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债收益率暴跌!美联储年内降息两次的预期上升

2019年05月29日 17:1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蔡鼎 每经编辑 赵庆

  随着美债收益率的暴跌,为了消除人们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投资者加大了对美联储今年年内将降息两次的押注。

  美联储在年底前降息两次或以上的概率在本周二已经上升到了40%以上,首次超过了“降息一次”的预期。几个月来,尽管美联储一直表示将暂停利率调整,但市场一直在暗示今年美联储将降息一次。

  10年期、3个月美债收益率再次倒挂

  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一直在搅动债券市场,除了美债外,其他主要国家的国债收益率也开始大幅下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国债收益率日内双双跌至记录低点,美中贸易冲突和欧洲政治风险提振了对最安全资产的需求。行情数据显示,澳大利亚10年期债券收益率最新已跌破澳洲联储政策利率,日本和新西兰的基准收益率亦告下跌。

  北京时间28日晚间,由于华尔街认为中美贸易纠纷将持续更久,并且对美国GDP的负面影响将超出预期,10年期美债收益率跌至19个月新低。此外,3年期美债收益率也跌至2017年12月以来的低点。

  Prudential Financial首席市场策略师昆西·克劳斯比(Quincy Krosby)表示:“由于中美旷日持久的贸易战,经济数据继续走弱。因为市场认为经济将会走弱,美联储在年内第二次降息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注意到,北京时间周二晚间,3个月和10年期美债收益率差一度拉大至9.2个基点,倒挂程度为2007年8月以来最大,这段受到密切关注的收益率曲线在今年3月份时出现了2007年以来的首次反转。此外,收益率曲线上其他部分的收益率差大多也都收窄。从历史上看,收益率曲线倒挂一直是经济衰退来临的信号。

  此外,花旗的全球经济意外指数(global·economic surprise·index)过去一年多来一直处于负值,也创下持续时间最长的记录。该指数衡量的是数据相对于预期是好是坏。这也导致分析师下调了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将2019年的GDP增长预测中值下调至3.3%。如实际情况与这一预期一致,那将是自2009年以来最慢的经济扩张速度。

  大摩:无论贸易谈判结果如何,美国经济衰退风险都在上升

  摩根士丹利首席策略师迈克尔·威尔逊(Michael Wilson)团队写道:“最近的数据显示,美国企业的盈利和经济风险比大多数投资者想象的要大。我们认为,无论贸易谈判结果如何,美国经济放缓和衰退风险都在上升。”

  具体而言,威尔逊强调了金融数据公司IHS?Markit最近的一项调查,该调查显示,5月份美国制造业活动降至9年低点。同时,美国服务业出现了“明显放缓”,而服务业是美国经济的一个关键领域。

  摩根士丹利周二警告称,美国二季度经济活动增速较一季度料大幅放缓,从4月份的耐用品报告糟糕和资本品订单下滑到服务业放缓,叠加贸易局势紧张,都令美国经济增长面临风险。美国企业的风险比大多数投资者想象的要大。除了摩根士丹利,许多经济学家也预计今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长乏力。

  另一方面,美联储则一直在回避任何即将降息的迹象。美联储最近一次的会议纪要显示,目前没有立即加息或降息的计划。最近几周,美联储的政策制定者在讲话中也重申了将“耐心”对待货币政策调整的做法。

  尽管美联储在回避,但投资者预计,美联储将不得不放松货币政策。“(年内)可能会有一次降息,但如果有两次降息的话,我不会感到惊讶。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经济数据的恶化程度。”景顺资管公司全球市场策略师克里斯蒂娜·胡珀(Kristina·Hooper)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