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名校学生代表:中国比我听说的安全很多、干净很多

2025-07-12 11:36 来源:环球网

“中国非常干净、安全、高效,这段经历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国家。”来自全球10所知名高校的青年代表在上海交通大学畅谈“我眼中的中国”。

7月10日,全球名校“Z世代”青年走访活动进入第三天,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9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团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围绕“我眼中的中国”主题展开跨文化对话,与交大学生深入交流,分享见解与经历。

“这个国家太美了,街道非常干净。”来自法国的青年代表Quentin Agret这样感叹。

美国代表Jorge Zepeda则提到:“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第一印象就是太干净了。我来自洛杉矶,如果你去过那里就会知道,尤其是洛杉矶国际机场和周边街道,包括一些海滩,真的非常脏。而中国给我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他还补充道:“我喜欢这里高效、直接的交流方式,特别是中国人说话很有条理,这让我很舒服。”

“他们非常热情,欢迎陌生人和外国人,把爱与尊重传达给每一个人。”土库曼斯坦代表Shirina Seyitmedova在交流中提到中国人带给她的温暖印象。

“在中国旅行非常方便,无论是公交、火车、出租车还是飞机,交通系统一应俱全,对我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美国代表Armaan Jhangiani如是说。

来自巴基斯坦的Muhammad Areeb在发言中提到,来华前曾听说一些关于治安的负面声音,但真正来到中国之后,发现其实并非如此。“即便是深夜独自一人走在街上,我也感觉非常安全。在这里,无论我走到哪里,人们都非常友好、热情欢迎我们。”

“这次亲身来到中国、亲眼看到我曾经听说的一切,对我而言意义非凡。”来自意大利的Sara表示,“很多人总说中国太远,是另一个世界。当我们看到某种不同的行为方式时,总会用‘他们是亚洲人’这样简单的标签来解释,而没有真正去理解文化背后的原因。这次的实地体验让我对这些‘不同’有了全新的理解。

她还谈到:“我非常认同我的朋友们的看法,中国不仅干净、安全,而且基础设施令人惊叹。从城市建设到交通系统都非常高效。而在意大利,很多建筑甚至是酒店都非常老旧,有时候设施并不好用。所以我由衷地敬佩中国的建设能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顶部旗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欧美名校学生代表:中国比我听说的安全很多、干净很多

2025年07月12日 11:36   来源:环球网   

“中国非常干净、安全、高效,这段经历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国家。”来自全球10所知名高校的青年代表在上海交通大学畅谈“我眼中的中国”。

7月10日,全球名校“Z世代”青年走访活动进入第三天,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9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团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围绕“我眼中的中国”主题展开跨文化对话,与交大学生深入交流,分享见解与经历。

“这个国家太美了,街道非常干净。”来自法国的青年代表Quentin Agret这样感叹。

美国代表Jorge Zepeda则提到:“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第一印象就是太干净了。我来自洛杉矶,如果你去过那里就会知道,尤其是洛杉矶国际机场和周边街道,包括一些海滩,真的非常脏。而中国给我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他还补充道:“我喜欢这里高效、直接的交流方式,特别是中国人说话很有条理,这让我很舒服。”

“他们非常热情,欢迎陌生人和外国人,把爱与尊重传达给每一个人。”土库曼斯坦代表Shirina Seyitmedova在交流中提到中国人带给她的温暖印象。

“在中国旅行非常方便,无论是公交、火车、出租车还是飞机,交通系统一应俱全,对我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美国代表Armaan Jhangiani如是说。

来自巴基斯坦的Muhammad Areeb在发言中提到,来华前曾听说一些关于治安的负面声音,但真正来到中国之后,发现其实并非如此。“即便是深夜独自一人走在街上,我也感觉非常安全。在这里,无论我走到哪里,人们都非常友好、热情欢迎我们。”

“这次亲身来到中国、亲眼看到我曾经听说的一切,对我而言意义非凡。”来自意大利的Sara表示,“很多人总说中国太远,是另一个世界。当我们看到某种不同的行为方式时,总会用‘他们是亚洲人’这样简单的标签来解释,而没有真正去理解文化背后的原因。这次的实地体验让我对这些‘不同’有了全新的理解。

她还谈到:“我非常认同我的朋友们的看法,中国不仅干净、安全,而且基础设施令人惊叹。从城市建设到交通系统都非常高效。而在意大利,很多建筑甚至是酒店都非常老旧,有时候设施并不好用。所以我由衷地敬佩中国的建设能力。”

(责任编辑:朱晓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