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未来产业合作促进中马关系新发展

2025-04-20 07:02 来源:光明日报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特征的未来产业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4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时强调,中马两国要抓紧培育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未来产业合作。

   以人工智能为例,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支出指南》显示,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IT总投资规模为3158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增至8159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可达32.9%。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背景下,中国与马来西亚正面临深化战略协作、共塑发展新动能的历史性机遇。双方以未来产业合作为抓手,不仅能够推动双边经贸合作提质升级,更能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实践来看,中马两国经贸合作基础深厚,中国已连续16年稳居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之位,马来西亚则是中国在东盟成员国中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马双边贸易额达2120.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创下历史新高。得益于良好的经贸合作基础以及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强互补性,中马两国在未来产业领域合作的潜力巨大。

   中国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与马来西亚在半导体封装测试、可再生能源资源等领域的特色禀赋形成战略互补。中马通过共建弹性供应链,既可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又能共享增长红利。因此,充分把握未来产业合作发展新机遇,将为两国关系发展开辟新空间、培育新优势,推动中马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深化“两国双园”合作模式。多年来,马来西亚马中关丹产业园与中国中马钦州产业园联动发展,开创了“两国双园”国际产业合作模式,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在未来产业合作中,应持续深化中马“两国双园”合作模式,不断提升未来产业合作广度和深度。一方面,通过互设产业园的方式,共建两国未来产业合作标志性项目。同时,实行“两国双园”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快集聚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新能源等细分领域项目,促进未来产业集群化发展。另一方面,积极采用“跨境电商+平台”等新方式,吸引更多海外优质资源投入中马未来产业合作领域,支持中马两国企业在人工智能、跨境数据流动、新能源等领域加强合作,大力开辟国际合作新渠道。

   加强未来产业人才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双方未来产业合作发展的关键支撑,而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和文化交流。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公民访马约380万人次,是2023年的两倍多。中国已成为马来西亚主要留学生来源国,越来越多的马来西亚学生也选择来中国留学,两国人文交流日益深化,为人才联合培养打下了扎实基础。未来,双方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合作,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等项目,为未来产业合作提供人才支撑。例如,通过推动中马两国院校共建“鲁班工坊”,可以在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专业开展教学设计、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培训的全方位合作,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同时,双方还可以加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通过搭建中马高等教育对话平台、鼓励中国高校到马来西亚办学等方式,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未来产业高端人才。

   营造良好未来产业合作氛围。良好的产业合作氛围既需要政策机制的顶层设计,也需要社会文化的深度互动,更需要市场主体的互信共建。对此,在未来产业合作过程中,要推动中马两国未来产业战略规划有机衔接。例如,通过加强“数字中国”建设与“数字马来西亚”战略深度对接,细化中马两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未来产业领域合作路线图和时间表。同时,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传播渠道,整合官方宣讲与民间交流多元力量,讲好两国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新能源车等产业领域互利共赢好故事,增进两国企业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培育社会认同纽带。此外,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鼓励中马企业联合建立未来产业专题专利池共享技术成果,共同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长效合作动能。

   (作者:胡青,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单晓冰)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未来产业合作促进中马关系新发展

2025年04月20日 07:02   来源:光明日报   胡青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特征的未来产业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4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时强调,中马两国要抓紧培育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未来产业合作。

   以人工智能为例,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支出指南》显示,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IT总投资规模为3158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增至8159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可达32.9%。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背景下,中国与马来西亚正面临深化战略协作、共塑发展新动能的历史性机遇。双方以未来产业合作为抓手,不仅能够推动双边经贸合作提质升级,更能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实践来看,中马两国经贸合作基础深厚,中国已连续16年稳居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之位,马来西亚则是中国在东盟成员国中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马双边贸易额达2120.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创下历史新高。得益于良好的经贸合作基础以及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强互补性,中马两国在未来产业领域合作的潜力巨大。

   中国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与马来西亚在半导体封装测试、可再生能源资源等领域的特色禀赋形成战略互补。中马通过共建弹性供应链,既可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又能共享增长红利。因此,充分把握未来产业合作发展新机遇,将为两国关系发展开辟新空间、培育新优势,推动中马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深化“两国双园”合作模式。多年来,马来西亚马中关丹产业园与中国中马钦州产业园联动发展,开创了“两国双园”国际产业合作模式,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在未来产业合作中,应持续深化中马“两国双园”合作模式,不断提升未来产业合作广度和深度。一方面,通过互设产业园的方式,共建两国未来产业合作标志性项目。同时,实行“两国双园”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快集聚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新能源等细分领域项目,促进未来产业集群化发展。另一方面,积极采用“跨境电商+平台”等新方式,吸引更多海外优质资源投入中马未来产业合作领域,支持中马两国企业在人工智能、跨境数据流动、新能源等领域加强合作,大力开辟国际合作新渠道。

   加强未来产业人才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双方未来产业合作发展的关键支撑,而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和文化交流。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公民访马约380万人次,是2023年的两倍多。中国已成为马来西亚主要留学生来源国,越来越多的马来西亚学生也选择来中国留学,两国人文交流日益深化,为人才联合培养打下了扎实基础。未来,双方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合作,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等项目,为未来产业合作提供人才支撑。例如,通过推动中马两国院校共建“鲁班工坊”,可以在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专业开展教学设计、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培训的全方位合作,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同时,双方还可以加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通过搭建中马高等教育对话平台、鼓励中国高校到马来西亚办学等方式,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未来产业高端人才。

   营造良好未来产业合作氛围。良好的产业合作氛围既需要政策机制的顶层设计,也需要社会文化的深度互动,更需要市场主体的互信共建。对此,在未来产业合作过程中,要推动中马两国未来产业战略规划有机衔接。例如,通过加强“数字中国”建设与“数字马来西亚”战略深度对接,细化中马两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未来产业领域合作路线图和时间表。同时,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传播渠道,整合官方宣讲与民间交流多元力量,讲好两国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新能源车等产业领域互利共赢好故事,增进两国企业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培育社会认同纽带。此外,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鼓励中马企业联合建立未来产业专题专利池共享技术成果,共同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长效合作动能。

   (作者:胡青,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单晓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