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球贸易“压力测试”开启 各国谁能胜出?

2023年08月22日 20: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财经天下)全球贸易“压力测试”开启 各国谁能胜出?

  中新社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 李晓喻)正值全球经济多事之秋,不少贸易大国进出口数据跌声一片。分析人士称,全球贸易“压力测试”已经开始。

  在中国,7月进出口总额以人民币计同比下降8.3%,其中出口降幅达9.2%,进口降幅为6.9%。在中国前几大贸易伙伴中,前7个月唯有东盟与中国贸易额继续保持增长。

  日本7月出口额较去年同期下降0.3%,系2021年2月以来首次同比下滑;进口同比下降13.5%,创下2020年9月以来最大降幅。7月,日本贸易逆差高达787亿日元,而6月为顺差430亿日元。

  作为全球经贸“金丝雀”,韩国7月出口额同比缩水16.5%,连续10个月下降。分区域看,韩国对美国、欧洲、中国、东盟等主要地区的出口普遍减少。从早期数据看,8月出口颓势也未有明显改观,前20天的日均出口同比下降10.7%。

  德国6月对非欧盟国家出口额为598亿欧元,环比下降1.1%;进口额为526亿欧元,环比下降3.7%。有分析指,三年多来,德国出口行业“从未像现在这样糟糕”,外贸不再是德国经济增长的坚实支撑,反而成为阻碍因素。

  贸易大国集体遇冷,主要缘于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疲软,海外需求整体低迷。

  据世界银行6月发布的报告,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2.1%,较1月预测上调0.4个百分点,但仍低于2022年的3.1%。除个别经济体外,今明两年全球经济整体增长乏力,仍处于不稳定状态。世界银行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英德米特·吉尔直言,“世界经济正处于险境”。

  美国一再推行“去风险化”政策也使正常贸易往来受阻。如韩国出口主力产品芯片近期出口额显著缩水,就和芯片市场在美国“脱钩断链”策略下不景气直接相关。

  外需疲弱对各主要经济体而言,无异于一场“压力测试”,会进一步拉开各国贸易实力差距。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在全球经贸整体不景气情况下,能脱颖而出者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贸易强国。

  他表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尤其重要的是代表技术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增长状况和全球份额。考虑到中国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近期出口增长迅猛,中国外贸前景可期。

  在梅新育看来,今年中国出口增速可能较往年相比下降,但占全球市场份额仍可保持稳定,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完)


(责任编辑:冯虎)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全球贸易“压力测试”开启 各国谁能胜出?

2023-08-22 20: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财经天下)全球贸易“压力测试”开启 各国谁能胜出?

  中新社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 李晓喻)正值全球经济多事之秋,不少贸易大国进出口数据跌声一片。分析人士称,全球贸易“压力测试”已经开始。

  在中国,7月进出口总额以人民币计同比下降8.3%,其中出口降幅达9.2%,进口降幅为6.9%。在中国前几大贸易伙伴中,前7个月唯有东盟与中国贸易额继续保持增长。

  日本7月出口额较去年同期下降0.3%,系2021年2月以来首次同比下滑;进口同比下降13.5%,创下2020年9月以来最大降幅。7月,日本贸易逆差高达787亿日元,而6月为顺差430亿日元。

  作为全球经贸“金丝雀”,韩国7月出口额同比缩水16.5%,连续10个月下降。分区域看,韩国对美国、欧洲、中国、东盟等主要地区的出口普遍减少。从早期数据看,8月出口颓势也未有明显改观,前20天的日均出口同比下降10.7%。

  德国6月对非欧盟国家出口额为598亿欧元,环比下降1.1%;进口额为526亿欧元,环比下降3.7%。有分析指,三年多来,德国出口行业“从未像现在这样糟糕”,外贸不再是德国经济增长的坚实支撑,反而成为阻碍因素。

  贸易大国集体遇冷,主要缘于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疲软,海外需求整体低迷。

  据世界银行6月发布的报告,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2.1%,较1月预测上调0.4个百分点,但仍低于2022年的3.1%。除个别经济体外,今明两年全球经济整体增长乏力,仍处于不稳定状态。世界银行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英德米特·吉尔直言,“世界经济正处于险境”。

  美国一再推行“去风险化”政策也使正常贸易往来受阻。如韩国出口主力产品芯片近期出口额显著缩水,就和芯片市场在美国“脱钩断链”策略下不景气直接相关。

  外需疲弱对各主要经济体而言,无异于一场“压力测试”,会进一步拉开各国贸易实力差距。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在全球经贸整体不景气情况下,能脱颖而出者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贸易强国。

  他表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尤其重要的是代表技术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增长状况和全球份额。考虑到中国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近期出口增长迅猛,中国外贸前景可期。

  在梅新育看来,今年中国出口增速可能较往年相比下降,但占全球市场份额仍可保持稳定,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完)


(责任编辑:冯虎)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