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要造第五代战机 “十年研发周期未必够用”

2025-05-29 07:41 来源:央视新闻

  印度国防部27日发布公告称,国防部长辛格批准了第五代战斗机研发项目,该项目预估成本1500亿印度卢比(约合126亿元人民币),研发总周期预计约10年,计划先制造5架原型机。

  据了解,印度第五代战斗机是一款双引擎、25吨多用途隐形战斗机。印度希望新一代战斗机能够与该国“光辉”轻型战斗机一起,在未来几十年内成为印度空军的骨干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环球军事报道》主编魏东旭分析称,为研发第五代战机,印度作出了艰难选择。

  此前,印度曾与俄罗斯探讨合作,以苏-57为基础,联合研发隐身战斗机,但双方没有达成明确的合作意向。目前看,印度已决定独立研发第五代战斗机。

  印度科研单位已完成基本设计、制造了模型,但在研制的过程中仍面临很多技术难题。

  首先,印度无法生产先进的涡扇发动机,可能需要为第五代战斗机采购动力系统,这会增加成本,也会限制战斗机的性能。

  其次,五代机的外形要非常简洁,以便实现雷达从各个角度照射都能减少反射信号,这对整体设计和雷达吸波材料的工艺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而印度在这些方面缺乏经验。

  另外,五代机必须有内置弹舱,这也是一个设计难题。

  魏东旭进一步分析指出,印度当前的飞机研发水平不尽如人意,10年研发周期未必够用。

  研制和生产LCA“光辉”轻型战斗机,组装、维修苏-30MKI战斗机,让印度航空工业体系得到了完善和发展,为第五代战斗机项目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印度国产的“光辉 ”轻型战斗机,研发周期将近30年,服役后已经不算先进的空中作战平台了。现在研制第五代战斗机,恐怕也会面临类似的情况。现在印度方面把研发周期定为10年,可能过于乐观了。

  素材来源丨总台环球资讯广播《环球新闻眼》

  记者丨魏东旭

  编辑丨林维 姚燕侠

  签审丨李修莉 康炘冬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顶部旗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印度要造第五代战机 “十年研发周期未必够用”

2025年05月29日 07:41   来源:央视新闻   

  印度国防部27日发布公告称,国防部长辛格批准了第五代战斗机研发项目,该项目预估成本1500亿印度卢比(约合126亿元人民币),研发总周期预计约10年,计划先制造5架原型机。

  据了解,印度第五代战斗机是一款双引擎、25吨多用途隐形战斗机。印度希望新一代战斗机能够与该国“光辉”轻型战斗机一起,在未来几十年内成为印度空军的骨干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环球军事报道》主编魏东旭分析称,为研发第五代战机,印度作出了艰难选择。

  此前,印度曾与俄罗斯探讨合作,以苏-57为基础,联合研发隐身战斗机,但双方没有达成明确的合作意向。目前看,印度已决定独立研发第五代战斗机。

  印度科研单位已完成基本设计、制造了模型,但在研制的过程中仍面临很多技术难题。

  首先,印度无法生产先进的涡扇发动机,可能需要为第五代战斗机采购动力系统,这会增加成本,也会限制战斗机的性能。

  其次,五代机的外形要非常简洁,以便实现雷达从各个角度照射都能减少反射信号,这对整体设计和雷达吸波材料的工艺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而印度在这些方面缺乏经验。

  另外,五代机必须有内置弹舱,这也是一个设计难题。

  魏东旭进一步分析指出,印度当前的飞机研发水平不尽如人意,10年研发周期未必够用。

  研制和生产LCA“光辉”轻型战斗机,组装、维修苏-30MKI战斗机,让印度航空工业体系得到了完善和发展,为第五代战斗机项目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印度国产的“光辉 ”轻型战斗机,研发周期将近30年,服役后已经不算先进的空中作战平台了。现在研制第五代战斗机,恐怕也会面临类似的情况。现在印度方面把研发周期定为10年,可能过于乐观了。

  素材来源丨总台环球资讯广播《环球新闻眼》

  记者丨魏东旭

  编辑丨林维 姚燕侠

  签审丨李修莉 康炘冬


(责任编辑:朱晓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