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新时代交付最好的智力成果——中外嘉宾寄语“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成立

2019年04月25日 09:3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记者吴晶 罗争光)“今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对合作提出新诉求和新希望,迫切需要各国智库密切合作、共商发展,为新时代交付最好的智力成果。”“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一席话,道出中外嘉宾的共同心声。

  备受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24日在京宣告成立。来自8家中国智库和8家外国智库的理事会成员,对这个机构的成立表示祝贺、寄予厚望。

  应运而生 恰逢其时

  理事会理事、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校长胜茂夫说,“一带一路”建设已进入第6个年头,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期,更需要智力支持,合作委员会应运而生,很有意义。

  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犹如一颗梦想的种子,在广袤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在广泛的合作中茁壮成长。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全球智库围绕“一带一路”,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研究,推出了一大批学术成果,有力促进了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

  在两年前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新华社研究院联合15家智库倡议成立“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得到国内外学界的热烈响应和广泛赞同。

  理事会理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戚振宏说,合作委员会的成立是“一带一路”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国际智库合作的一个重要创举。新华社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智库之一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机构,能够承担起这个职责。

  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

  据介绍,“一带一路”智库合作委员会将通过举办研讨会、组织实地考察、设立国际研究基金、建立相关基础数据库等多种形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课题协作平台、信息共享平台。

  担任理事会理事长的新华通讯社社长、新华社研究院院长蔡名照指出,合作委员会是一个开放型学术交流合作机制,其宗旨是服务国际智库、国际和地区组织以及各国专家学者,推动“一带一路”相关课题研究和思想交流,促进理论创新、成果共享、知识传播和人员往来。这是“一带一路”智库研究的一座里程碑,必将更加有效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

  在理事会成员代表、美国哈佛大学艾什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康义德看来,合作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世界各国加深对中国国内形势、“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各项合作进展、“一带一路”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角色等问题的了解。

  理事会成员代表、俄罗斯瓦尔代俱乐部特别代表季莫费·博尔达乔夫认为,合作委员会以联合各方力量为目标,有利于推动解决一系列欧亚大陆乃至全世界面临的问题。

  从非洲发展到青年交流再到多边合作,加纳非洲经济转型中心研究主任约翰·阿萨福—阿贾耶、韩国“一带一路”研究院理事长崔载千、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等理事畅所欲言。

  理事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说,“解惑、出招、指路”,合作委员会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发挥着极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必将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满怀期待 大有可为

  理事会理事、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指出,“一带一路”在物质层面已经先行,但认知层面还远远落后于实践。现在很多国家都在研究“一带一路”,把这些研究整合起来,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很有价值、功德无量。

  理事会理事、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金鑫期待合作委员会发挥源头作用,成为“一带一路”中的理念生产者、政策推动者、舆论引导者、信息传播者、共识提炼者。

  从理念传播到付诸实践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加利亚“一带一路”全国联合会会长扎哈里耶夫,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席、联合创始人林绵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等理事纷纷就推动“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为各国共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献计献策。

  理事会成员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王灵桂相信,合作委员会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参谋助手,架起“一带一路”建设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国家人民。


(责任编辑:苗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