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反补贴调查”下,中国电动汽车仍受青睐

2024-06-06 07:20 来源:环球网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香港《南华早报》5日报道称,欧盟委员会预计从7月4日起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关税。自去年10月以来,欧盟一直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反补贴调查”,这被许多人批评为违反市场规则、搞贸易保护主义。与一些政客不同,欧洲商家和用户依旧青睐中国电动汽车。一项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电动汽车今年以来对欧出口同比大增。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机构分析称,出口到欧洲的中国电动汽车其实相当一部分是西方品牌在华生产的产品。

  7月4日?

  《南华早报》的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中国一家汽车制造商协会本周在布鲁塞尔与欧盟贸易部门就调查举行了听证会。听证会上,中企被告知欧盟将于7月4日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关税,但没有透露税率。7月4日后,欧盟委员会有四个月时间与成员国协商,是否将临时关税变为永久性关税。

  在2023年10月,欧盟宣布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开展反补贴调查,以决定是否开征反倾销关税。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当时宣称,大量中国电动汽车将涌入欧洲,这可能会摧毁欧洲大陆的汽车业。

  BBC称,中国商务部“强烈不满”欧盟委员会的决定,并称欧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有关做法有违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当地时间4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里斯本会见葡萄牙经济部长雷斯。在谈及公平竞争问题时,王文涛指出,欧方近来采取的系列贸易保护措施,严重干扰双方产业互利合作,影响中国企业在欧投资发展信心。保护主义不是出路,而是一条危险的死路。中方愿同欧方平等讨论双方经贸关切,在扩大合作的基础上公平竞争,使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得更好。

  为什么喜欢中国电动汽车?

  尽管欧盟正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展开调查,并可能加征关税,但英国《金融时报》4日的报道引述施密特汽车研究公司的数据称,今年1-4月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在欧洲的注册数量同比增长23%。

  “为什么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经历了‘爆炸式’增长?”美国数字媒体网站Semafor在5日的报道盘点了中国电动车受青睐的几大理由。首先,低廉的价格和丰富的配置使中国电动汽车对于西方消费者颇具吸引力。2023年,一辆欧洲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约为5万美元,而中国制造商生产的类似车型价格为3万美元左右。同时,中国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更有眼光”,更关心设计风格和新技术,这促使中国的制造商为车辆添加辅助驾驶等特殊功能。其次,中国新能源产业实力不俗,中国企业主导着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市场。2023年,中国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数量是美国和欧洲总和的两倍多。中国企业推动了全球可再生能源产品的成本降低。此外,当前“中国制造”还在经历着一场转型,从以往依赖房地产行业的增长转向更多地关注高端制造业出口,如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欧洲是这些商品出口的“关键市场”。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秘书长孙晓红5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齐全,生产效率高,竞争力强。因此,欧洲跨国车企热衷于将生产基地设置在中国,以便与中国的产业链条结合在一起,这是产业全球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欧洲车企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从而实现了中欧经贸密切合作和双赢的格局。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对产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实际上就是对电动汽车全球产业链的人为干扰和破坏,违背市场原则,破坏国际贸易秩序。表面上是为了保护欧洲产业,但实际上却损害了欧洲车企的利益,破坏了中欧经贸合作。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加征关税是双输选择。

  出口中半数来自西方车企

  根据《金融时报》的报道,在出口到欧洲的中国制造电动汽车中,有近一半来自特斯拉、大众及本田等西方车企。另据施密特汽车研究公司的数据,当前来自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在20万辆以下,仅相当于约7.5%的市占率。

  孙晓红认为,欧洲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很多都是西方品牌的产品,因为不少跨国车企将生产基地设在了中国。2023年,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电动汽车中有30%-40%是特斯拉的产品,欧洲汽车品牌占据了另外约20%的份额,中国自主品牌的电动汽车不足出口总量的一半。

  孙晓红表示,欧盟在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行动上,受到了来自产业界的强烈反对,因为欧洲与中国在汽车产业链上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近来德国出现了反对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声音,因为德国车企也要承担加征关税导致的高成本。德国外交官一直在布鲁塞尔游说反对加征关税,德国总理朔尔茨也公开质疑这一调查。

  “与中美相比,中欧之间汽车行业的关系更为紧密。”德国汽车经济学者阿尔韦德·凯塞尔4日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尤其是德国,大众、宝马和奔驰的销售额几乎1/3来自中国市场。中欧车企还有不少合资或合作企业,正如德国汽车界所说的那样,“欧洲的几乎每一辆汽车都有中国零件”。凯塞尔还表示,中国车企也正在欧洲布局,匈牙利、西班牙等地都会出现中国车企的工厂。“总体来说,中国品牌汽车在欧洲销售量正逐渐提升。中国品牌汽车进入欧洲,对欧洲车企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磨炼竞争力的机遇,将会促进欧洲汽车产业向前发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常艳)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欧盟“反补贴调查”下,中国电动汽车仍受青睐

2024年06月06日 07:20   来源:环球网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香港《南华早报》5日报道称,欧盟委员会预计从7月4日起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关税。自去年10月以来,欧盟一直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反补贴调查”,这被许多人批评为违反市场规则、搞贸易保护主义。与一些政客不同,欧洲商家和用户依旧青睐中国电动汽车。一项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电动汽车今年以来对欧出口同比大增。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机构分析称,出口到欧洲的中国电动汽车其实相当一部分是西方品牌在华生产的产品。

  7月4日?

  《南华早报》的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中国一家汽车制造商协会本周在布鲁塞尔与欧盟贸易部门就调查举行了听证会。听证会上,中企被告知欧盟将于7月4日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关税,但没有透露税率。7月4日后,欧盟委员会有四个月时间与成员国协商,是否将临时关税变为永久性关税。

  在2023年10月,欧盟宣布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开展反补贴调查,以决定是否开征反倾销关税。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当时宣称,大量中国电动汽车将涌入欧洲,这可能会摧毁欧洲大陆的汽车业。

  BBC称,中国商务部“强烈不满”欧盟委员会的决定,并称欧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有关做法有违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当地时间4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里斯本会见葡萄牙经济部长雷斯。在谈及公平竞争问题时,王文涛指出,欧方近来采取的系列贸易保护措施,严重干扰双方产业互利合作,影响中国企业在欧投资发展信心。保护主义不是出路,而是一条危险的死路。中方愿同欧方平等讨论双方经贸关切,在扩大合作的基础上公平竞争,使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得更好。

  为什么喜欢中国电动汽车?

  尽管欧盟正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展开调查,并可能加征关税,但英国《金融时报》4日的报道引述施密特汽车研究公司的数据称,今年1-4月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在欧洲的注册数量同比增长23%。

  “为什么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经历了‘爆炸式’增长?”美国数字媒体网站Semafor在5日的报道盘点了中国电动车受青睐的几大理由。首先,低廉的价格和丰富的配置使中国电动汽车对于西方消费者颇具吸引力。2023年,一辆欧洲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约为5万美元,而中国制造商生产的类似车型价格为3万美元左右。同时,中国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更有眼光”,更关心设计风格和新技术,这促使中国的制造商为车辆添加辅助驾驶等特殊功能。其次,中国新能源产业实力不俗,中国企业主导着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市场。2023年,中国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数量是美国和欧洲总和的两倍多。中国企业推动了全球可再生能源产品的成本降低。此外,当前“中国制造”还在经历着一场转型,从以往依赖房地产行业的增长转向更多地关注高端制造业出口,如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欧洲是这些商品出口的“关键市场”。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秘书长孙晓红5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齐全,生产效率高,竞争力强。因此,欧洲跨国车企热衷于将生产基地设置在中国,以便与中国的产业链条结合在一起,这是产业全球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欧洲车企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从而实现了中欧经贸密切合作和双赢的格局。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对产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实际上就是对电动汽车全球产业链的人为干扰和破坏,违背市场原则,破坏国际贸易秩序。表面上是为了保护欧洲产业,但实际上却损害了欧洲车企的利益,破坏了中欧经贸合作。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加征关税是双输选择。

  出口中半数来自西方车企

  根据《金融时报》的报道,在出口到欧洲的中国制造电动汽车中,有近一半来自特斯拉、大众及本田等西方车企。另据施密特汽车研究公司的数据,当前来自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在20万辆以下,仅相当于约7.5%的市占率。

  孙晓红认为,欧洲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很多都是西方品牌的产品,因为不少跨国车企将生产基地设在了中国。2023年,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电动汽车中有30%-40%是特斯拉的产品,欧洲汽车品牌占据了另外约20%的份额,中国自主品牌的电动汽车不足出口总量的一半。

  孙晓红表示,欧盟在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行动上,受到了来自产业界的强烈反对,因为欧洲与中国在汽车产业链上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近来德国出现了反对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声音,因为德国车企也要承担加征关税导致的高成本。德国外交官一直在布鲁塞尔游说反对加征关税,德国总理朔尔茨也公开质疑这一调查。

  “与中美相比,中欧之间汽车行业的关系更为紧密。”德国汽车经济学者阿尔韦德·凯塞尔4日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尤其是德国,大众、宝马和奔驰的销售额几乎1/3来自中国市场。中欧车企还有不少合资或合作企业,正如德国汽车界所说的那样,“欧洲的几乎每一辆汽车都有中国零件”。凯塞尔还表示,中国车企也正在欧洲布局,匈牙利、西班牙等地都会出现中国车企的工厂。“总体来说,中国品牌汽车在欧洲销售量正逐渐提升。中国品牌汽车进入欧洲,对欧洲车企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磨炼竞争力的机遇,将会促进欧洲汽车产业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欧盟“反补贴调查”下,中国电动汽车仍受青睐    2024年06月0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