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媒:英国是如何沦为“西欧穷国”的

2022年11月01日 17:15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11月1日报道 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10月25日刊登题为《英国是怎么成为西欧最穷国家之一的》的文章,作者是德里克·汤普森。全文摘编如下:

  过去几个月对英国来说是艰难的时刻:能源价格飙升;全国通胀突破两位数;任职时间最长的英国君主去世;任职时间最短的首相辞职。

  然而,在这些耸人听闻的头条新闻背后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故事,讲的是几十年来的经济机能障碍如何为未来提供经验教训。

  严格按数字来讲,英国在富国当中其实很穷。英国的生活水平和工资明显低于西欧平均水平。事实上,按照某些标准,英国的实际工资比15年前要低,明年可能还会更低。

  这场灾难酝酿了几十年。二战后,英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低于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到上世纪70年代,英国人围绕他们为什么落后以及这个前帝国如何变成一个相对封闭冷清的经济体展开全国大讨论。在上世纪80年代玛格丽特·撒切尔首相执政期间,市场放松管制,工会遭到重创,金融部门成为英国经济的瑰宝。撒切尔推行的新自由主义产生许多复杂的连锁效应;但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头十年,英国经济飞速发展,伦敦的金融繁荣一马当先。在19世纪作为世界工厂致富的英国到21世纪已经成为“世界银行家”。

  2008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严重,打碎英国经济崛起的引擎。由于担心赤字增加,英国政府奉行紧缩政策,关注债务而不是生产率或总需求。结果是灾难性的。实际工资连续六年下降。保守派政客嗅出一个妖怪,把这场慢动作的灾难归咎于它。他们给焦虑的选民呈上一个由可怕的外来者组成的菜单:布鲁塞尔的官僚、移民、寻求避难者——唯独没有重创英国竞争力的真正决策者。一群年长、中产、怀旧情绪严重的选民要求英国脱欧,他们得偿所愿。

  30年来,英国经济选择金融而不是工业,英国政府选择紧缩而不是投资,英国选民选择封闭和贫穷的经济而不是开放和富裕的经济。可预测的结果是工资下降,生产率增长极低。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称,英国制造业的技术自动化程度低于几乎其他任何类似富国。2020年,英国每1万名制造业工人只配备100台机器人,平均机器人密度低于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对英国糟糕“生产率拼图”的一项分析得出结论:除了伦敦和金融,几乎每个英国行业的生产率都低于西欧同行。

  因此,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英国也是第一个去工业化的国家。英国带来改变世界的生产率革命,现在的某些统计数据却是主要经济体中最差的。这个曾经最强大的全球化帝国现在却投票明确减少全球贸易和人才准入。自英国脱欧以来,移民、出口和外国投资全都减少,长远来看很可能使英国经济规模减少了几个百分点。

  就像经济学作家诺亚·史密斯指出的,伦敦的金融实力掩盖了整体经济在创新和制造业方面的疲软。或者如同经济分析师马特·克莱因所说:“如果把大伦敦排除在外,英国是西欧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如今,英国似乎陷入左翼反感增长和右翼反感开放之间的两难境地。在学术左翼中,英国近来掀起一场名为去增长主义的运动。该运动声称,拯救地球需要富国停止寻求增长。在右翼阵营,选民以年长者为主,他们更关心文化战而不是竞争力。

  英国现在成了其他国家应对去工业化、去增长和诽谤外国移民这黑暗三局面的教训。英国把工业外包而重视金融,因此经济缺乏恢复能力。由此导致的生活水平下降使得公众急需找到承担责任的人。寻找指责对象的保守派在国外发现了魔鬼。英国脱欧切断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为一场周而复始的政治马戏搭起舞台。

  反对进步者可能会批评工业化、生产力和全球化的遗产。但英国向我们表明,当一个富国似乎拒绝这三样东西时会发生什么。它没有转变为某种后经济时代的“氛围美妙的伊甸园”,而是陷入痛苦、挣扎和荒谬。


(责任编辑:朱晓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美媒:英国是如何沦为“西欧穷国”的

2022-11-01 17:15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11月1日报道 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10月25日刊登题为《英国是怎么成为西欧最穷国家之一的》的文章,作者是德里克·汤普森。全文摘编如下:

  过去几个月对英国来说是艰难的时刻:能源价格飙升;全国通胀突破两位数;任职时间最长的英国君主去世;任职时间最短的首相辞职。

  然而,在这些耸人听闻的头条新闻背后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故事,讲的是几十年来的经济机能障碍如何为未来提供经验教训。

  严格按数字来讲,英国在富国当中其实很穷。英国的生活水平和工资明显低于西欧平均水平。事实上,按照某些标准,英国的实际工资比15年前要低,明年可能还会更低。

  这场灾难酝酿了几十年。二战后,英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低于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到上世纪70年代,英国人围绕他们为什么落后以及这个前帝国如何变成一个相对封闭冷清的经济体展开全国大讨论。在上世纪80年代玛格丽特·撒切尔首相执政期间,市场放松管制,工会遭到重创,金融部门成为英国经济的瑰宝。撒切尔推行的新自由主义产生许多复杂的连锁效应;但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头十年,英国经济飞速发展,伦敦的金融繁荣一马当先。在19世纪作为世界工厂致富的英国到21世纪已经成为“世界银行家”。

  2008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严重,打碎英国经济崛起的引擎。由于担心赤字增加,英国政府奉行紧缩政策,关注债务而不是生产率或总需求。结果是灾难性的。实际工资连续六年下降。保守派政客嗅出一个妖怪,把这场慢动作的灾难归咎于它。他们给焦虑的选民呈上一个由可怕的外来者组成的菜单:布鲁塞尔的官僚、移民、寻求避难者——唯独没有重创英国竞争力的真正决策者。一群年长、中产、怀旧情绪严重的选民要求英国脱欧,他们得偿所愿。

  30年来,英国经济选择金融而不是工业,英国政府选择紧缩而不是投资,英国选民选择封闭和贫穷的经济而不是开放和富裕的经济。可预测的结果是工资下降,生产率增长极低。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称,英国制造业的技术自动化程度低于几乎其他任何类似富国。2020年,英国每1万名制造业工人只配备100台机器人,平均机器人密度低于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对英国糟糕“生产率拼图”的一项分析得出结论:除了伦敦和金融,几乎每个英国行业的生产率都低于西欧同行。

  因此,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英国也是第一个去工业化的国家。英国带来改变世界的生产率革命,现在的某些统计数据却是主要经济体中最差的。这个曾经最强大的全球化帝国现在却投票明确减少全球贸易和人才准入。自英国脱欧以来,移民、出口和外国投资全都减少,长远来看很可能使英国经济规模减少了几个百分点。

  就像经济学作家诺亚·史密斯指出的,伦敦的金融实力掩盖了整体经济在创新和制造业方面的疲软。或者如同经济分析师马特·克莱因所说:“如果把大伦敦排除在外,英国是西欧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如今,英国似乎陷入左翼反感增长和右翼反感开放之间的两难境地。在学术左翼中,英国近来掀起一场名为去增长主义的运动。该运动声称,拯救地球需要富国停止寻求增长。在右翼阵营,选民以年长者为主,他们更关心文化战而不是竞争力。

  英国现在成了其他国家应对去工业化、去增长和诽谤外国移民这黑暗三局面的教训。英国把工业外包而重视金融,因此经济缺乏恢复能力。由此导致的生活水平下降使得公众急需找到承担责任的人。寻找指责对象的保守派在国外发现了魔鬼。英国脱欧切断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为一场周而复始的政治马戏搭起舞台。

  反对进步者可能会批评工业化、生产力和全球化的遗产。但英国向我们表明,当一个富国似乎拒绝这三样东西时会发生什么。它没有转变为某种后经济时代的“氛围美妙的伊甸园”,而是陷入痛苦、挣扎和荒谬。


(责任编辑:朱晓航)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