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法媒:中非合作事实胜雄辩 经验堪借鉴

2018年09月04日 20:16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谢诗佳

  国际在线专稿:9月3日至4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这是继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之后,中国今年四大主场外交的第三场。《欧洲时报》3日发表社论,肯定了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8年来取得的成就,并认为中国援助非洲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他国借鉴。以下是原文选编:

  朋友伙伴兄弟 共筑休戚与共命运共同体

  颇受关注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9月3日在北京开幕,这一诞生于千禧年的论坛迎来18岁“成人礼”,也见证了中非关系在这18年里不断成长并走向成熟。

  “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为中非关系做了最好的注释。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愿同非洲人民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非洲埃博拉疫情肆虐时,中国率先驰援;津巴布韦发生洪灾时,中国援助粮食;卢旺达民众饮水困难,中国实施打井200口项目;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和非盟会议中心更是中非友谊的见证。而非洲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在中国汶川、玉树等地发生地震后踊跃向中方捐款……这都是对中非命运共同体最生动的诠释。

  而在双方日益密切的平等合作中,中国连续多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对非贸易长期年均增长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正如肯尼亚《民族日报》评论所说,关于“非洲崛起”——自2000年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叙事,与中国崛起和18年前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对非洲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中非合作互利共赢 西方误读不攻自破

  然而,中国与非洲关系快速发展、合作持续深化之际,也引来一些误解甚至恶意诋毁。“撒钱援助”、“债务陷阱”、“新殖民主义”等论调时常被拿出来炒作。中非合作则用事实回击了这些误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自古强调“同理心”。历史上,中非都曾一度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如今又都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任。这些相似遭遇与共同使命,加深了中非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心理认同。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数十年来,毫无保留地将发展经验和先进技术传授给非洲,并始终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走出合作共赢之路。

  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17年的一份报告中称,在非洲运行的中国企业预计超过万家。这些企业多以中方自带资金技术、提供工作岗位的模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越来越多的合作项目扎根非洲。中国还在非洲国家建立了许多成功的经贸合作区。这些经贸合作区让非洲扩大了生产和出口,并改善了成千上万非洲人民的生活。

  这些事实都让一些西方媒体的误读不攻自破。尽管现在仍有一些负面声音,但要求借鉴中国援助非洲发展经验的声音也多了起来。新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援助也在增加。然而,呈现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德国之声”称,最近十多年间,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额、直接投资额迅猛增长,相比之下,欧美国家与非洲之间的经济合作却增长乏力。

  不附加政治条件 中非合作经验值得借鉴

  单纯的援助不会成为启动经济增长的资金池,只会形成长期性依赖,附加的政治条件也无法实现非洲的可持续发展。上述媒体援引专家的分析认为,目前西方国家在对外发展援助中宣扬西方民主制度“优越性”的做法有些片面,“……要求对方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做法不合适”,甚至被视为有继续控制非洲的意图,欧洲国家不妨借鉴中国发展援助战略中的积极部分。

  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已经从以往的援助型转变为伙伴型,而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在双方关系中更应注重的是改善非洲国家的市场环境和经济条件,加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学者提议,在对非合作问题上,欧洲和中国有着很多共同利益。

  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对非务实合作的新行动、新举措,提出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将重点实施“八大行动”,涉及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以及和平安全。这让人们对中非全方位合作充满更多期待。同时,也期待那些对中非关系发展心存疑虑的人们能够聆听中国和非洲发出的共鸣,转变对华防范心态,共同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责任编辑:冯虎)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