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失利,对日本执政联盟意味着什么

2025-07-22 07:1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东京7月21日电 热点问答|这次失利,对日本执政联盟意味着什么

  新华社记者李子越 陈泽安

  日本第27届参议院选举结果21日揭晓,执政联盟未能获得过半席位,无法维持参议院多数。首相石破茂21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他将继续担任首相,并且目前无意扩大执政联盟。

  日本媒体指出,本次选举结果可能成为左右日本政局走向的分水岭。执政联盟缘何失利?石破茂短期内是否会下台?其内阁执政前景如何?

  执政联盟失利原因

  日本参议院选举结果显示,由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获得47席,加上非改选的议席未能超过半数,无法维持参议院多数。加之此前在众议院也未过半,执政联盟正式转为“参众两院少数政权”。这是自1955年自民党成立以来,该党领导的政权首次在两院同时失去多数。

  分析人士认为,自公执政联盟此次败选,主要缘于民众对物价高涨的不满、政府应对政策乏力,以及传统政党形象老化等导致的选民流失。

  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日本(人均)实际工资水平年年下滑,导致家庭购买力显著缩水。在此背景下,在野党的“减免消费税”“废除汽油暂定税率”等民生政策,显得更具现实吸引力。

  对于执政联盟为何在此次参议院选举中失利,石破茂21日在记者会上说,原因包括政治改革、物价上涨等问题,并表示将尽快进行分析。

  石破茂短期内会否下台

  石破茂21日表示,对参议院选举失利表示歉意,但日本当下面临日美关税谈判、物价上涨等问题,为使政治保持稳定,自己将继续担任首相。

  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先前在直播节目中强调,“当前正值极为重要的时期,最关键的是不能让国政陷入停滞”,执政党必须切实履行责任。

  石破茂选择留任的重要考量是日美关税谈判正处于最后关键阶段。根据此前各方判断,日美双方在选前难以展开实质性磋商,真正的谈判窗口仅剩10天左右时间,即从投票结束到8月1日美方可能启动加税前的这段时间。自民党内部有声音认为,部分在野党也可能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对首相留任表达一定程度的理解。

  从制度层面来看,参议院选举与众议院不同,不涉及“首相指名选举”这一环节,即无需在流程上重新选举首相。而且在野党在宪法、安全保障等关键政策上分歧明显,短时间内形成合力提出不信任案、推翻现政权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在石破本人不主动辞职的前提下,其首相之位短期内或得以维持。

  还有哪些考验

  尽管石破茂暂时得以留任,但自公执政联盟已在参众两院均失去多数席位,政权基础明显动摇,执政局面也趋于复杂。

  日媒普遍认为,今年秋季即将召集的临时国会将成为对石破内阁的重大考验。政府预计将提交包括物价对策、应对美方加税等内容在内的2025年度补充预算案。然而在当前情况下,若无法争取在野党支持,预算案恐将遭搁置,施政会陷入实质性停滞。

  这也意味着政府将不得不在部分政策上作出更大妥协。目前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主要分歧集中在减税与财政可持续性的矛盾上。在野党普遍主张扩大减税规模,以缓解物价上涨对民众的冲击,而执政党则更倾向于保持财政平衡,对削减消费税等提案持谨慎态度。

  石破茂21日表示,其今后的执政道路充满“荆棘”,将更为细致地与其他政党进行讨论。他还说,自民党将继续与公明党联合执政,目前无意扩大执政联盟。

  他曾表示今后政权运作将“探索就具体政策与在野党达成共识的方式”,但现实并不乐观。本次选举后,立宪民主党、日本维新会、国民民主党等主要在野党均明确或间接表示,当前暂不考虑与自公联盟联合执政。

  与此同时,石破茂在党内也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有媒体披露,自民党内部已开始就是否更换总裁、人事调整展开讨论。相关动向被认为将取决于日美关税谈判的进展,以及执政党能否在关键议题上与在野党形成合作。

  在外交、内政、党内三重压力下,石破内阁从中长期来看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执政前景充满阴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常艳)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顶部旗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这次失利,对日本执政联盟意味着什么

2025年07月22日 07:1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东京7月21日电 热点问答|这次失利,对日本执政联盟意味着什么

  新华社记者李子越 陈泽安

  日本第27届参议院选举结果21日揭晓,执政联盟未能获得过半席位,无法维持参议院多数。首相石破茂21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他将继续担任首相,并且目前无意扩大执政联盟。

  日本媒体指出,本次选举结果可能成为左右日本政局走向的分水岭。执政联盟缘何失利?石破茂短期内是否会下台?其内阁执政前景如何?

  执政联盟失利原因

  日本参议院选举结果显示,由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获得47席,加上非改选的议席未能超过半数,无法维持参议院多数。加之此前在众议院也未过半,执政联盟正式转为“参众两院少数政权”。这是自1955年自民党成立以来,该党领导的政权首次在两院同时失去多数。

  分析人士认为,自公执政联盟此次败选,主要缘于民众对物价高涨的不满、政府应对政策乏力,以及传统政党形象老化等导致的选民流失。

  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日本(人均)实际工资水平年年下滑,导致家庭购买力显著缩水。在此背景下,在野党的“减免消费税”“废除汽油暂定税率”等民生政策,显得更具现实吸引力。

  对于执政联盟为何在此次参议院选举中失利,石破茂21日在记者会上说,原因包括政治改革、物价上涨等问题,并表示将尽快进行分析。

  石破茂短期内会否下台

  石破茂21日表示,对参议院选举失利表示歉意,但日本当下面临日美关税谈判、物价上涨等问题,为使政治保持稳定,自己将继续担任首相。

  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先前在直播节目中强调,“当前正值极为重要的时期,最关键的是不能让国政陷入停滞”,执政党必须切实履行责任。

  石破茂选择留任的重要考量是日美关税谈判正处于最后关键阶段。根据此前各方判断,日美双方在选前难以展开实质性磋商,真正的谈判窗口仅剩10天左右时间,即从投票结束到8月1日美方可能启动加税前的这段时间。自民党内部有声音认为,部分在野党也可能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对首相留任表达一定程度的理解。

  从制度层面来看,参议院选举与众议院不同,不涉及“首相指名选举”这一环节,即无需在流程上重新选举首相。而且在野党在宪法、安全保障等关键政策上分歧明显,短时间内形成合力提出不信任案、推翻现政权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在石破本人不主动辞职的前提下,其首相之位短期内或得以维持。

  还有哪些考验

  尽管石破茂暂时得以留任,但自公执政联盟已在参众两院均失去多数席位,政权基础明显动摇,执政局面也趋于复杂。

  日媒普遍认为,今年秋季即将召集的临时国会将成为对石破内阁的重大考验。政府预计将提交包括物价对策、应对美方加税等内容在内的2025年度补充预算案。然而在当前情况下,若无法争取在野党支持,预算案恐将遭搁置,施政会陷入实质性停滞。

  这也意味着政府将不得不在部分政策上作出更大妥协。目前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主要分歧集中在减税与财政可持续性的矛盾上。在野党普遍主张扩大减税规模,以缓解物价上涨对民众的冲击,而执政党则更倾向于保持财政平衡,对削减消费税等提案持谨慎态度。

  石破茂21日表示,其今后的执政道路充满“荆棘”,将更为细致地与其他政党进行讨论。他还说,自民党将继续与公明党联合执政,目前无意扩大执政联盟。

  他曾表示今后政权运作将“探索就具体政策与在野党达成共识的方式”,但现实并不乐观。本次选举后,立宪民主党、日本维新会、国民民主党等主要在野党均明确或间接表示,当前暂不考虑与自公联盟联合执政。

  与此同时,石破茂在党内也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有媒体披露,自民党内部已开始就是否更换总裁、人事调整展开讨论。相关动向被认为将取决于日美关税谈判的进展,以及执政党能否在关键议题上与在野党形成合作。

  在外交、内政、党内三重压力下,石破内阁从中长期来看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执政前景充满阴霾。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