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赴美为何少了安全感

2025-03-26 07:5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旅行安全提示经常针对局势动荡的国家和地区,然而最近一段时间,美国频频登上安全提示,发布方还是德国、英国、芬兰、丹麦等所谓美国盟友。究其原因,近期发生的一系列案例显示,欧洲人即使手握签证或旅行授权电子系统(ESTA)入境许可,入境美国时仍可能被拒之门外,甚至被曝出在入境时遭受扒光衣服、洗冷水澡等“暴力审讯”的情况。曾以“自由国度”自居的美国,如今让不少欧洲人望而生畏。

  德国外交部近日罕见发声,表示德方正在调查3名德国公民入境美国时遭拒并被拘押的情况。据欧洲新闻电视台报道,现年34岁的德国公民法比安·施密特有美国永久居民身份,却在波士顿一座机场被捕,随后被转移到罗得岛一处拘留所。他的母亲接受媒体采访时控诉,施密特在机场遭两名美方官员“暴力审讯”,被扒光衣服、被迫洗冷水澡。

  无独有偶。据法国媒体报道,一名赴美开会的法国空间科学家因入境时被美国边检人员发现手机内有批评特朗普政府政策的聊天信息,随后被没收设备、禁止入境,次日遭驱逐。这名法国科研人员的遭遇引起法国媒体和公众的不满与愤怒。法国科普网站“未来科学”20日发文,惊叹于这名科学家“像罪犯一样被美国驱逐”,“竟是21世纪发生的事”。

  就连一向标榜英美“特殊关系”的英国政府也更新了赴美旅行建议,提醒本国公民赴美期间遵守美国所有入境、签证及其他相关规定。英国外交部证实,他们正在为一名据称在美国边境被拘留的英国公民提供支持。西班牙《世界报》网站报道说,英国等欧洲国家发出警告是因为在美国填写海关手续时,任何有意或无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游客被拘留。以前,这些轻微违规行为最多可能导致不被允许入境,而现在则可能导致数周的监禁。

  事实上,目前欧洲人入境美国时“提心吊胆”的境遇,其他国家早就有所体会。“9·11”事件之后,美国一度对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入境者实施广泛监控和盘查,大量的无端遣返与拘押事件在当时引发全球舆论关注。近来有报道称,美国政府正在考虑对40多个国家的公民实施签证限制,部分国家公民可能被全面暂停签证、禁止入境。

  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质疑跨大西洋关系的成色。有欧洲媒体发出灵魂拷问:那个曾接纳爱因斯坦、费米的国度,如今为何容不下一部存有政治吐槽的手机?从在乌克兰问题上被边缘化,到被美国的关税大棒瞄准,欧洲人看到的美国已不再是所谓“自由世界”的“盟主”,而是“美国优先”的保守主义堡垒。

  美国正在把入境安检当做检验忠诚的工具,遭到羞辱的盟友则开始“用脚投票”。“加拿大游客放弃了美国迪士尼乐园和音乐节之旅,欧洲游客不再前往美国国家公园。”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近日报道说,对美国政府政策感到担忧的外国游客纷纷取消赴美旅行计划,这将使美国旅游业蒙受数百亿美元的损失。美国旅游经济咨询公司预计,今年赴美旅游的外国游客预计将下降5%,导致美国旅游业损失640亿美元。

  然而,望而却步的又何止是游客?从商务合作到技术交流,从留学教育到人文交流,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让更多人在与美国打交道时不免掂量再三。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美国、疏离美国时,美国真的能变得“再次伟大”吗?

  (记者郑博非)

  新华社伦敦3月25日电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欧洲人赴美为何少了安全感

2025年03月26日 07:5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旅行安全提示经常针对局势动荡的国家和地区,然而最近一段时间,美国频频登上安全提示,发布方还是德国、英国、芬兰、丹麦等所谓美国盟友。究其原因,近期发生的一系列案例显示,欧洲人即使手握签证或旅行授权电子系统(ESTA)入境许可,入境美国时仍可能被拒之门外,甚至被曝出在入境时遭受扒光衣服、洗冷水澡等“暴力审讯”的情况。曾以“自由国度”自居的美国,如今让不少欧洲人望而生畏。

  德国外交部近日罕见发声,表示德方正在调查3名德国公民入境美国时遭拒并被拘押的情况。据欧洲新闻电视台报道,现年34岁的德国公民法比安·施密特有美国永久居民身份,却在波士顿一座机场被捕,随后被转移到罗得岛一处拘留所。他的母亲接受媒体采访时控诉,施密特在机场遭两名美方官员“暴力审讯”,被扒光衣服、被迫洗冷水澡。

  无独有偶。据法国媒体报道,一名赴美开会的法国空间科学家因入境时被美国边检人员发现手机内有批评特朗普政府政策的聊天信息,随后被没收设备、禁止入境,次日遭驱逐。这名法国科研人员的遭遇引起法国媒体和公众的不满与愤怒。法国科普网站“未来科学”20日发文,惊叹于这名科学家“像罪犯一样被美国驱逐”,“竟是21世纪发生的事”。

  就连一向标榜英美“特殊关系”的英国政府也更新了赴美旅行建议,提醒本国公民赴美期间遵守美国所有入境、签证及其他相关规定。英国外交部证实,他们正在为一名据称在美国边境被拘留的英国公民提供支持。西班牙《世界报》网站报道说,英国等欧洲国家发出警告是因为在美国填写海关手续时,任何有意或无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游客被拘留。以前,这些轻微违规行为最多可能导致不被允许入境,而现在则可能导致数周的监禁。

  事实上,目前欧洲人入境美国时“提心吊胆”的境遇,其他国家早就有所体会。“9·11”事件之后,美国一度对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入境者实施广泛监控和盘查,大量的无端遣返与拘押事件在当时引发全球舆论关注。近来有报道称,美国政府正在考虑对40多个国家的公民实施签证限制,部分国家公民可能被全面暂停签证、禁止入境。

  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质疑跨大西洋关系的成色。有欧洲媒体发出灵魂拷问:那个曾接纳爱因斯坦、费米的国度,如今为何容不下一部存有政治吐槽的手机?从在乌克兰问题上被边缘化,到被美国的关税大棒瞄准,欧洲人看到的美国已不再是所谓“自由世界”的“盟主”,而是“美国优先”的保守主义堡垒。

  美国正在把入境安检当做检验忠诚的工具,遭到羞辱的盟友则开始“用脚投票”。“加拿大游客放弃了美国迪士尼乐园和音乐节之旅,欧洲游客不再前往美国国家公园。”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近日报道说,对美国政府政策感到担忧的外国游客纷纷取消赴美旅行计划,这将使美国旅游业蒙受数百亿美元的损失。美国旅游经济咨询公司预计,今年赴美旅游的外国游客预计将下降5%,导致美国旅游业损失640亿美元。

  然而,望而却步的又何止是游客?从商务合作到技术交流,从留学教育到人文交流,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让更多人在与美国打交道时不免掂量再三。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美国、疏离美国时,美国真的能变得“再次伟大”吗?

  (记者郑博非)

  新华社伦敦3月25日电

(责任编辑:朱晓航)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