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印度或正陷入“制造业死胡同”

2024-08-31 07:46 来源: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8月30日报道 美国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计划网站8月12日发表题为《印度正在成为世界第三吗?》的文章,作者是伊姆兰·哈立德。全文摘编如下:

  过去十年来,印度的崛起重塑了地区和全球格局。一些分析人士预测,到2027年,印度将超过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个国家信心满满,丰富的基建成果、飙升的股市和不断增长的移动制造都说明,印度经济正在发生充满活力的转变。

  但印度是否拥有其所声称的实力和影响力?

  在“印度制造”倡议提出后的十年里,印度在全球工业产出中所占比重一直处于2%至3%的水平,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几乎没有变化。鉴于大选后经济改革前景暗淡,印度欲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雄心壮志难以令人信服。

  印度储备银行前行长拉古拉姆·拉詹明确表达了对政府牺牲服务业、执意扩张制造业的担忧,警告称这将剥夺印度工人的工作机会,长期来看将破坏经济增长。拉詹对印度制造业的悲观看法是有道理的:国际上供需失衡,加上产能过剩,限制了全球需求,印度的制造业已经几乎没有扩张空间。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越南和孟加拉国等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在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这加剧了与印度的竞争。

  拉詹认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制造业的阶梯都变得更难攀登。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工人——短缺仍困扰着印度。工人短缺影响多个部门,2022年,缺人最严重的是建筑业,缺口达约85%。信息技术、技术和制造业的人才缺口也高达84%。根据一份报告,印度工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而中国工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年。

  “印度制造”倡议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尚未带来预想的变革性影响。土地改革受阻和劳动力技能升级缓慢表明,印度可能正陷入制造业死胡同。如果不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印度可能在争夺全球制造业主导地位的竞争中落后。

  印度的经济格局呈现明显割裂。一方面,印度拥有生产率高、融入全球一体化的正规部门,这些部门仅雇用10%的劳动力。其中,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和制药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些行业主要位于城市,它们吸引技术工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割裂。另一方面,高达90%劳动力仍然被困在低生产率行业,如农业和城市的非正式活动。

  这种两极分化阻碍印度经济抱负的实现。低技能制造业岗位的大量涌入——这对东亚数百万人加入中产阶级队伍至关重要——还很遥远。基础设施落后让问题更加复杂。印度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现代化、准时制库存管理,阻碍了企业将印度纳入其全球供应链。实现更具包容性的经济未来的承诺,取决于克服这些系统性挑战。

  印度未来的繁荣有赖于高效利用其年轻人才,克服这些系统性问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印度的经济增长——以高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业而非制造业为动力——创造的就业岗位较少。因此,失业率——尤其是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此外,印度的不平等现象十分严重。

  解决办法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模式。要利用其丰富的劳动力,印度必须制定以国家最大的资源——低技能劳动力——为重点的经济议程。这可能是印度未来几十年的相对优势所在。对印度的政治领导人来说,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改变经济格局,创造容易获得的、体面的就业岗位,避免迫在眉睫的人口灾难。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增长模式是投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计划,帮助弱势群体。此外,还可以制定诸如生产关联激励计划这样的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确保增长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编译/王栋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常艳)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顶部旗帜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媒:印度或正陷入“制造业死胡同”

2024年08月31日 07:46   来源: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8月30日报道 美国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计划网站8月12日发表题为《印度正在成为世界第三吗?》的文章,作者是伊姆兰·哈立德。全文摘编如下:

  过去十年来,印度的崛起重塑了地区和全球格局。一些分析人士预测,到2027年,印度将超过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个国家信心满满,丰富的基建成果、飙升的股市和不断增长的移动制造都说明,印度经济正在发生充满活力的转变。

  但印度是否拥有其所声称的实力和影响力?

  在“印度制造”倡议提出后的十年里,印度在全球工业产出中所占比重一直处于2%至3%的水平,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几乎没有变化。鉴于大选后经济改革前景暗淡,印度欲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雄心壮志难以令人信服。

  印度储备银行前行长拉古拉姆·拉詹明确表达了对政府牺牲服务业、执意扩张制造业的担忧,警告称这将剥夺印度工人的工作机会,长期来看将破坏经济增长。拉詹对印度制造业的悲观看法是有道理的:国际上供需失衡,加上产能过剩,限制了全球需求,印度的制造业已经几乎没有扩张空间。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越南和孟加拉国等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在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这加剧了与印度的竞争。

  拉詹认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制造业的阶梯都变得更难攀登。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工人——短缺仍困扰着印度。工人短缺影响多个部门,2022年,缺人最严重的是建筑业,缺口达约85%。信息技术、技术和制造业的人才缺口也高达84%。根据一份报告,印度工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而中国工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年。

  “印度制造”倡议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尚未带来预想的变革性影响。土地改革受阻和劳动力技能升级缓慢表明,印度可能正陷入制造业死胡同。如果不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印度可能在争夺全球制造业主导地位的竞争中落后。

  印度的经济格局呈现明显割裂。一方面,印度拥有生产率高、融入全球一体化的正规部门,这些部门仅雇用10%的劳动力。其中,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和制药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些行业主要位于城市,它们吸引技术工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割裂。另一方面,高达90%劳动力仍然被困在低生产率行业,如农业和城市的非正式活动。

  这种两极分化阻碍印度经济抱负的实现。低技能制造业岗位的大量涌入——这对东亚数百万人加入中产阶级队伍至关重要——还很遥远。基础设施落后让问题更加复杂。印度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现代化、准时制库存管理,阻碍了企业将印度纳入其全球供应链。实现更具包容性的经济未来的承诺,取决于克服这些系统性挑战。

  印度未来的繁荣有赖于高效利用其年轻人才,克服这些系统性问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印度的经济增长——以高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业而非制造业为动力——创造的就业岗位较少。因此,失业率——尤其是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此外,印度的不平等现象十分严重。

  解决办法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模式。要利用其丰富的劳动力,印度必须制定以国家最大的资源——低技能劳动力——为重点的经济议程。这可能是印度未来几十年的相对优势所在。对印度的政治领导人来说,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改变经济格局,创造容易获得的、体面的就业岗位,避免迫在眉睫的人口灾难。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增长模式是投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计划,帮助弱势群体。此外,还可以制定诸如生产关联激励计划这样的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确保增长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编译/王栋栋)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