024年10月18日 22: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海牙10月18日电 新闻分析|荷兰“科技皇冠上的明珠”何以蒙尘

   新华社记者王湘江

   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公司近日股价接连大跌,市值蒸发超600亿欧元,失去欧洲市值最高科技公司的头衔。该公司遭遇看空的背后,是全球芯片行业的深刻变局以及美国和荷兰对中国出口限制政策的叠加效应。

   长期以来,阿斯麦凭借其在光刻机领域的技术优势,成为全球半导体行业不可或缺的供应商,2020年首次成为欧洲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荷兰人经常会骄傲地宣称阿斯麦是荷兰科技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近年来,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阿斯麦赚得盆满钵满。2023年,阿斯麦净销售额达276亿欧元,同比增长30%。该公司原本预计,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未来营收还将快速增长。

   然而,阿斯麦本月15日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该公司今年第三季度总订单金额约为26亿欧元,不到上一季度近56亿欧元的一半。这一令人失望的业绩引发市场大幅抛售,15日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阿斯麦股价跌幅达15.6%,16日进一步下跌5.1%。

   全球芯片市场需求的变化是导致阿斯麦业绩面临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人工智能芯片需求依然强劲,尤其是来自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微软和谷歌等科技巨头的需求,这些公司为了高效运行ChatGPT和Copilot等人工智能模型,需要建设大型数据中心,从而推动了对芯片的持续需求。

   但另一方面,荷兰国际集团分析师马克·赫塞林克指出,人工智能市场份额仅占整体芯片市场的10%至15%,单凭这一板块难以驱动整个芯片行业。阿斯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夫·富凯也表示,尽管人工智能领域具备增长潜力,但难以弥补其他市场板块复苏乏力的问题。

   当前,全球电子消费品需求经历数年爆发式增长后逐渐回落。同时,欧盟近年来试图通过《芯片法案》提振本地芯片制造,以减少对亚洲和美国的依赖,但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包括英特尔在内的芯片巨头推迟在欧洲建厂的计划。这些都令半导体行业前景蒙上阴影。

   除了市场需求变化,更加直接的威胁来自美国和荷兰政府的出口限制政策。近年来美国不断向荷兰政府施压,以“国家安全”为由严格管制向中国出口高端芯片制造设备。由于禁令,阿斯麦不仅一直无法对华出口其最先进的极紫外线(EUV)光刻机,从今年年初开始,多款中端产品也已无法向中国出口。

   中国近年来一直是阿斯麦的重要市场,销售额约占其全球市场半壁江山。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中国连续多个季度成为阿斯麦最大的销售市场,其中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销售额全球占比均为49%,第三季度销售额创下27.9亿欧元的历史新高,占其总销售额的47%。

   然而,受出口限制政策影响,阿斯麦被迫下调中国市场预期,其在华销售额预计降幅让市场分析人士大感意外,也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正推动荷兰政府进一步限制阿斯麦在华的售后维护服务。这意味着已出口至中国的设备,在服务和维护方面也可能面临障碍。如果最终实施,将对阿斯麦的业务运营造成更大冲击。

   阿斯麦始终反对出口限制政策。现任总裁富凯和前任总裁彼得·温宁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均公开反对美国限制阿斯麦对华出口。

   富凯今年4月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对华出口限制是不明智的,实际上损害了西方自身利益。这些限制措施只会推动中国加速自主研发高端技术。

   他指出,目前汽车行业,尤其是德国汽车行业,迫切需要大量使用成熟技术生产的芯片,但这些芯片的利润率相对较低,西方投资不足,欧洲甚至无法满足一半的需求,中国产能满足了这一需求缺口。他直言:“阻止别人生产你急需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

   温宁克的观点则更直接。他认为,美国对华芯片战的背后是意识形态,而非事实依据。他强调,阿斯麦在中国拥有客户和员工已经30多年,他们一直在为公司业务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公司“(对他们)也有义务”。温宁克表示,他将进行游说,尽可能阻止更严厉的出口限制。

   订单锐减、业绩预期下滑,加上股价暴跌,使阿斯麦这颗荷兰科技皇冠上的明珠蒙尘。一名读者在荷兰媒体有关阿斯麦股价暴跌的报道下评论道:“这就是让美国主导规则的结果,阿斯麦被迫卷入了一场地缘政治博弈。”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