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溪-2”背后的政治博弈

2022年03月14日 09:38   来源:法治日报   

  □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春友

  随着乌克兰局势的发酵及对俄制裁的加剧,此前被俄欧寄予厚望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虽然克服万难完成项目建设,但最终还是没能投产。这一命运多舛的跨国能源工程在接近终点时“流产”,不仅是俄罗斯的损失,也加重了欧洲能源供应危机,让欧洲消费者面临天价燃气账单,让诸多参与投资的欧洲企业叫苦不迭。国际社会都在关注,在地缘政治博弈不断的背景下,被美方当作遏制俄罗斯政治筹码的“北溪-2”项目未来将何去何从。

  2月22日,德国总理朔尔茨迫于多方压力宣布德国政府暂时停止“北溪-2”项目的审批程序。屋漏偏逢连夜雨,数天后该项目再遭打击。据俄媒3月4日消息,总部设在瑞士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公司正准备申请破产。对此,俄外交部3月8日表示,“北溪-2”项目的暂停将导致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升,俄方对于美欧将经济项目“政治化”表示遗憾。

  “北溪-2”项目好似注定命运多舛。此前,无论是俄方还是已经卸任的德国总理默克尔都曾表示,“北溪-2”只是一个经济项目,但显然与俄罗斯博弈的另一方并不这样认为,也从未将“北溪-2”当作一个单纯的经济项目。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的政治属性及复杂性。

  截至目前,直接当事方,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德国(欧洲),甚至包括曾担心影响天然气过境运输费用而想方设法分一杯羹的乌克兰,都是输家,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及操纵页岩气产业的背后财团,才是真正的“黄雀在后”。

  8日,拜登签署行政令,宣布禁止美国从俄罗斯进口新的石油、液化天然气及煤炭。拜登称,此轮制裁的目标是针对俄经济大动脉,要让俄罗斯“为军事行动付出代价”,美国也将为此轮制裁导致的油价上涨做好准备。随即,英国政府也紧随美国脚步,宣布将在2022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俄石油及相关产品。就在同一天,欧盟委员会提议,欧盟国家今年将削减三分之二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并且“在2030年前消除对俄石油和天然气的总体依赖”。

  这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一方面,美方企图通过此举“制裁并惩罚”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的俄罗斯,使其经济雪上加霜;另一方面,抵制俄罗斯能源的同时,欧洲的天然气和原油缺口却必须填补,美方就能乘虚而入,欧洲方面将不得不选择单价高出俄罗斯天然气甚多的美国页岩气。

  对此,俄方看得很清楚。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主席沃洛金直言不讳地指出,对俄能源制裁措施只会让美能源公司坐收渔翁之利。俄安全会议副主席、前总理梅德韦杰夫也不无讽刺地说,既然德国总理已作出决定,在天然气价格不断创出新纪录的背景下,只能“祝贺”欧洲官员作出了“有远见的决定”。接下来,欧洲所购买的天然气将相当于现在价格的三倍。

  欧洲并非不解其中玄机,只是囿于“冷战”的惯性思维及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限制,半推半就地站在美国的“战车”上。

  作为博弈的另一方,俄罗斯肯定不会坐以待毙,但俄方反制措施也是柄“双刃剑”。3月5日,俄总统普京签署总统令,允许俄国家、企业和个人以卢布支付不友好国家名单中的外国债权人,以避免在受到资本管制的情况下违约,适用于每月1000万卢布以上(或等值外币)的转账。8日,普京再次签署一项在对外经济活动领域采取特殊措施的总统令,要求在12月31日前禁止特定种类食品和原料的进出口。俄主管能源的副总理诺瓦克还警告称,“北溪-2”遭到美欧制裁后,俄方完全有权以牙还牙,例如停止通过“北溪-1”管道向欧洲输送天然气。他强调,俄方暂时没有这么做的原因是“这对所有人都没有好处”。这恰似打中欧洲国家的七寸。就在诺瓦克表态后,国际能源市场立即作出反应,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一度上涨32%。

  目前,乌克兰局势仍未平息,美欧与俄罗斯的制裁与反制裁已经涉及多个领域,其影响已不仅局限于“北溪-2”项目,在能源供给和宏观经济层面的冲击正在逐渐显现。而围绕“北溪-2”项目,美俄欧各方还将为了各自的利益及战略目的持续博弈。


(责任编辑:苗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北溪-2”背后的政治博弈

2022-03-14 09:38 来源:法治日报

  □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春友

  随着乌克兰局势的发酵及对俄制裁的加剧,此前被俄欧寄予厚望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虽然克服万难完成项目建设,但最终还是没能投产。这一命运多舛的跨国能源工程在接近终点时“流产”,不仅是俄罗斯的损失,也加重了欧洲能源供应危机,让欧洲消费者面临天价燃气账单,让诸多参与投资的欧洲企业叫苦不迭。国际社会都在关注,在地缘政治博弈不断的背景下,被美方当作遏制俄罗斯政治筹码的“北溪-2”项目未来将何去何从。

  2月22日,德国总理朔尔茨迫于多方压力宣布德国政府暂时停止“北溪-2”项目的审批程序。屋漏偏逢连夜雨,数天后该项目再遭打击。据俄媒3月4日消息,总部设在瑞士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公司正准备申请破产。对此,俄外交部3月8日表示,“北溪-2”项目的暂停将导致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升,俄方对于美欧将经济项目“政治化”表示遗憾。

  “北溪-2”项目好似注定命运多舛。此前,无论是俄方还是已经卸任的德国总理默克尔都曾表示,“北溪-2”只是一个经济项目,但显然与俄罗斯博弈的另一方并不这样认为,也从未将“北溪-2”当作一个单纯的经济项目。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的政治属性及复杂性。

  截至目前,直接当事方,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德国(欧洲),甚至包括曾担心影响天然气过境运输费用而想方设法分一杯羹的乌克兰,都是输家,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及操纵页岩气产业的背后财团,才是真正的“黄雀在后”。

  8日,拜登签署行政令,宣布禁止美国从俄罗斯进口新的石油、液化天然气及煤炭。拜登称,此轮制裁的目标是针对俄经济大动脉,要让俄罗斯“为军事行动付出代价”,美国也将为此轮制裁导致的油价上涨做好准备。随即,英国政府也紧随美国脚步,宣布将在2022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俄石油及相关产品。就在同一天,欧盟委员会提议,欧盟国家今年将削减三分之二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并且“在2030年前消除对俄石油和天然气的总体依赖”。

  这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一方面,美方企图通过此举“制裁并惩罚”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的俄罗斯,使其经济雪上加霜;另一方面,抵制俄罗斯能源的同时,欧洲的天然气和原油缺口却必须填补,美方就能乘虚而入,欧洲方面将不得不选择单价高出俄罗斯天然气甚多的美国页岩气。

  对此,俄方看得很清楚。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主席沃洛金直言不讳地指出,对俄能源制裁措施只会让美能源公司坐收渔翁之利。俄安全会议副主席、前总理梅德韦杰夫也不无讽刺地说,既然德国总理已作出决定,在天然气价格不断创出新纪录的背景下,只能“祝贺”欧洲官员作出了“有远见的决定”。接下来,欧洲所购买的天然气将相当于现在价格的三倍。

  欧洲并非不解其中玄机,只是囿于“冷战”的惯性思维及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限制,半推半就地站在美国的“战车”上。

  作为博弈的另一方,俄罗斯肯定不会坐以待毙,但俄方反制措施也是柄“双刃剑”。3月5日,俄总统普京签署总统令,允许俄国家、企业和个人以卢布支付不友好国家名单中的外国债权人,以避免在受到资本管制的情况下违约,适用于每月1000万卢布以上(或等值外币)的转账。8日,普京再次签署一项在对外经济活动领域采取特殊措施的总统令,要求在12月31日前禁止特定种类食品和原料的进出口。俄主管能源的副总理诺瓦克还警告称,“北溪-2”遭到美欧制裁后,俄方完全有权以牙还牙,例如停止通过“北溪-1”管道向欧洲输送天然气。他强调,俄方暂时没有这么做的原因是“这对所有人都没有好处”。这恰似打中欧洲国家的七寸。就在诺瓦克表态后,国际能源市场立即作出反应,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一度上涨32%。

  目前,乌克兰局势仍未平息,美欧与俄罗斯的制裁与反制裁已经涉及多个领域,其影响已不仅局限于“北溪-2”项目,在能源供给和宏观经济层面的冲击正在逐渐显现。而围绕“北溪-2”项目,美俄欧各方还将为了各自的利益及战略目的持续博弈。


(责任编辑:苗苏)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