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外媒:韩国陷入贸易战和技术战夹击 出口或出现萎缩

2019年07月16日 07:50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7月15日报道 英媒称,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半导体生产国之一,韩国陷入贸易战和技术战的夹击。

  过度依赖半导体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13日文章,2018年,半导体销售在韩国出口增长中的占比高达92%。这种对单一产品的依赖更像是出现在一个石油出口国,而非一个技术中心。现在,随着贸易摩擦、技术对抗以及半导体周期的周期性触底加剧芯片价格的暴跌,“报应”正在显现。

  文章称,这场完美风暴将导致韩国出口在2019年出现萎缩。二十国集团(G20)贸易战停火、韩国央行即将降息以及韩元贬值都不会使出口增长恢复。韩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将创下有史以来非危机年份最慢纪录。

  将韩国归为大宗商品出口国并非用词不当。该国的核心出口产品存储芯片相当于数字时代的石油。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和NAND闪存芯片都是高度商品化、在终端基本上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且以美元计价。芯片及相关零部件占韩国出口总量的30%。然而,在过去两年里,它们的重要性升级了,成为出口增长的驱动因素,在2017年和2018年韩国经常账户盈余中的占比超过80%。

  存储芯片的价格在2016年至2018年之间翻了一番。需求激增有力推动了全球芯片销售和韩国出口。在繁荣时期,生产商扩大生产,终端用户积累大量库存,以防范未来价格上涨。

  出口或出现萎缩

  文章指出,这个周期在2018年第三季度发生转变。当时半导体需求的核心驱动因素——手机、计算机和数据中心——同时缩减。这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周期性下跌,而贸易战对全球情绪和商品流动的影响又加剧了这种下跌。需求缩减加上供应过剩导致价格暴跌。芯片价格下跌了一半,韩国芯片出口的美元价值锐减。自去年11月以来,后者以两位数的速度减少。

  文章称,就交易量而言,韩国芯片贸易已经复苏,正在接近崩溃前的水平。然而,由于2018年半导体销售的美元价值规模非常庞大,2019年韩国出口增长总值将因芯片价格下跌而减少。

  如果将半导体排除在出口总量之外,今年韩国的出口增速将提高60%。展望未来,半导体销售将拖累业已疲弱的非半导体出口。因此,芯片价格将决定韩国2019年余下时间的增长前景。

  贸易战严重扭曲了技术周期需求和物价领先指数。今年上半年,新出现的技术对抗实际上起到了抵消需求下降和支撑价格水平的作用。

  文章认为,美国永久取消或放宽出口限制实际上可能在贮备放缓的情况下导致半导体销售萎缩。

  文章称,在韩国面临这场风暴的同时,日本的做法雪上加霜:对半导体原料实行出口限制。日本企业控制着大量高度专业化供应物(如化学品)的全球贸易。没有这些化学品,韩国就无法制造存储芯片。这些限制措施不仅给韩国企业和该国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带来风险,也给全球技术部门——尤其是消费电子产品——带来风险。

  经济前景引担忧

  综上所述,文章认为韩国出口前景堪忧。芯片价格已经触底,并且在今年四季度末之前不大可能回升。除半导体外,由于贸易摩擦、增长疲软和全球库存对需求造成的压力,韩国的出口继续缩减。在朝鲜半岛,随着首尔加大财政和货币刺激力度,国内增长驱动因素、投资和消费都在增强。尽管如此,韩国2019年的GDP增速很可能创下非危机时期的历史最慢纪录。

  文章同时指出,如果超越近期的低迷状况而放眼远望,半导体行业乃至韩国的前景还是积极的。5G的出现,加上物联网的发展,预示着半导体需求将发生结构性转变。


(责任编辑:佟胜良)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