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11日报道(文/熊茂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来,供应链的中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企在华运营,关于疫情推动供应链加速移出中国的论调不绝于耳。但是,企业转移供应链的动因有多强、可行性有几分,却不是一句“说走就走”那么简单。
《参考消息》记者采访多名美国商界、学界人士后了解到,新冠疫情体现出“过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的风险,部分企业也在寻求对策,促进供应链多元化。然而,由于全球企业在有些领域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程度很高,疫情导致大规模供应链转移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疫情也并不是企业转移供应链的“拐点”。
留在中国或是更优选择
上海美国商会2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在中国有业务的美国企业预计本次疫情会导致今年营收下降,一些公司正加快实施将供应链转移到中国以外的计划。部分美国媒体也报道称,疫情正在加速供应链的转移。
对此,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中国面临新冠病毒疫情,但在有些领域企业对于中国供应链依赖程度很高,大规模的供应链转移“不太可能发生”。
长期研究中国经济的拉迪举例指出,中国生产大量的汽车零部件,欧洲、北美、日韩等都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中间产品,这一领域的供应链没办法很快被“替代”。在此领域,全球企业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程度很高,根本不存在供应链转移一说。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杜大伟表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全球约四分之一的制造业增加值都在中国产生,因此说生产线将大量转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拉迪指出,企业转移供应链成本是昂贵的。疫情退去之后,企业可能会评估供应链的下一步投资。如果部分企业在未来投资中选择将供应链移出中国,它们可能将承受更高昂的成本,这会让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留在中国或是更优选择。
疫情加速中国发展转型
尽管如此,新冠疫情确实给部分企业的供应链带来了不确定性。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副会长彭捷宁日前表示,从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开始,他们从200多家会员企业看到的一个趋势是:它们认识到在供应链方面过度依赖中国的“巨大风险”。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考虑在中国境外进一步投资,以分散未来的风险。
彭捷宁说,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转移现有在华供应链。他说:“我认为新冠病毒并不是企业转移供应链的‘拐点’,而只是表明,过度依赖任何一个市场对于任何全球化的企业都是有风险的。”
也有专家提醒,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对供应链转移的影响也会更大。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斯蒂芬妮·西格尔日前撰文称,如果疫情得到控制的时间被推迟,将导致更为严重的供应链中断,这可能会成为促使企业在中国之外寻求多元化供应链、造成供应链“更加永久性的改变”的理由。
杜大伟则表示,价值链总是在转移,如果更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转移到东南亚或者墨西哥,而中国的生产正向价值链上游转移从而生产更复杂的零部件,这可能是双赢的。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冠病毒疫情和中美贸易争端都可能会加速中国的经济转型,而从长远来看,这种转型是可取的。
新冠经济影响超过非典
专家认为,此次疫情凸显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重要地位,也意味着疫情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可能会超过非典时期。
拉迪告诉记者,一方面,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上升,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明显更大,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对于进口中间产品的依赖度下降,而全球对于从中国进口中间产品的依赖度上升,这都意味着此次疫情的全球影响会更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日前表示,与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时相比,中国经济对世界的意义要“大得多”,而亚洲和全球其他地区一体化程度也更高。她指出,疫情对全球经济和价值链的影响还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2月22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格奥尔基耶娃宣布,受新冠疫情影响,IMF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今年1月份预测的3.3%下调至3.2%。
复工复产有助提振信心
拉迪表示,如果新增病例持续下降,经济复苏会“相当快地发生”。企业逐步复工需要一些时间,但是一旦实现复工,就有望看到中国经济增速的回升。
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钱尼尔能源公司的对外联络经理詹娜·帕尔弗里告诉记者,公司“完全相信”中国能够成功应对新冠疫情,并认为疫情造成的任何负面经济影响都是“暂时的”。
格奥尔基耶娃表示,中国政府正通过危机应对措施、流动性供应、财政政策和金融支持,努力减轻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IMF对这些政策措施表示支持。她指出,在已宣布的政策措施落实的基础上,中国经济能够在第二季度回到正常水平。
(责任编辑:苗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