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特朗普力推的“对等关税”是啥玩意儿?错在哪儿?

2025-04-01 15:58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美国政府定于4月2日起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

  “对等”一词英文为reciprocal,既可译为“互惠”,也可译为“对等”。以往贸易机制安排中,中文译法多为“互惠”,体现贸易“伙伴”互利共赢的精神。但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关税大棒”语境下,中文译法以“对等”更能客观体现和突出贸易“对手”之间的平等待遇。

  特朗普政府力推的“对等关税”,打着所谓“追求公平”的旗号,对关税“一刀切”,实质上违背经济学基本原理、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无视各国经济发展差异,是囿于“零和博弈”思维,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工具。此举势必严重破坏多边贸易体制,冲击全球供应链,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和全球经济分裂。

  怎么“对等”?

  美方提出的“对等关税”主要包含三个层面。

  ——国家层面的“对等关税”

  例如,如果某国对美国商品征收100%的进口关税,美国也将对该国商品征收100%的关税。

  ——商品层面的“对等关税”

  例如,目前美国对来自某国的某种商品征收2.5%关税,但对方对来自美国的同种商品征收10%关税。一旦实施“对等关税”,美国将把进口自这一国的这种商品关税提高到10%。

  ——非关税壁垒层面的“对等关税”

  这一层面较复杂,涉及增值税等内容。

   3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白宫出席活动。新华社记者胡友松摄

  美方声称,征收“对等关税”是为了“减少贸易逆差”,解决与贸易伙伴之间“其他不公平和不平衡的贸易问题”。贸易伙伴的关税税率、行业补贴、税收政策等,都是用来评估“对等关税”税率的因素。

  为何不妥

  专家表示,美国的“对等关税”主张具有一定欺骗性与迷惑性,实际上违反经济规律、破坏国际贸易准则,无视多边贸易体制过去近八十年来谈判达成的利益平衡结果,以及美国长期以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大量利益的事实,给美国和世界都带来巨大危害。

  其一,“对等关税”违背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这一原理是指,各方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相互交换,那么各方都从中受益。

  以咖啡贸易为例,美国是咖啡消费大国,但美国咖啡豆因地理气候等原因而产量相对较少、成本相对较高,因而从咖啡豆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国家进口咖啡豆,双方都可受益。目前,美国对进口生咖啡豆不征收关税,而巴西作为咖啡豆生产大国和对美出口咖啡豆最多的国家,一直对本国进口的咖啡豆征收9%左右的关税。这是基于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形成的结果。然而,一旦套用“对等关税”,美国会盲目地效仿巴西征收9%的关税,这不仅无益于提升美国咖啡豆出口,因为美国的咖啡豆生产本身就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同时将损害数百万美国咖啡烘焙商和成千上万美国消费者的利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指出,每个国家的产品竞争力不一样,所以各国会对自己的产品类目设置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关税,并在谈判贸易协定时通过以市场换市场实现“互惠”。执着于全部对等、完全对等,是非理性的行为。

  其二,“对等关税”违背世贸组织规则。根据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原则,各成员不能歧视其贸易伙伴。如果美国对某一国达成协定降低关税税率且这一税率更低,那么这个税率就适用于美国已经谈过贸易协定的所有贸易伙伴。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德·鲍恩认为,“对等关税”将至少在两方面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对不同贸易伙伴征收不同关税违反世贸组织成员之间互不歧视的承诺;若美国将关税税率调高至超过与其他成员协议商定的最高水平,也会违规。

   2023年11月9日,咖啡师在巴西贝洛奥里藏特举行的咖啡周上制作咖啡。新华社记者王天聪摄

  其三,“对等关税”无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无异于剥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在关税水平上,世贸组织并没有要求采取关税对等的原则。从发达国家发展历史来看,在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时,往往征收高关税,以保护其市场相关产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关税就越低。美国在自身已越过需要保护的发展阶段后,强求“对等关税”相当于剥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

  “在经济发展不对等、经济实力不对等情况下,美国实施‘对等关税’是不公平的,将进一步拉大世界贫富差距。”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飞涛说。

  背后盘算

  专家指出,特朗普政府提出“对等关税”,除了想解决一系列国内“痼疾”,更重要的是把关税作为贸易谈判工具,达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目的。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资深经济学家梁国勇指出,美国政府近期关税措施的动机主要包括:减少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推动对美投资,加速制造业回流;增加关税收入,填补减税政策带来的财政缺口;把关税作为施压手段,达到经济和经济以外的目的。

  瑞士SPI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合伙人斯蒂芬·英尼斯认为,美国政府提出“对等关税”未必仅仅是想征收更高关税,而是要将其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迫使其他国家与美方进行新的贸易谈判。

  “对等关税”实际操作复杂、难度较大。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刊文称,对于每一种商品,单一的关税税率将被数百种可能的双边关税税率所取代,对于供应链跨越多国的产品来说,事情将变得极其复杂。

  谁最受伤

  在美国政府没有明确“对等关税”细则前,“对等关税”将对哪些国家造成最大冲击仍不明朗,不过对美国产品征收较高关税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巴西、阿根廷以及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等。彭博社指出,“对等关税”预计将对欠发达经济体造成沉重打击,因为这些经济体对美国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较高。

  根据世贸组织数据,2024年美国前10大贸易伙伴2022年实施的最惠国加权平均关税税率中,印度为12%,韩国为8.4%,越南为5.1%,墨西哥为3.9%,加拿大为3.4%,均高于美国的2.2%。

  刘飞涛认为,一些欠发达国家虽不是“对等关税”重点对象,但可能受到更大冲击。根据现有贸易规则,这些欠发达国家往往被允许对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产品征收较高关税,而其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可享受较低关税。

  “对等关税”政策也将损害美国消费者利益,拖累美国自身经济增长。美国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预测显示,“对等关税”实施后,如果其他国家不采取报复措施,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短期将上涨1.7%,2025年实际GDP增长率将下降0.6个百分点;如果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措施,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涨幅将扩大至2.1%,实际GDP增长率将下降1个百分点。(记者:周思雨、欧阳为、樊宇;视频:李佳旭)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权威解读|特朗普力推的“对等关税”是啥玩意儿?错在哪儿?

2025年04月01日 15:58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美国政府定于4月2日起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

  “对等”一词英文为reciprocal,既可译为“互惠”,也可译为“对等”。以往贸易机制安排中,中文译法多为“互惠”,体现贸易“伙伴”互利共赢的精神。但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关税大棒”语境下,中文译法以“对等”更能客观体现和突出贸易“对手”之间的平等待遇。

  特朗普政府力推的“对等关税”,打着所谓“追求公平”的旗号,对关税“一刀切”,实质上违背经济学基本原理、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无视各国经济发展差异,是囿于“零和博弈”思维,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工具。此举势必严重破坏多边贸易体制,冲击全球供应链,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和全球经济分裂。

  怎么“对等”?

  美方提出的“对等关税”主要包含三个层面。

  ——国家层面的“对等关税”

  例如,如果某国对美国商品征收100%的进口关税,美国也将对该国商品征收100%的关税。

  ——商品层面的“对等关税”

  例如,目前美国对来自某国的某种商品征收2.5%关税,但对方对来自美国的同种商品征收10%关税。一旦实施“对等关税”,美国将把进口自这一国的这种商品关税提高到10%。

  ——非关税壁垒层面的“对等关税”

  这一层面较复杂,涉及增值税等内容。

   3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白宫出席活动。新华社记者胡友松摄

  美方声称,征收“对等关税”是为了“减少贸易逆差”,解决与贸易伙伴之间“其他不公平和不平衡的贸易问题”。贸易伙伴的关税税率、行业补贴、税收政策等,都是用来评估“对等关税”税率的因素。

  为何不妥

  专家表示,美国的“对等关税”主张具有一定欺骗性与迷惑性,实际上违反经济规律、破坏国际贸易准则,无视多边贸易体制过去近八十年来谈判达成的利益平衡结果,以及美国长期以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大量利益的事实,给美国和世界都带来巨大危害。

  其一,“对等关税”违背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这一原理是指,各方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相互交换,那么各方都从中受益。

  以咖啡贸易为例,美国是咖啡消费大国,但美国咖啡豆因地理气候等原因而产量相对较少、成本相对较高,因而从咖啡豆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国家进口咖啡豆,双方都可受益。目前,美国对进口生咖啡豆不征收关税,而巴西作为咖啡豆生产大国和对美出口咖啡豆最多的国家,一直对本国进口的咖啡豆征收9%左右的关税。这是基于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形成的结果。然而,一旦套用“对等关税”,美国会盲目地效仿巴西征收9%的关税,这不仅无益于提升美国咖啡豆出口,因为美国的咖啡豆生产本身就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同时将损害数百万美国咖啡烘焙商和成千上万美国消费者的利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指出,每个国家的产品竞争力不一样,所以各国会对自己的产品类目设置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关税,并在谈判贸易协定时通过以市场换市场实现“互惠”。执着于全部对等、完全对等,是非理性的行为。

  其二,“对等关税”违背世贸组织规则。根据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原则,各成员不能歧视其贸易伙伴。如果美国对某一国达成协定降低关税税率且这一税率更低,那么这个税率就适用于美国已经谈过贸易协定的所有贸易伙伴。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德·鲍恩认为,“对等关税”将至少在两方面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对不同贸易伙伴征收不同关税违反世贸组织成员之间互不歧视的承诺;若美国将关税税率调高至超过与其他成员协议商定的最高水平,也会违规。

   2023年11月9日,咖啡师在巴西贝洛奥里藏特举行的咖啡周上制作咖啡。新华社记者王天聪摄

  其三,“对等关税”无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无异于剥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在关税水平上,世贸组织并没有要求采取关税对等的原则。从发达国家发展历史来看,在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时,往往征收高关税,以保护其市场相关产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关税就越低。美国在自身已越过需要保护的发展阶段后,强求“对等关税”相当于剥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

  “在经济发展不对等、经济实力不对等情况下,美国实施‘对等关税’是不公平的,将进一步拉大世界贫富差距。”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飞涛说。

  背后盘算

  专家指出,特朗普政府提出“对等关税”,除了想解决一系列国内“痼疾”,更重要的是把关税作为贸易谈判工具,达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目的。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资深经济学家梁国勇指出,美国政府近期关税措施的动机主要包括:减少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推动对美投资,加速制造业回流;增加关税收入,填补减税政策带来的财政缺口;把关税作为施压手段,达到经济和经济以外的目的。

  瑞士SPI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合伙人斯蒂芬·英尼斯认为,美国政府提出“对等关税”未必仅仅是想征收更高关税,而是要将其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迫使其他国家与美方进行新的贸易谈判。

  “对等关税”实际操作复杂、难度较大。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刊文称,对于每一种商品,单一的关税税率将被数百种可能的双边关税税率所取代,对于供应链跨越多国的产品来说,事情将变得极其复杂。

  谁最受伤

  在美国政府没有明确“对等关税”细则前,“对等关税”将对哪些国家造成最大冲击仍不明朗,不过对美国产品征收较高关税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巴西、阿根廷以及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等。彭博社指出,“对等关税”预计将对欠发达经济体造成沉重打击,因为这些经济体对美国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较高。

  根据世贸组织数据,2024年美国前10大贸易伙伴2022年实施的最惠国加权平均关税税率中,印度为12%,韩国为8.4%,越南为5.1%,墨西哥为3.9%,加拿大为3.4%,均高于美国的2.2%。

  刘飞涛认为,一些欠发达国家虽不是“对等关税”重点对象,但可能受到更大冲击。根据现有贸易规则,这些欠发达国家往往被允许对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产品征收较高关税,而其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可享受较低关税。

  “对等关税”政策也将损害美国消费者利益,拖累美国自身经济增长。美国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预测显示,“对等关税”实施后,如果其他国家不采取报复措施,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短期将上涨1.7%,2025年实际GDP增长率将下降0.6个百分点;如果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措施,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涨幅将扩大至2.1%,实际GDP增长率将下降1个百分点。(记者:周思雨、欧阳为、樊宇;视频:李佳旭)

(责任编辑:冯虎)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