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企满世界寻水”——被夸大的争议和“威胁”

2019年10月18日 08:00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澳大利亚特派记者 刘天亮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曲颂 柳直】编者的话:从位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到南太平洋上的岛国新西兰,有关中资企业在当地投资建设瓶装水厂的消息不时传出。这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甚至因此出现一些争议也在所难免,毕竟水是公认的一种宝贵的资源。但某些外媒趁机渲染所谓中企掠夺当地资源、遭到针对性抗议,则让人颇感意外了。实情究竟如何?真的到了“中国威胁”的程度吗?并非如此。《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发现,中企远赴海外找水,与国内庞大的消费需求有很大关系,相关争议的产生则有颇多原因,而中企也确实应该从一些事件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从中国水厂“梦断贝加尔湖”说起 

  今年春天,俄罗斯爆发口号为“拯救贝加尔湖”的抗议活动,矛头指向有中国投资的“AquaSib”瓶装饮用水厂。不仅是水厂所在地伊尔库茨克州,在莫斯科也有许多名人加入。3月7日,俄国家杜马生态与环境保护委员会主席布尔玛托夫在请愿网站上公开回应称,“该工厂的建设可能违反现行法律”,他呼吁俄联邦总检察长尤里·柴卡授权杜马复验相关程序的合法性。

  这一事件甚至惊动俄总理梅德韦杰夫,他亲自下令启动复验,表示涉及贝加尔湖的工业项目“应适用最严格的环境评估标准”。最终,这家已经动工3个月、预期投资达15亿卢布、能解决当地150人就业的工厂,被地方法院叫停。

  这不是中国投资瓶装水厂第一次“梦断”贝加尔湖。近年来,伊尔库茨克州居民曾举行过数次类似抗议,也有其他中资瓶装水加工厂被关停的事例。据贝加尔地区发展基金会主席萨纳科耶夫介绍,在贝加尔湖沿岸,一共有约80家生产饮用水的企业。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中国企业一来就反对声四起,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据了解,到贝加尔湖投资开采饮用水的中企以民企为主,它们往往对当地投资环境调研不足,能够找到的合作方也不够可靠。还有部分企业确实存在违法行为。另一方面,遗憾的是,该地区酝酿着反对中国人的情绪。这里面既有以往中国商人在砍伐森林、修建民宿等方面行为不端,给当地人留下不良印象的历史因素,也有当地利益集团破坏俄中合作、挑动民众情绪的现实原因。如果中国人的投资项目不合规定,那么为什么能获得动工许可?其中可能涉及当地政府的腐败。如果项目符合规定,那么说停就停的行为则是失信行为。

  当我们将目光从俄远东移至遥远的大洋洲,看到了相似的情形。在新西兰,一些中资瓶装水企业在当地采水,引发不满和抵制,有外媒趁机炒作。其实,这种事情有多个侧面,当地民众发起抵制并非针对中资。

  这里被媒体普遍关注的两家中国瓶装水企业,分别是农夫山泉在新西兰的一家全资子公司Creswell以及隶属凌云海糖业集团的云海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收购本地公司进入新西兰水市场。它们并非一开始就不受欢迎,而是在扩大产能的过程中引发了争议。

  据当地媒体报道,Creswell公司一开始得到新西兰贸易发展局的推介和帮助。2017年8月,Creswell向新西兰丰盛湾地区议会提交申请,希望将地下水提取额度从200万升/年增加到5.8亿升/年,为此公司打算在北岛瓦卡塔尼附近的奥塔克里购买和租赁6.2公顷土地。根据新西兰法律,扩大生产经营不需要公示,因此海外投资办公室建议批准该交易,土地信息部和财政部也宣布批准,条件是未来4年提供60个全职工作岗位,并获得资源许可。

  当时新西兰南北两岛分布着73家瓶装水厂,每年提取230亿升纯净水。Creswell公司每天可以取水70万升,只需付出每年2万新西兰元左右的监管费用。在这种背景下,一家来自海外的瓶装水公司试图把产能扩大290倍,一下子触动了新西兰人的敏感神经。

  当地人关注的不仅仅是水权分配,还有环保问题。据报道,云海湾公司引发民众抗议,除了扩大产能,也因他们以不合法的方式排放洗涤水和塑料珠子等污染物,被政府开了罚单。当然,这属于个案,环保人士主要担心这些工厂取水时给河流和地下水体带来污染。

  国内需求激增,海外争议复杂 

  抛开争议不说,中企为何千里迢迢到海外找水?首先,中国国内确实有强劲的消费需求。根据长期追踪饮料产业的“饮料营销公司”今年的一份报告,2018年中国消费约280亿加仑瓶装水,相当于全球瓶装水供应量的1/4以上,排在第二位的美国消费量为中国的一半。不过,若按人均计算,中国瓶装水消费量仅为20加仑,而美国为42加仑,墨西哥更是高达72加仑。

  根据国际瓶装水协会(IBWA)的数据,中国瓶装水的消费量从1997年的280万吨跃升至2013年的395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18.1%,而全球平均水平为7.8%。欧睿国际统计称,2018年中国瓶装水行业规模同比增长9.5%,近5年CAGR为11.5%。

  一面是需求空间大,消费增速快,另一面是中国的水资源有限。中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1/5,但拥有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的7%,而且中国有约1/4的淡水资源受到污染。目前全球10家最大的瓶装水公司,中国占了4家,大部分中国公司依然在利用国内的水资源,也有不少企业已将目光投向海外。当然,除了资源问题,作为企业,它们也看重瓶装水海外属性的价值,即出售“概念”,打造品牌高端水,优化产业链布局。

  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所长李复兴,曾去过全球多个国家考察中国饮用水企业在当地开发的情况,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俄罗斯以及一些南太岛国。他发现,西伯利亚的水最大的特点是纯净,而且水体大。捷克的水富含硫酸镁,日本的水也很有特色。但最受中企青睐的国家之一是新西兰。

  这并非偶然。因中新自由贸易区关税互免,通过海运,新西兰的水运到中国价格很低。与此同时,有段时间,新政府很鼓励海外投资者购买土地并利用当地水资源。新西兰关于水权分配的法规十分独特,自然流动的淡水被视为公共品,无人拥有所有权。家庭用水仅需支付维护输水管道的费用;农业、园艺等商业用水只需向地区议会申请资源许可,缴纳象征性的费用。在这种规定下,把水出口到其他国家,只需要付出少量监管费用。

  但由于牵涉多方面的利益博弈,加上政府态度变化,一些项目招来抵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资企业的“身份”会加重水权分配问题的敏感度,当地人并非只冲着中企而来。两年前,一家并非中资主导的矿泉水公司向怀卡托地区议会提交资源申请,希望获得怀霍河的取水权。该公司计划每天提取690万升纯净泉水,其申请配额超过当地所有水厂之和。该计划最终夭折。这还不是它第一次增产失败。2016年,该公司曾尝试在另一个地区获得提取和出口14亿升纯净水的资源许可,也因当地民众反对而胎死腹中。

  中资瓶装水企业在新西兰遭遇的困境,与其说是当地人抵制中资或外资,不如说是新西兰对大型商业用水如何支付费用缺乏共识。新西兰每年可用水资源达500万亿升,瓶装水提取的水量不到万分之一。用水权法律问题放大了相关争议。新西兰前总理比尔·英格利希曾说过,淡水收费问题很复杂,可能影响到新西兰的基本国策。而且,原住民权益也牵扯其中,毛利人部落主张他们拥有对水的传统权利。

  面对非议与挫折,该怎么办? 

  “中企去国外开发饮用水遭遇当地居民的一些抵触情绪并非什么特别的事,水资源短缺是一个世界性话题。”李复兴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他曾去俄罗斯西伯利亚考察,“当地老百姓确实有一些不同声音,那边社会各阶层比较保守,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比较僵化。但这种不同声音不只是在国外存在,国内也有。娃哈哈去甘肃天水建厂,就遭遇当地民众拉横幅要其离开。”

  李复兴认为,此类忧虑和担心实际上没有太大必要。通常,中企并非大规模开发普通饮用水,绝大多数是开发针对高端市场的特色饮用水,采水量和开发标准都会严格遵守当地政府的规定。“自然界中的水是循环、流动的,企业开采的水会在循环中得到补充,所以从自然规律上讲,一些担心没有必要。水如果白白流走而不加以利用,其实也是一种浪费。”

  在当地政府或当地企业层面,外企的到来通常是受到欢迎的。李复兴对此也有感受。“我去新西兰考察时,已有两家企业在投产中,它们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我专门了解了一下当地民众的意见,他们并没有反对。”李复兴说,中企具有丰富的开发经验和强大的资金实力,背靠中国广阔的用水市场,中企的海外开发首先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我去西伯利亚考察,他们也是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前去投资建设的,因为他们确实缺乏资金,缺乏技术,也缺乏市场,他们所拥有的就是单纯的一个水源地。”李复兴说,中国饮用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要走出海外,国外也需要中国人前去投资。

  实际上,在俄罗斯,也有不少人认为涉及瓶装水厂的风波“被政治化”了。贝加尔湖沿岸民众中有人渴望投资和发展,反对地方政府出尔反尔的做法。对此,萨纳科耶夫提出几点建议:贝加尔湖饮用水的定位应当是高档、有独特性的产品,而不是廉价、以量取胜的大众产品;该领域更适合两国有实力兼顾环保、公关、社会责任的大企业合作;一些政客有一个牟利套路——先制造困难,再进行勒索,然后许诺“开后门”,中国商人应坚定地拒绝腐败。

  李复兴也认为,中企一定要针对细分市场开发,切记不要大规模开采普通饮用水如纯净水等。在他看来,中企海外开发饮用水仍处于起始阶段,存在一定的混乱情况,“这会引发一些政治色彩的抗议,等于你去人家那里开矿,最后把人家的矿产资源全部拿走了”。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有业内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新西兰这样的国家,应特别注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一个利用当地资源的项目能不能扎根,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乃至本地社区、团体,都能施加影响。只有追求多赢,才能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单晓冰)

精彩图片

“中企满世界寻水”——被夸大的争议和“威胁”

2019-10-18 08:00 来源:环球时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