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媒体聚焦丨美媒:更多美企开始感受到关税大棒的“切肤之痛”

2025-07-15 17:24 来源:环球资讯广播

《华盛顿邮报》网站近日发表一篇文章说,本周开始,更多美企感受到关税大棒的“切肤之痛”。

《华盛顿邮报》网站截图

文章说,对许多美国人而言,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政策似乎毫无成本,其实这是因为关税对经济产生的连锁影响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而在本周,这种似乎“毫无成本”的幻觉开始消散——新数据显示美国企业正开始感受到“切肤之痛”。

《华盛顿邮报》网站截图

文章说,虽然特朗普推迟了关税实施的期限,但并没有豁免已实施的10%全面关税,也没有取消美国对钢铁等特定商品的关税。本月发布的数据显示,这些关税已开始对经济造成损害:进口“投入要素”(美国企业用于生产成品的商品)的成本正在飙升。今年1月至5月间,进口钢铁和铝材均价攀升近30%,而美国境内约半数铝材与四分之一钢材依赖进口;与此同时,纺织原料、皮革、橡胶及塑料制品的价格同样出现大幅攀升——而这些是未来物价上涨的先行指标。因此,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非但没能保护美国企业,反而似乎正在对这些产业造成冲击——尤其是高度依赖海外供应链的美国汽车制造业及其他相关产业。

文章认为,对企业而言,比成本上升更具破坏性的是高度的经济不确定性。由于特朗普朝令夕改的决策风格,企业难以预判未来原材料成本的波动区间,也让是否要开设工厂、推出新品生产线或更换供应商等关键决策陷入两难困境。受此影响,美国企业投资已显露收缩迹象。

文章最后说,其实撤销这些关税就是最优解,但特朗普似乎不大可能改变他的观点,他似乎还希望通过威胁加征高关税来迫使其他国家让步。然而,代价注定会持续上升,当经济痛感突破临界点时,保护主义的风向或将逆转。

编译丨魏郁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苗苏)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顶部旗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球媒体聚焦丨美媒:更多美企开始感受到关税大棒的“切肤之痛”

2025年07月15日 17:24   来源:环球资讯广播   陆龙天

《华盛顿邮报》网站近日发表一篇文章说,本周开始,更多美企感受到关税大棒的“切肤之痛”。

《华盛顿邮报》网站截图

文章说,对许多美国人而言,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政策似乎毫无成本,其实这是因为关税对经济产生的连锁影响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而在本周,这种似乎“毫无成本”的幻觉开始消散——新数据显示美国企业正开始感受到“切肤之痛”。

《华盛顿邮报》网站截图

文章说,虽然特朗普推迟了关税实施的期限,但并没有豁免已实施的10%全面关税,也没有取消美国对钢铁等特定商品的关税。本月发布的数据显示,这些关税已开始对经济造成损害:进口“投入要素”(美国企业用于生产成品的商品)的成本正在飙升。今年1月至5月间,进口钢铁和铝材均价攀升近30%,而美国境内约半数铝材与四分之一钢材依赖进口;与此同时,纺织原料、皮革、橡胶及塑料制品的价格同样出现大幅攀升——而这些是未来物价上涨的先行指标。因此,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非但没能保护美国企业,反而似乎正在对这些产业造成冲击——尤其是高度依赖海外供应链的美国汽车制造业及其他相关产业。

文章认为,对企业而言,比成本上升更具破坏性的是高度的经济不确定性。由于特朗普朝令夕改的决策风格,企业难以预判未来原材料成本的波动区间,也让是否要开设工厂、推出新品生产线或更换供应商等关键决策陷入两难困境。受此影响,美国企业投资已显露收缩迹象。

文章最后说,其实撤销这些关税就是最优解,但特朗普似乎不大可能改变他的观点,他似乎还希望通过威胁加征高关税来迫使其他国家让步。然而,代价注定会持续上升,当经济痛感突破临界点时,保护主义的风向或将逆转。

编译丨魏郁

(责任编辑:苗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