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企业倒闭数量去年激增36%

2024-03-22 07:38 来源: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3月21日报道 据《日本经济新闻》近日报道,2023年日本有8292家小企业倒闭,倒闭数比前一年增加36%,占倒闭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新冠疫情期间政府在筹集资金方面提供扶持,小企业得以苟延残喘,但由于物价高涨和人手短缺,经营难以为继,这种情况较为凸显。数字化进展迟滞也阻碍了发展步伐。政府的方针是,支持重心由筹集资金向重振业务转移。企业新陈代谢是否向规模较大的企业转移将成为焦点。

  东京商工调查公司近日发布的企业破产数据显示,2023年企业倒闭(负债额超过1000万日元)数量为8690家,同比增加35%。其中员工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倒闭数量占倒闭总数的95%。员工超过20人的企业倒闭数量为398家,同比增加21%。

  背景因素是,物价高企和人手短缺带来双重打击。企业规模较小,则谈判力较弱,难以向交易对象提出价格转移要求。小企业没有足以上调工资的本金,难以留住员工,不能提供充分的服务和商品,陷入恶性循环。按资金规模来看,100万日元以下的企业倒闭数量为500家,同比增加45%,增幅最大。

  企业若在经营方面没有余力,则难以进行必要的设备投资以提高经营效率。不少小型企业因资金和人才短缺问题而苦恼。

  物价高涨是直接原因的企业倒闭数量为645家,增至前一年的2.2倍。

  债务偿还负担较重。新冠疫情导致销售额减少,2020年春季面向个体户和中小企业提供的零利息免担保贷款还款期限是三年,多数企业自2023年正式面临偿还本息的问题。物价高涨、用人成本上升、资金周转困难,再加上本息偿还负担,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4月,曾从民间金融机构贷款的约5.1万家企业将正式启动还款程序。

  不少人认为,今后企业倒闭数量将进一步增加。东京商工调查公司的友田信男指出:“物价高企、人手短缺以及债务过剩问题,2024年企业倒闭数量可能超过一万家。”

  金融厅计划修订面向金融机构的监督指南,明确提出不局限于资金周转扶持政策,有必要及时采取措施推动企业改善经营和重振业务。这要求金融机构和企业从根本上进行经营改革,而非简单地推迟还款期限和反复以贷还贷。(编译/马晓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常艳)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日本小企业倒闭数量去年激增36%

2024年03月22日 07:38   来源: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3月21日报道 据《日本经济新闻》近日报道,2023年日本有8292家小企业倒闭,倒闭数比前一年增加36%,占倒闭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新冠疫情期间政府在筹集资金方面提供扶持,小企业得以苟延残喘,但由于物价高涨和人手短缺,经营难以为继,这种情况较为凸显。数字化进展迟滞也阻碍了发展步伐。政府的方针是,支持重心由筹集资金向重振业务转移。企业新陈代谢是否向规模较大的企业转移将成为焦点。

  东京商工调查公司近日发布的企业破产数据显示,2023年企业倒闭(负债额超过1000万日元)数量为8690家,同比增加35%。其中员工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倒闭数量占倒闭总数的95%。员工超过20人的企业倒闭数量为398家,同比增加21%。

  背景因素是,物价高企和人手短缺带来双重打击。企业规模较小,则谈判力较弱,难以向交易对象提出价格转移要求。小企业没有足以上调工资的本金,难以留住员工,不能提供充分的服务和商品,陷入恶性循环。按资金规模来看,100万日元以下的企业倒闭数量为500家,同比增加45%,增幅最大。

  企业若在经营方面没有余力,则难以进行必要的设备投资以提高经营效率。不少小型企业因资金和人才短缺问题而苦恼。

  物价高涨是直接原因的企业倒闭数量为645家,增至前一年的2.2倍。

  债务偿还负担较重。新冠疫情导致销售额减少,2020年春季面向个体户和中小企业提供的零利息免担保贷款还款期限是三年,多数企业自2023年正式面临偿还本息的问题。物价高涨、用人成本上升、资金周转困难,再加上本息偿还负担,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4月,曾从民间金融机构贷款的约5.1万家企业将正式启动还款程序。

  不少人认为,今后企业倒闭数量将进一步增加。东京商工调查公司的友田信男指出:“物价高企、人手短缺以及债务过剩问题,2024年企业倒闭数量可能超过一万家。”

  金融厅计划修订面向金融机构的监督指南,明确提出不局限于资金周转扶持政策,有必要及时采取措施推动企业改善经营和重振业务。这要求金融机构和企业从根本上进行经营改革,而非简单地推迟还款期限和反复以贷还贷。(编译/马晓云)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