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德呼吁欧洲多举措打破经济桎梏

2024-05-31 07:43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为应对欧洲经济面临的多重风险和短板,以德国和法国领导人为代表的欧洲政界日前呼吁,要在前沿产业布局、投融资政策、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加强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协作,打破妨碍经济发展的桎梏。

  德法共同聚焦未来竞争力

  德法两国28日在柏林附近的梅泽贝格城堡举行部长会议并发布联合文件,呼吁通过加强政策协调、刺激投资等措施提振欧盟未来5年的竞争力。

  德国总理朔尔茨、法国总统马克龙出席会议。两国联合发布的文件说,欧盟需要增强创新、刺激投资、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并改善监管框架,从而在未来维持技术和工业领域的实力,并在绿色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占据优势。此外,欧盟必须实现充分一体化,确保有能力应对新的防务威胁。

  文件呼吁欧盟支持发展绿色、人工智能、量子、航空航天、生物等关键技术,减少单一市场内的不合理壁垒,刺激数字化和绿色转型等领域的投资,并加强安全防务方面的投入。

  马克龙本周结束对德国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此访也是法国总统24年来首次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马克龙呼吁警惕极右翼势力在欧洲的崛起,建立强大自主的欧洲。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龙对德国的国事访问经过数月推迟,时间点距离五年一度的欧洲议会选举不到两周,德法媒体的报道称,欧洲议会选举正给双方政党带来共同压力。

  此次欧洲议会选举定于6月6日至9日投票。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正在民调中遥遥领先于马克龙的政党,而德国极右翼党派选择党的支持率也创下历史新高,超过了目前德国执政联盟三党。

  双方都呼吁民众积极参加欧洲议会选举的投票,按照以往经验,低投票率对右翼政党更有利。

  欧洲竞争力存巨大不确定性

  “欧洲是可能会死去的,我们必须迎接挑战。”马克龙和朔尔茨在27日发表在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联合署名文章中做出如此表述。这意味着欧洲竞争力在多方面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继马克龙今年4月警告“欧洲的存亡取决于我们的选择”,“欧洲之死”在此次访德期间再次被提出。

  分析指出,法德两国是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两国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法德两国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矛盾,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但内外危机让两国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署名文章引用了朔尔茨新任总理时提出的“时代转折点”一词,称“欧洲正在经历其时代转折点”,并呼吁加强欧盟的全球竞争力和韧性,加快绿色和数字化转型。

  不过,在欧洲经济面临挑战之际,法德的主张有可能是“口惠而实难至”, 法国电视一台的报道指出,法德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可能令欧洲共同提高竞争力面临挑战。

  报道称,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问题,德法在核能上的态度截然相反。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在民众的反对下,默克尔政府加快关闭该国所有核电站。而法国不仅扩建了部分核电站,还重启了新核电站的建设。

  报道还指出,如何对具体产业发展进行资金“输血”和“撬动”,德法对欧洲贷款“松紧”也存分歧。德国明确表示,反对任何基于后疫情复苏计划模式的新欧洲共同贷款。但今年1月,马克龙在达沃斯呼吁欧盟再次发行共同贷款,用于投资人工智能或绿色工业。

  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加重

  在日前召开的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德法官员也表示需要警惕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的威胁。

  德国和法国财政部长表示,贸易战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最后不会产生赢家,只有输家。

  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表示,欧盟成员国绝不能从整体上弱化自由和公平的全球贸易,因为“贸易战只有输家”,欧盟成员国赢不了。有分析人士表示,由于德国经济以出口为导向,一旦全球贸易摩擦升级,德国将承受较大冲击。

  法国经济、财政及工业、数字主权部长勒梅尔在会议期间也强调,“我们绝对要避免任何形式的贸易战,因为贸易战不符合多方利益,也不符合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利益。”

  据德国广播电台报道,朔尔茨日前在柏林工商会全体会议上表示,保护主义最终只会让一切变得更加昂贵。世界需要公平和自由的贸易。这对德国经济尤为重要。

  瑞士《新苏黎世报》日前刊发题为《欧盟不应追随美国》的评论文章说,美国近期提高对中国产品的关税,这显然是美国总统拜登在选举期间的保护主义行为,欧盟不应受其影响。

  文章写道,欧盟应谨慎考虑是否要冒着贸易战的风险采取行动。从欧盟内部来看,德国制造商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非常成功,它们每销售三辆汽车就有一辆是在中国售出,这保障了大量德国就业岗位。如果中欧之间陷入贸易战,这将对德国制造商造成巨大打击。

  文章还说,如果欧盟一方面以气候保护为由推动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另一方面却阻碍有助于实现减排目标的外国供应商进入欧盟市场,这将损害欧盟自身信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法德呼吁欧洲多举措打破经济桎梏

2024年05月31日 07:43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闫磊

  为应对欧洲经济面临的多重风险和短板,以德国和法国领导人为代表的欧洲政界日前呼吁,要在前沿产业布局、投融资政策、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加强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协作,打破妨碍经济发展的桎梏。

  德法共同聚焦未来竞争力

  德法两国28日在柏林附近的梅泽贝格城堡举行部长会议并发布联合文件,呼吁通过加强政策协调、刺激投资等措施提振欧盟未来5年的竞争力。

  德国总理朔尔茨、法国总统马克龙出席会议。两国联合发布的文件说,欧盟需要增强创新、刺激投资、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并改善监管框架,从而在未来维持技术和工业领域的实力,并在绿色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占据优势。此外,欧盟必须实现充分一体化,确保有能力应对新的防务威胁。

  文件呼吁欧盟支持发展绿色、人工智能、量子、航空航天、生物等关键技术,减少单一市场内的不合理壁垒,刺激数字化和绿色转型等领域的投资,并加强安全防务方面的投入。

  马克龙本周结束对德国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此访也是法国总统24年来首次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马克龙呼吁警惕极右翼势力在欧洲的崛起,建立强大自主的欧洲。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龙对德国的国事访问经过数月推迟,时间点距离五年一度的欧洲议会选举不到两周,德法媒体的报道称,欧洲议会选举正给双方政党带来共同压力。

  此次欧洲议会选举定于6月6日至9日投票。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正在民调中遥遥领先于马克龙的政党,而德国极右翼党派选择党的支持率也创下历史新高,超过了目前德国执政联盟三党。

  双方都呼吁民众积极参加欧洲议会选举的投票,按照以往经验,低投票率对右翼政党更有利。

  欧洲竞争力存巨大不确定性

  “欧洲是可能会死去的,我们必须迎接挑战。”马克龙和朔尔茨在27日发表在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联合署名文章中做出如此表述。这意味着欧洲竞争力在多方面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继马克龙今年4月警告“欧洲的存亡取决于我们的选择”,“欧洲之死”在此次访德期间再次被提出。

  分析指出,法德两国是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两国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法德两国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矛盾,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但内外危机让两国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署名文章引用了朔尔茨新任总理时提出的“时代转折点”一词,称“欧洲正在经历其时代转折点”,并呼吁加强欧盟的全球竞争力和韧性,加快绿色和数字化转型。

  不过,在欧洲经济面临挑战之际,法德的主张有可能是“口惠而实难至”, 法国电视一台的报道指出,法德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可能令欧洲共同提高竞争力面临挑战。

  报道称,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问题,德法在核能上的态度截然相反。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在民众的反对下,默克尔政府加快关闭该国所有核电站。而法国不仅扩建了部分核电站,还重启了新核电站的建设。

  报道还指出,如何对具体产业发展进行资金“输血”和“撬动”,德法对欧洲贷款“松紧”也存分歧。德国明确表示,反对任何基于后疫情复苏计划模式的新欧洲共同贷款。但今年1月,马克龙在达沃斯呼吁欧盟再次发行共同贷款,用于投资人工智能或绿色工业。

  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加重

  在日前召开的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德法官员也表示需要警惕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的威胁。

  德国和法国财政部长表示,贸易战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最后不会产生赢家,只有输家。

  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表示,欧盟成员国绝不能从整体上弱化自由和公平的全球贸易,因为“贸易战只有输家”,欧盟成员国赢不了。有分析人士表示,由于德国经济以出口为导向,一旦全球贸易摩擦升级,德国将承受较大冲击。

  法国经济、财政及工业、数字主权部长勒梅尔在会议期间也强调,“我们绝对要避免任何形式的贸易战,因为贸易战不符合多方利益,也不符合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利益。”

  据德国广播电台报道,朔尔茨日前在柏林工商会全体会议上表示,保护主义最终只会让一切变得更加昂贵。世界需要公平和自由的贸易。这对德国经济尤为重要。

  瑞士《新苏黎世报》日前刊发题为《欧盟不应追随美国》的评论文章说,美国近期提高对中国产品的关税,这显然是美国总统拜登在选举期间的保护主义行为,欧盟不应受其影响。

  文章写道,欧盟应谨慎考虑是否要冒着贸易战的风险采取行动。从欧盟内部来看,德国制造商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非常成功,它们每销售三辆汽车就有一辆是在中国售出,这保障了大量德国就业岗位。如果中欧之间陷入贸易战,这将对德国制造商造成巨大打击。

  文章还说,如果欧盟一方面以气候保护为由推动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另一方面却阻碍有助于实现减排目标的外国供应商进入欧盟市场,这将损害欧盟自身信誉。

(责任编辑:朱晓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