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英媒:垃圾分类新规让上海人抓狂 一些企业找到商机

2019年07月05日 07:24   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广播公司(BBC)7月4日文章,原题:上海的垃圾规则:新法令这座中国城市抓狂   自本周一(7月1日)起,上海——这座中国大都市开始强制要求当地居民和单位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与回收。上海居民超过2400万,3倍于伦敦或纽约。有报道称,目前上海仅有10%的废弃物被回收。官方数据显示,该市每天仅收集3300吨可回收物,相比之下,干垃圾和厨余垃圾分别高达1.93万吨和5000吨。

  上海是中国产生垃圾最多的城市,每年产生900万吨垃圾。按照新规,垃圾被分为四类: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和干垃圾。在新规正式实施前,该市已组织数千名引导员开展数万场培训。即便如此,这项新规已让当地居民产生一种“焦虑感”。例如,在扔掉瓶子等容器前,他们需要三思,必须事先清空并清洗干净。不仅如此,在扔掉一些物品前,他们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拆分。违反规定的个人和单位将分别被处以最高200元和5万元的罚款。

  中国媒体在该新规即将实施前进行了广泛报道,在社交媒体上,许多人都表示他们乐见新规起到良好的环保作用。尽管仍有人担心他们可能会弄错(垃圾的种类)。一些社交媒体用户还发布有关垃圾分类的表情包和改编的歌曲,解释正确的垃圾分类标准。

  一些企业也在不失时机地利用这种“垃圾箱焦虑”,例如一家食品外送平台已开始提供一种被称作“反向外卖”的新服务:向顾客收取少许费用,帮助他们丢垃圾。

  上海为何实行此类法规?中国是世界上产生最多垃圾的国家之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处理14亿人口产生的大量垃圾。为此,2017年3月,中国要求在全国46个城市试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希望到2020年,全国废物回收利用总量将超过35%。

  但在去年12月的一项调查中,近3/4的受访者无法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正确率仅为27.7%。如果上海这项大规模行动能取得进展,垃圾分类有可能被推广到全国每年2.1亿吨垃圾的处理中。(作者凯利·艾伦,王会聪译)


(责任编辑:佟胜良)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