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联储“鸽声”乏力“水牛”市存回调风险

2020年09月18日 07:2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北京时间9月17日凌晨,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落下帷幕,此次会议是今年美国总统大选前最后一次例会,因而备受市场关注。

  尽管美联储释放了不少“鸽派”信号,特别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联储还有不少“弹药”,但美股却毫不买账,反而直线跳水。这背后藏何玄机?

  时间回到今年3月,美国面临疫情扩散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美联储进行了两次“非常规”降息(即不在既定的议息会议上降息),分别降息50基点和100基点,期间还进行了大量资产购买。

  3月美股经历了多次熔断,然而随后美股开始发力,三大股指多次刷新历史高位。在疫情和经济均未见明显好转的背景下,美股表现如此强劲,不少业内人士感叹,此轮牛市像是单纯被美联储托起来的“水牛”。充裕的流动性没有更多去向,于是都涌入了优质标的,而后者的上涨又带动了市场乐观情绪,形成了内循环。

  但反观9月例会,美联储此次似乎“只闻其声,不见其行”,因此市场不涨反跌。

  从表面看,美联储的确释放了不少“鸽派”信号,例如暗示到2023年底之前都不会加息。6月例会时这一预测时点为2022年底。在未来几个月,美联储将“至少以目前的速度”购债。同时,鲍威尔强调,美联储“未耗尽弹药”,仍有大量工具来刺激经济。

  但这些内容都属于老生常谈,更多停留在“说”的层面,并不能带给市场惊喜。在当前背景下,美国经济迅速超预期复苏的概率越来越小,加息脚步也越来越远,因此推迟一年加息市场毫不意外;而对于其它宽松措施,美联储也并未给出明确的前瞻指引,更多是对当前政策的延续。

  美联储手中可打的牌越来越少。在3月时美联储可以从容地连续降息150基点以提振经济,但当前利率已降至接近零,而实施负利率在美国的可能性极低,美联储多位高层此前也强调过此观点。加大资产购买,在刺激经济和提振市场信心的初期效果明显。然而从3月至今,美国疫情和经济均未见明显好转,部分数据向好也仅是相对“至暗时刻”有所改善,资产购买对于实体经济和市场的边际效用也在递减,且连续大规模的资产购买副作用非常明显,因此美联储不得不慎重考虑。

  美股强势反弹实际是由美联储流动性、优质科技股、市场信心共同推动的,三者相辅相成。目前美联储流动性已出现松动迹象,市场对其“能量”的预判开始转变。而以苹果、特斯拉为代表的优质科技股今年涨幅过高,高企的估值也使其充满短期回调风险。一旦前两者生变,市场信心可能会转向。因此,美股出现回调的风险不得不警惕。

  来源: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张枕河


(责任编辑:孙丹)

閸掑棔闊╅崚甯窗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美联储“鸽声”乏力“水牛”市存回调风险

2020-09-18 07:2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北京时间9月17日凌晨,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落下帷幕,此次会议是今年美国总统大选前最后一次例会,因而备受市场关注。

  尽管美联储释放了不少“鸽派”信号,特别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联储还有不少“弹药”,但美股却毫不买账,反而直线跳水。这背后藏何玄机?

  时间回到今年3月,美国面临疫情扩散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美联储进行了两次“非常规”降息(即不在既定的议息会议上降息),分别降息50基点和100基点,期间还进行了大量资产购买。

  3月美股经历了多次熔断,然而随后美股开始发力,三大股指多次刷新历史高位。在疫情和经济均未见明显好转的背景下,美股表现如此强劲,不少业内人士感叹,此轮牛市像是单纯被美联储托起来的“水牛”。充裕的流动性没有更多去向,于是都涌入了优质标的,而后者的上涨又带动了市场乐观情绪,形成了内循环。

  但反观9月例会,美联储此次似乎“只闻其声,不见其行”,因此市场不涨反跌。

  从表面看,美联储的确释放了不少“鸽派”信号,例如暗示到2023年底之前都不会加息。6月例会时这一预测时点为2022年底。在未来几个月,美联储将“至少以目前的速度”购债。同时,鲍威尔强调,美联储“未耗尽弹药”,仍有大量工具来刺激经济。

  但这些内容都属于老生常谈,更多停留在“说”的层面,并不能带给市场惊喜。在当前背景下,美国经济迅速超预期复苏的概率越来越小,加息脚步也越来越远,因此推迟一年加息市场毫不意外;而对于其它宽松措施,美联储也并未给出明确的前瞻指引,更多是对当前政策的延续。

  美联储手中可打的牌越来越少。在3月时美联储可以从容地连续降息150基点以提振经济,但当前利率已降至接近零,而实施负利率在美国的可能性极低,美联储多位高层此前也强调过此观点。加大资产购买,在刺激经济和提振市场信心的初期效果明显。然而从3月至今,美国疫情和经济均未见明显好转,部分数据向好也仅是相对“至暗时刻”有所改善,资产购买对于实体经济和市场的边际效用也在递减,且连续大规模的资产购买副作用非常明显,因此美联储不得不慎重考虑。

  美股强势反弹实际是由美联储流动性、优质科技股、市场信心共同推动的,三者相辅相成。目前美联储流动性已出现松动迹象,市场对其“能量”的预判开始转变。而以苹果、特斯拉为代表的优质科技股今年涨幅过高,高企的估值也使其充满短期回调风险。一旦前两者生变,市场信心可能会转向。因此,美股出现回调的风险不得不警惕。

  来源: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张枕河


(责任编辑:孙丹)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