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国专家入境难,印企财年投资未达标

2024-04-16 07:22 来源:环球网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苑基荣】印度对与中国的经济往来设限,但往往自食其果。据路透社15日报道,由于从中国进口机械以及为中国专家获得签证方面的延迟,印度主要钢铁制造商未能实现截至2024年3月的财年投资目标。

  据路透社报道,一份政府文件显示,根据印度2020年启动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JSW钢铁公司、塔塔钢铁公司等27家钢铁制造商与政府签署了57份协议,承诺在2023/24年财政年度投资2100亿卢比(约合182亿元人民币)。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它们仅投资了1500亿卢比,这减缓了全球第二大粗钢生产国的产能扩张。

  报道称,目前,印度经济活动的井喷和更广泛基础设施的改造,推动钢铁制造商加大投资并提高产能。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印度寻求在2047年之前将国内钢铁产能提高2倍,至每年5亿吨。

  政府和消息人士称,6个多月来,印度的钢铁公司在从中国进口机械设备和确保中国专家获得签证方面一直面临困难。消息人士称,一些设法按时获得设备的钢厂未能从中国聘请专家参与新项目。印度外交部已发布指导方针,以便利中国工程师办理签证。路透社称,中印双边关系紧张影响了两国经贸关系。

  这并不是新现象。印度首家锂离子电池制造商Log9材料公司去年8月曾警告称,如果印度政府延迟批准中方人员的签证申请,该公司的电池生产将受到影响。路透社称,该公司依靠中国工程师安装进口设备并升级现有设备。公司联合创始人潘卡伊·沙玛表示,如果中方工程师签证申请被延误4个月,会影响工厂产能达峰进程。去年6月,《经济时报》报道称,中方人员入境印度签证申请被延误损害的是印方的利益。由于中方人员入境受阻,一些两国合资项目被推迟或取消,已落地印度的项目也面临中方人员签证被卡的问题。

  不过,印度也在改善。一位在印中企负责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其客户的中国供应商15日有11人获得印度商务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常艳)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英媒:中国专家入境难,印企财年投资未达标

2024年04月16日 07:22   来源:环球网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苑基荣】印度对与中国的经济往来设限,但往往自食其果。据路透社15日报道,由于从中国进口机械以及为中国专家获得签证方面的延迟,印度主要钢铁制造商未能实现截至2024年3月的财年投资目标。

  据路透社报道,一份政府文件显示,根据印度2020年启动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JSW钢铁公司、塔塔钢铁公司等27家钢铁制造商与政府签署了57份协议,承诺在2023/24年财政年度投资2100亿卢比(约合182亿元人民币)。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它们仅投资了1500亿卢比,这减缓了全球第二大粗钢生产国的产能扩张。

  报道称,目前,印度经济活动的井喷和更广泛基础设施的改造,推动钢铁制造商加大投资并提高产能。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印度寻求在2047年之前将国内钢铁产能提高2倍,至每年5亿吨。

  政府和消息人士称,6个多月来,印度的钢铁公司在从中国进口机械设备和确保中国专家获得签证方面一直面临困难。消息人士称,一些设法按时获得设备的钢厂未能从中国聘请专家参与新项目。印度外交部已发布指导方针,以便利中国工程师办理签证。路透社称,中印双边关系紧张影响了两国经贸关系。

  这并不是新现象。印度首家锂离子电池制造商Log9材料公司去年8月曾警告称,如果印度政府延迟批准中方人员的签证申请,该公司的电池生产将受到影响。路透社称,该公司依靠中国工程师安装进口设备并升级现有设备。公司联合创始人潘卡伊·沙玛表示,如果中方工程师签证申请被延误4个月,会影响工厂产能达峰进程。去年6月,《经济时报》报道称,中方人员入境印度签证申请被延误损害的是印方的利益。由于中方人员入境受阻,一些两国合资项目被推迟或取消,已落地印度的项目也面临中方人员签证被卡的问题。

  不过,印度也在改善。一位在印中企负责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其客户的中国供应商15日有11人获得印度商务签。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