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走进非洲——中非珍品雕像艺术展”在重庆市中国三峡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展出19世纪到20世纪中部非洲地区12个风格区域的120件(套)精品雕像。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6月9日报道,中国为海外电影制作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对于南非等新兴电影市场来说至关重要。电影市场可能会为非洲国家国民收入作出重大贡献。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6月8日发表文章称,中国于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个医疗小组,以帮助这个从法国统治下独立的国家。许多非洲国家表示,中国医疗援助的动力来自于人道主义支持,而非经济利益。
据新加坡《商业时报》网站6月6日报道,世纪之交以来,中非合作成果显著,中非合作论坛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该论坛不仅致力于经贸往来,还支持中非教育方面的双向交流。
当前,国际秩序酝酿深刻转型,中非关系发展日益引人注目。“成就、挑战、展望”成为中非合作的三个关键词。
非洲民众的支持是中非合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体现。非洲智库“非洲晴雨表”在2016年的世界发展信息日(10月24日)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就36个非洲国家的50000名民众对中国的态度进行了调查统计,平均63%的被调查者对中国持正面看法,其中,马里比例高达92%。2018年3月,国际著名民调机构益普索发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成为肯尼亚民众最认可的发展合作伙伴。
中非友好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首先,两者均为文明发源地,在古代即有友好交往。其次,双方均属发展中地区,在国际舞台上都需争取平等权和话语权。再者,双方互补性强,政治中互信互补,经济上互利互惠,文化上互学互鉴。
实际上,中非关系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平等相待、尊重主权、共同发展。双方关系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正常发展期、过渡转型期和快速上升期。20世纪60年代,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访非时提出发展中非关系的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为双方关系的发展奠定基础;1978年,中国与43个非洲国家建交,中非关系开始实现稳步发展;1995年至今,中非关系进入快速上升期。受新时期战略影响,中国对非政策逐步完成了交流领域从单一到多元、合作性质从注重经济援助到强调互利双赢的转变。
约堡峰会以来,中非携手迈入合作新阶段。
政治上,中非高层互访广度频度空前,政治互信持续深化。中国已同53个非洲国家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经济上,截至2018年3月,中方承诺提供的600亿美元资金支持绝大部分已经落实,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铁路、多哥洛美机场新航站楼、海信南非工业园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运营或加紧推进。
同时,中非人文交流合作也不断深入。双方已建立130多对友好城市关系,中方在非培训各类职业技术人员16.2万名,提供2万多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和1300多个学历学位教育名额,每年赴非旅游的中国游客超过百万人次。
中非合作为国际社会带来诸多机会和惊喜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中非合作更应稳步疾行、深入民间、发展文化互鉴、商定移民政策。
首先,2015年《约堡行动计划》提出2016-2018年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涉及工业、农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事实上,该计划涵盖面广、涉足领域多,在三年内全面落实还存在一定困难。中非双方应沉下心来,进一步检查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
第二,借助民间力量和国际组织以助推中非合作,也是目前中非双方要继续努力的方面。德国利用20国集团的平台发展与非洲国家关系,就是中非合作可以借鉴的经验之一。
第三,近年来,中非合作多在经贸领域开展,仍需进一步加强文化互鉴。文化交往绝不是为了体现一种“实力”,而是旨在平等交流、增强互信。
此外,中非关系的加速也催生了双向移民的增加,制定相关移民政策,解决移民面临困难,应成为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中的题中之义。
今年9月将在中国举行的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暨中非峰会,为世界带来新期盼。中非合作论坛的倡议最初来自非洲马达加斯加外长利娜·拉齐凡德里亚马纳纳,会议的议程由双方商定,行动计划由双方共同落实。这是中非合作论坛的特点之一。
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长、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戴兵日前表示,“国际对非合作机制很多,从不缺少承诺,关键是实实在在地促成合作成果,切切实实地兑现承诺。中国对非合作的突出特点就是重信守诺、言出必行、高效务实。”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非洲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非洲。中非双方应在共识、共商和共赢的基础上,守望相助,携手共进。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李安山 丁 宁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