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古丝绸之路曾助这种水果传遍世界 如今却几近消失

2018年12月23日 08:10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12月23日报道英媒称,曾几何时,天山山脉的阿拉套地区漫山遍野都是新疆野苹果,如今果林几近消失,足以证明时代的变迁。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2月18日报道,1929年,俄罗斯著名科学家瓦维洛夫首次将新疆野苹果认定为栽培苹果的始祖,当时那里还是植被茂密,收成累累。瓦维洛夫实地走访天山山下的哈萨克斯坦第二大城市阿拉木图后写道:“山麓丘陵到处都是大片的野苹果林,这片秀美的野果林是栽培苹果的发源地,亲眼可见。”

  报道称,瓦维洛夫最先从科学角度将阿拉木图认定为苹果的起源地,他认为,一个物种基因最多样的地区就是该物种的“起源中心”,所有的栽培苹果可能都源自阿拉木图,而现代遗传学也证实了他的观点。

  美国农业部植物生理学研究员福科表示,“在某个时候,人类将野果林中优良的种子、果树或枝丫带去了别处栽种,有时还会与当地的野生苹果杂交,选择淘汰的过程不曾间断。”古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使新疆野苹果广泛传播,最后随着欧洲殖民者到达北美。

  报道称,在当季之时,阿拉木图的苹果树上会结满果实,形状、大小、味道和口感各不相同,但不一定都可以吃,那些味道浓郁,甜美爽脆的苹果是农耕和栽培的成果。绿色集市是阿拉木图的农贸市场,里面熙熙攘攘,人们将苹果按颜色、大小和形状仔细分类,堆成小山一样,集市每条过道摆放的原料或食材不一,哈萨克斯坦标志性菜肴所需的一切材料在这里都能找到。以手抓饭为例,中亚各国对这道菜品都有不同做法,羊肉、胡萝卜和洋葱是基本材料,哈萨克斯坦的版本加入了苹果来增添一点甜味。

  报道称,野生苹果之于当地的意义古已有之,哈萨克斯坦徒步俱乐部的导游拉斯波波夫称,“阿拉木图旧称阿尔玛-阿塔,意思是‘苹果之父’,哈萨克人民和阿拉木图人民都为苹果而深感骄傲。”这份荣耀之情在阿拉木图随处可见,广告牌上是苹果的图案和阿拉木图的标语“千色之城”,灰色的高速公路上架起了醒目的苹果招牌,该国最大艺术博物馆哈萨克斯坦国立美术馆中有苹果的油画和金属雕塑,而在更大型以及面向更多公众的地方,建筑的侧面常用苹果做壁画,城市主要地标之一的阔克托别山的一个景点就是苹果造型的巨型花岗岩喷泉。

  2007年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目录》将新疆野苹果评为“易危”级,指出数量“正在减少”,住宅和商业开发、家畜养殖和森林砍伐威胁着所剩无几的野果林。最近,意大利的慢食基金会采取措施,保护外伊犁阿拉套丘陵地带剩余的野果林,譬如游客获得批准后方可进入林区。

  报道称,瓦维洛夫很有远见,第一次到访阿拉木图时,他采集了新疆野苹果的种子,既保护了物种,又可以抵御日后的饥荒。他将种子收入了位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世界首个植物基因储备库,这里还有他收集的25万种植物种子、果实和根部。如今,储备库更名为瓦维洛夫植物研究所,是俄罗斯唯一一个植物基因储备库。

  研究所黑麦、大麦和燕麦遗传资源部的主任洛斯科托夫称:“我们按照瓦维洛夫的理论和方法,收集、评估、储存和使用样本,致力于保护植物基因的多样性,使基因免遭毁灭。研究所不仅事关俄罗斯,对全人类也有重要意义。”

  福科也说:“将野生种群留在原始产地很重要。不过,储备库多收集一些野生种群的基因可以在出现意外情况时,做一部分补充。”

  报道称,在现代苹果的发源地阿拉木图,城市的特征与这种水果交织在一起,瓦维洛夫的成果以及他那些勇气可嘉的同事和同辈们都是城市历史的一则脚注。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