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简称“上合示范区”)建设5周年。
经过5年努力打造,“上合示范区”已经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青岛已成为面向世界各国尤其是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近日,中央媒体记者团走进位于“上合示范区”的“上合—上海创业港”“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等机构,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创人才引进、培育等进行专题采访。
搭建平台,加速成果转化
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即“双招双引”,是“上合—上海创业港”打造创新示范园区,助推科研项目产业化落地的重中之重。
作为“上合示范区”的重要支撑平台之一,“上合—上海创业港”是青岛打造的离岸“沪上飞地”,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国定路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它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合组织国家、“长三角”地区的优势资源,围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项目孵化和产学合作四大领域,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旨在打造接轨上海、联通世界的“桥头堡”。
经过数年努力,“上合—上海创业港”交上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据了解,截至2023年6月,“上合—上海创业港”孵化了217个创新创业项目,成功注册了142家企业。
胧爱集团是“上合—上海创业港”运营方,也是国内知名高校科创服务机构。该集团董事长蒋公宝指出,近年来,胧爱集团充分发挥“上合—上海创业港”的平台优势,聚集整合优质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孵化器资源,构建创业人才、创业项目和产业服务生态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非药消毒机器人项目是首批入驻“上合—上海创业港”孵化的项目之一,也是复旦大学博士创业团队研发的消杀机器人及云端消毒管理系统。该消毒机器人在“3D激光围栏”“多传感器场景自适应”等技术的支撑下,可根据环境特征自适应规划消毒方案,并将消毒状况上传至云端系统,确保消毒工作有证可查。非药消毒机器人曾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服务北京人民大会堂会场,承担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三维建模LIDAR和自动驾驶芯片”项目,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又一实例。该项目领衔科学家是台湾芯片研发专家廖介伟。作为前华为海思高级技术专家,廖介伟所带领的团队拥有全球领先的芯片系统研发和算法开发能力,可为自动驾驶、手机模组、芯片设计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2021年,这一项目经由“上合—上海创业港”推荐,获得上合全球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及胶州市财政扶持。项目落地后,第一季度营收超千万元。
国际交流,促进人才耦合
人才是创新之源,“上合—上海创业港”坚持以“开源”为发力点,以政府扶持的非政府组织、专业协会为主要执行平台,吸纳高层次人才。据了解,“上合—上海创业港”已建立高端装备制造、金融、生物医药、文化创意、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6个产业类别专家库,截至目前,专家库已累计300余人。
荷兰籍专家孙捷是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作为2022年度山东省泰山产业创业领军人才,他基于区块链技术,带领“元宇宙数据藏品交易平台”项目团队,致力于扩展艺术收藏的边界。这是山东省首个文创类泰山产业创业领军人才项目,已落地“上合示范区”,正为打造上合组织数字藏品交易博物馆而努力。
“上合—上海创业港”还吸引了来自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上海知名高校的教授专家,他们在柔性自动化控制、抗炎和免疫调控药物、纳米材料制备和集成电路设计等高新技术领域进行研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人才集聚、科技创新的双引擎。
胧爱集团联合创始人王栋介绍说,得益于“上合—上海创业港”的成功经验,2022年,该集团进一步扩大“飞地引才”的范围,在上合示范区设立“一中心N站”海外飞地,通过挖掘海内外资源要素,建立有效对接机制,打造海内外机构、高校、企业和协会共同管理、联合创建的“人才飞地”模式。通过在白俄罗斯、新加坡、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等国建立创新创业工作站,打通了人才输送、技术输入、产学合作通道,让更多人才资源在“上合示范区”互动耦合,实现价值倍增。
“今年3月,我带领团队去乌兹别克斯坦,与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对接国际‘人才飞地’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和国际青年人才引进等事宜。期间,我深深感受到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空间十分广阔,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加速国际人才互动的信心和决心。”王栋回忆说。
产教融合,打造合作范例
有着“上合示范区国家会客厅”之称的“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是一座融合会议会展、观光旅游、商品展销文化交流、商事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文化体验综合新空间。这里展示了“上合示范区”不断推进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和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建设的发展理念和开放布局。
既要引才,又要育才。依托“上合示范区”,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聚焦经贸和国际科技合作,为上合组织国家“育才”,为多边经贸合作“搭台”,打造与上合组织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智库建设等方面合作的开放式平台。
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推动产教融合,搭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要之间的桥梁。学院全面加强与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的知名高校交流合作,创新“需求+培训+实践”教育培训合作模式,已开展跨境进口基础班—哈萨克斯坦专班等133个班次。来自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9900余人次参加培训。
“上合示范区”正努力使高新技术成果对接教育和产业前沿。日前,2023年上合组织国家扶贫培训班在青岛举行,主办方安排学员了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智能化养殖装备、高亩产作物的基因育种等。吉尔吉斯斯坦卡拉巴尔塔市市长热克舍诺夫称赞道:“这些农业企业生机勃勃,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不虚此行。”
在“上合示范区”,一座“没有围墙”的科教园区正在形成,正进一步促进上合组织国家间加强交流,打造产教融合的科创合作范例,进一步深化上合“朋友圈”的互惠交流。
“回国后我要把在‘上合示范区’所学应用于实践,做中塔间的使者。”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吴芃这样说。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