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复兴半导体产业做“最后一搏”

2023-12-01 07:41 来源: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11月30日报道 据日本《每日新闻》11月28日报道,日本正在为复兴半导体产业展开“最后一搏”。

  9月1日,从早上就下起大雨,北海道新千岁机场附近的工业园区一角却洋溢着别样的热烈气氛。在帐篷内举行的是Rapidus公司新工厂的破土动工仪式。该公司的目标是,2027年开始量产2纳米制程半导体产品。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从东京赶来,日本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管等也出席了破土动工仪式。在仪式结束后的典礼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发表视频致辞,称赞“Rapidus开展的是构成我国半导体战略核心的项目”,并且承诺提供全面支持。

  20世纪80年代,在半导体生产领域,日本企业独占世界市场50%以上的份额。但是,由于与美国产生贸易摩擦,以及在投资判断方面落后,日本企业逐渐失去竞争力,目前仅占10%左右的市场份额。正如岸田文雄所言,日本半导体产业正在“严冬时代”挣扎。

  “包括周边产业在内,半导体产业已开始向海外转移。为了让这些产业基地留在日本,我们必须在国内制造和开发最先进的逻辑半导体。”曾作为日本经济产业省商务情报政策局局长为半导体产业复苏而奔走的平井裕秀,在接受每日新闻社采访时如此解释道。日本政府对Rapidus的期待由此可见一斑。

  日本政府希望抓住半导体产业复苏的良机,加大力度支持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除了在2021和2022年度列出共计2万亿日元(约合136亿美元)预算外,日本政府20日在国会提出的2023年度补充预算案中,列出了规模达1.9万亿日元的扶持政策。

  在日本政府积极招商引资的背景下,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在熊本县建设第一家工厂,并表示将在该县建设第二家工厂。美国美光科技公司计划在广岛县设立工厂。日本半导体巨头铠侠控股公司和美国西部数据公司计划在三重县增设工厂。

  日本政府破例向企业提供补贴。据相关人士透露,2021年台积电决定进军熊本时,要求日本政府承担一半建厂费用。以此为开端,日本政府持续提供巨额补贴。

  一方面,政府积极提供支持,但另一方面,产业界不少人对“究竟能否如愿推进”持冷眼旁观态度。背景因素是,日本半导体产业在历史上曾遭遇失败。

  日本复兴国产半导体产业的尝试接连失败。自本世纪初以来,日本政府主导推出多个半导体计划,例如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主导的下一代半导体开发计划MIRAI等。但每次投入巨额国家经费,都没有取得显著成果。

  企业支援也同样如此。令人记忆犹新的是,日立制作所、日本电气公司和三菱电机公司合并半导体存储器业务、成立的尔必达存储器公司以失败告终。尽管获得了300亿日元的公共资金支持,尔必达的业绩仍没有起色,2012年被迫申请破产。

  在2020年夏天,日本经济产业省接到来自美国半导体巨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相关人士的提案。IBM希望将其开发的2纳米制程尖端逻辑半导体的制造工作交给日本企业。平井裕秀当时兴奋不已地表示:“这是推动国产半导体产业复苏的最后机会。”

  台积电和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从2022年开始量产的3纳米制程产品是当前最尖端的半导体。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企业只能生产40纳米制程的通用产品。差距一目了然。

  与此同时,也有民间人士接到了IBM的提议。他就是曾担任东京电子公司会长兼社长的东哲郎。东哲郎是十分熟悉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人物。

  “如果能批量生产2纳米制程产品,则可以一举扭转劣势。”经产省和东哲郎开始暗中寻找生产厂家。但尖端半导体制造需要巨额投资,这令企业望而却步。

  走投无路的经产省和东哲郎在2022年使出最后一招。由东哲郎牵头,成立了负责尖端半导体生产的新公司Rapidus。

  包括会长东哲郎在内,Rapidus成立之初仅有十几名员工。日本政府决定拿出3300亿日元补贴。但曾拥有世界第一市场份额的日本半导体产业能否恢复昔日荣光呢?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常艳)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顶部旗帜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日本为复兴半导体产业做“最后一搏”

2023年12月01日 07:41   来源: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11月30日报道 据日本《每日新闻》11月28日报道,日本正在为复兴半导体产业展开“最后一搏”。

  9月1日,从早上就下起大雨,北海道新千岁机场附近的工业园区一角却洋溢着别样的热烈气氛。在帐篷内举行的是Rapidus公司新工厂的破土动工仪式。该公司的目标是,2027年开始量产2纳米制程半导体产品。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从东京赶来,日本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管等也出席了破土动工仪式。在仪式结束后的典礼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发表视频致辞,称赞“Rapidus开展的是构成我国半导体战略核心的项目”,并且承诺提供全面支持。

  20世纪80年代,在半导体生产领域,日本企业独占世界市场50%以上的份额。但是,由于与美国产生贸易摩擦,以及在投资判断方面落后,日本企业逐渐失去竞争力,目前仅占10%左右的市场份额。正如岸田文雄所言,日本半导体产业正在“严冬时代”挣扎。

  “包括周边产业在内,半导体产业已开始向海外转移。为了让这些产业基地留在日本,我们必须在国内制造和开发最先进的逻辑半导体。”曾作为日本经济产业省商务情报政策局局长为半导体产业复苏而奔走的平井裕秀,在接受每日新闻社采访时如此解释道。日本政府对Rapidus的期待由此可见一斑。

  日本政府希望抓住半导体产业复苏的良机,加大力度支持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除了在2021和2022年度列出共计2万亿日元(约合136亿美元)预算外,日本政府20日在国会提出的2023年度补充预算案中,列出了规模达1.9万亿日元的扶持政策。

  在日本政府积极招商引资的背景下,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在熊本县建设第一家工厂,并表示将在该县建设第二家工厂。美国美光科技公司计划在广岛县设立工厂。日本半导体巨头铠侠控股公司和美国西部数据公司计划在三重县增设工厂。

  日本政府破例向企业提供补贴。据相关人士透露,2021年台积电决定进军熊本时,要求日本政府承担一半建厂费用。以此为开端,日本政府持续提供巨额补贴。

  一方面,政府积极提供支持,但另一方面,产业界不少人对“究竟能否如愿推进”持冷眼旁观态度。背景因素是,日本半导体产业在历史上曾遭遇失败。

  日本复兴国产半导体产业的尝试接连失败。自本世纪初以来,日本政府主导推出多个半导体计划,例如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主导的下一代半导体开发计划MIRAI等。但每次投入巨额国家经费,都没有取得显著成果。

  企业支援也同样如此。令人记忆犹新的是,日立制作所、日本电气公司和三菱电机公司合并半导体存储器业务、成立的尔必达存储器公司以失败告终。尽管获得了300亿日元的公共资金支持,尔必达的业绩仍没有起色,2012年被迫申请破产。

  在2020年夏天,日本经济产业省接到来自美国半导体巨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相关人士的提案。IBM希望将其开发的2纳米制程尖端逻辑半导体的制造工作交给日本企业。平井裕秀当时兴奋不已地表示:“这是推动国产半导体产业复苏的最后机会。”

  台积电和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从2022年开始量产的3纳米制程产品是当前最尖端的半导体。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企业只能生产40纳米制程的通用产品。差距一目了然。

  与此同时,也有民间人士接到了IBM的提议。他就是曾担任东京电子公司会长兼社长的东哲郎。东哲郎是十分熟悉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人物。

  “如果能批量生产2纳米制程产品,则可以一举扭转劣势。”经产省和东哲郎开始暗中寻找生产厂家。但尖端半导体制造需要巨额投资,这令企业望而却步。

  走投无路的经产省和东哲郎在2022年使出最后一招。由东哲郎牵头,成立了负责尖端半导体生产的新公司Rapidus。

  包括会长东哲郎在内,Rapidus成立之初仅有十几名员工。日本政府决定拿出3300亿日元补贴。但曾拥有世界第一市场份额的日本半导体产业能否恢复昔日荣光呢?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