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韩国民航业将迎“一家独大”格局

2020年12月20日 07:31   来源:经济日报   

  上个月,韩国大韩航空公司公布了收购韩亚航空株式会社的具体方案。对于该方案,韩国政府表示支持,以完成韩国民航业的结构调整。但是,作为相关方的韩国私募基金公司KCGI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近日,KCGI公司提出的申诉被首尔中央地方法院驳回。就此,有韩媒分析称,大韩航空收购韩亚航空的最大障碍已被清除。

  韩亚航空是韩国航空公司两“巨头”之一,但其近十几年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了解,韩亚航空隶属于锦湖韩亚集团。美国次贷危机前后,锦湖韩亚集团曾收购大宇建设公司,但此举直接导致锦湖韩亚集团资金困难,陷入经营困境,并波及韩亚航空。韩亚航空被迫关闭了大量硬件设施,以求节约成本。之后,韩亚航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变卖资产,降低负债率;另一方面购入新机型拓展业务,并将2018年年底前实现经营正常化定为企业目标。

  不料,2018年韩亚航空陷入机内供餐风波,并引发“蝴蝶效应”。起初,问题仅是为韩亚航空供餐的工厂因失火而未能及时供餐,但后来却发酵成承包商负责人自杀、韩媒披露其在供餐及延迟起飞问题上隐瞒乘客等一系列风波,给韩亚航空造成了不小负担。

  应该说,韩亚航空的努力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始终未能摆脱困局。去年12月份,韩亚航空持续巨亏,毛利润为-8719亿韩元,负债率越过红线,高达1386.7%。而且,其业务拓展也不尽如人意,中短航线业务遭到廉价航空公司的严重挤压。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韩国民航曾维持了大韩航空与韩亚航空共同主导的“两强”格局。然而,2004年至2010年,多家廉价航空公司扎堆成立。廉价航空公司除了自身相互竞争,还试图从“两强”手中分一杯羹。大韩航空与韩亚航空也不甘示弱,加入“缠斗”。连年混战从此拉开帷幕,韩国民航进入“两超多强”时代。

  连年消耗战使得航空公司们“压力山大”,最终一些航空公司坚持不住了。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航空公司而言更是一次重大打击。

  大韩航空收购韩亚航空,“两强”合并成为“巨无霸”,韩国民航格局势必出现重大转变。首先,大韩航空拥有飞机173架,韩亚航空拥有飞机86架。两家公司合并后将拥有259架飞机,销售额将达到15万亿韩元,企业规模将一举跻身全球航空公司前十名,拥有飞机数量也将进入全球顶级航空公司行列。其次,行业竞争重新洗牌,大韩航空与韩亚航空以及双方各自旗下的廉价航空公司真航空、釜山航空、首尔航空都将变成“一家人”。国内竞争对手基本只剩济州航空和德威航空两家廉价航空公司。第三,今年1月份至10月份,大韩航空、韩亚航空及其子公司承担了韩国59%的航空客运量和69.7%的航空货运量,其中,中、美、日等热门线路的运输量更大。合并后,其在韩国空运方面将独占鳌头。第四,大韩航空的母公司是韩进集团,核心业务是物流。大韩航空收购韩亚航空意味着韩进集团有望进一步整合韩国的陆路及空中运输,在物流方面如虎添翼。

  在韩国,行业老大“吃掉”行业老二早有先例。例如,现代汽车收购起亚、现代重工收购大宇造船海洋等。虽然未来大韩航空还会面临航空线路整合、是否裁员、韩国国内反垄断等一系列问题,但目前来看,大韩航空收购韩亚航空一事,企业有意,政府支持,阻碍几无,已是大势所趋。韩国又一个行业将迎来“一家独大”格局。(经济日报驻首尔记者 白云飞)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韩国民航业将迎“一家独大”格局

2020-12-20 07: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上个月,韩国大韩航空公司公布了收购韩亚航空株式会社的具体方案。对于该方案,韩国政府表示支持,以完成韩国民航业的结构调整。但是,作为相关方的韩国私募基金公司KCGI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近日,KCGI公司提出的申诉被首尔中央地方法院驳回。就此,有韩媒分析称,大韩航空收购韩亚航空的最大障碍已被清除。

  韩亚航空是韩国航空公司两“巨头”之一,但其近十几年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了解,韩亚航空隶属于锦湖韩亚集团。美国次贷危机前后,锦湖韩亚集团曾收购大宇建设公司,但此举直接导致锦湖韩亚集团资金困难,陷入经营困境,并波及韩亚航空。韩亚航空被迫关闭了大量硬件设施,以求节约成本。之后,韩亚航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变卖资产,降低负债率;另一方面购入新机型拓展业务,并将2018年年底前实现经营正常化定为企业目标。

  不料,2018年韩亚航空陷入机内供餐风波,并引发“蝴蝶效应”。起初,问题仅是为韩亚航空供餐的工厂因失火而未能及时供餐,但后来却发酵成承包商负责人自杀、韩媒披露其在供餐及延迟起飞问题上隐瞒乘客等一系列风波,给韩亚航空造成了不小负担。

  应该说,韩亚航空的努力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始终未能摆脱困局。去年12月份,韩亚航空持续巨亏,毛利润为-8719亿韩元,负债率越过红线,高达1386.7%。而且,其业务拓展也不尽如人意,中短航线业务遭到廉价航空公司的严重挤压。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韩国民航曾维持了大韩航空与韩亚航空共同主导的“两强”格局。然而,2004年至2010年,多家廉价航空公司扎堆成立。廉价航空公司除了自身相互竞争,还试图从“两强”手中分一杯羹。大韩航空与韩亚航空也不甘示弱,加入“缠斗”。连年混战从此拉开帷幕,韩国民航进入“两超多强”时代。

  连年消耗战使得航空公司们“压力山大”,最终一些航空公司坚持不住了。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航空公司而言更是一次重大打击。

  大韩航空收购韩亚航空,“两强”合并成为“巨无霸”,韩国民航格局势必出现重大转变。首先,大韩航空拥有飞机173架,韩亚航空拥有飞机86架。两家公司合并后将拥有259架飞机,销售额将达到15万亿韩元,企业规模将一举跻身全球航空公司前十名,拥有飞机数量也将进入全球顶级航空公司行列。其次,行业竞争重新洗牌,大韩航空与韩亚航空以及双方各自旗下的廉价航空公司真航空、釜山航空、首尔航空都将变成“一家人”。国内竞争对手基本只剩济州航空和德威航空两家廉价航空公司。第三,今年1月份至10月份,大韩航空、韩亚航空及其子公司承担了韩国59%的航空客运量和69.7%的航空货运量,其中,中、美、日等热门线路的运输量更大。合并后,其在韩国空运方面将独占鳌头。第四,大韩航空的母公司是韩进集团,核心业务是物流。大韩航空收购韩亚航空意味着韩进集团有望进一步整合韩国的陆路及空中运输,在物流方面如虎添翼。

  在韩国,行业老大“吃掉”行业老二早有先例。例如,现代汽车收购起亚、现代重工收购大宇造船海洋等。虽然未来大韩航空还会面临航空线路整合、是否裁员、韩国国内反垄断等一系列问题,但目前来看,大韩航空收购韩亚航空一事,企业有意,政府支持,阻碍几无,已是大势所趋。韩国又一个行业将迎来“一家独大”格局。(经济日报驻首尔记者 白云飞)


(责任编辑:何欣)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