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幕后黑手?肯尼迪遇刺案解密文件有新料

2025-03-20 07:5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 “所有之前保密的记录……现在都公开了。”这是美国国家档案馆18日公布最后一批前总统约翰·F·肯尼迪遇刺案相关记录时,发布在其网站的声明。

  肯尼迪遇刺60多年来,围绕案件的猜测始终没有消散。枪手真是单独作案?他案发前为什么会前往墨西哥城的苏联和古巴使馆?一颗“神奇子弹”竟能击中两人?美国时任副总统及中央情报局到底是不是幕后黑手?

  尘封往事

  1963年11月22日中午,46岁的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埃尔姆大街乘敞篷汽车巡游时遭枪击身亡。事发后仅一个多小时,24岁的李·哈维·奥斯瓦尔德被抓获。两天后,奥斯瓦尔德被警方押解途中,当地夜总会老板杰克·鲁比开枪将他打死。警方称鲁比的开枪动机是对肯尼迪之死过度悲伤。几年后,鲁比因癌症死于狱中。

  肯尼迪死后,副总统林登·约翰逊继任总统,并任命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厄尔·华伦领导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对肯尼迪遇刺案展开独立调查。该委员会1964年12月发布约800页的调查报告,认定奥斯瓦尔德单独作案,从得州教科书书库大楼6层向肯尼迪连开3枪,导致后者身亡。报告说,奥斯瓦尔德的作案动机是“仇恨权威”。

  奥斯瓦尔德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队员,1959年前往苏联,1962年回到美国。先前公布的肯尼迪遇刺案相关文件显示,奥斯瓦尔德行凶前几周曾前往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待了6天,其间去过苏联和古巴使馆。

  另外,1964年是美国大选年,肯尼迪1963年启动了竞选连任活动。

  众说纷纭

  60多年来,不少人对华伦委员会的调查结果不满意,坚信枪手并非单独作案,怀疑冷战时期的苏联和古巴也牵涉其中。还有人认为黑手党、甚至时任副总统约翰逊、以及中央情报局等方面也有嫌疑。

  最为甚嚣尘上的说法之一是,埃尔姆大街路旁藏着第二名枪手,这名枪手从肯尼迪身后开枪才会导致他中弹时头部猛烈向前摇晃。另外,调查报告称,有一颗子弹先后击中肯尼迪和陪他一同乘车的州长小约翰·康纳利。这颗子弹也被不相信调查结果的人称为“神奇子弹”。

  另有一个广泛流传的阴谋论是,肯尼迪遇刺与中情局有关。一些人认为,与中情局有关联的杀手开了致命一枪;还有一些人认为,中情局事先知晓枪手的刺杀计划,但有意不作为,最终导致刺杀发生。

  今年被美国总统特朗普任命的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长小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就坚信中情局牵涉其中。他是肯尼迪的侄子。美国国家档案馆18日公布最新文件后,他拒绝对路透社等媒体置评。

  另外,继任总统的副总统约翰逊声称,古巴为报复“猪湾事件”刺杀肯尼迪。但约翰逊本人也是不少人的怀疑对象。

  关注未减 

  今年1月23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相关部门解密肯尼迪以及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遇刺案的全部剩余档案。3月17日,特朗普宣布18日将公布与肯尼迪遇刺案相关的8万页未删节的文件。不过,美国国家档案馆18日晚分两批公布上述文件,总共只2182份6.34万页。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对此报道说:“人们已经等待了几十年。”

  据美联社18日报道,新解密文件包含一份中情局备忘录,记录了1991年11月一名中情局官员通过一名美国教授结识一名苏联克格勃官员。这名克格勃官员称自己看过关于奥斯瓦尔德的“五大卷厚文件”,“确定奥斯瓦尔德从来都不是受克格勃控制的特工”。

  按照备忘录的说法,这名克格勃官员认为“没人能控制奥斯瓦尔德”,但同时承认克格勃曾持续密切关注奥斯瓦尔德在苏联的行动。文件还显示,奥斯瓦尔德在苏联期间的打靶记录显示他枪法不佳。

  对于新公开的文件,弗吉尼亚大学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拉里·萨瓦托18日说,他的团队已经着手研究,但要全部厘清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也认为,新解密文件可能有助于填补一些历史空白。但他同时强调,可能不会有“戏剧性的新发现,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这一事件的认知”。

  著有《刺杀约翰·F·肯尼迪》等书的历史学家爱丽丝·L·乔治说,美国民众对肯尼迪遇刺事件的好奇和对美国政府透明度的质疑,让人觉得新公开文件中“一定隐藏着重要证据”,但她本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华伦委员会的报告做得很好,但它是在许多关键人物还活着的时候完成的,”她说,“当大多数相关人员都已经死亡时,想找寻真相就困难多了。”(记者:郑昊宁)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谁是幕后黑手?肯尼迪遇刺案解密文件有新料

2025年03月20日 07:5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 “所有之前保密的记录……现在都公开了。”这是美国国家档案馆18日公布最后一批前总统约翰·F·肯尼迪遇刺案相关记录时,发布在其网站的声明。

  肯尼迪遇刺60多年来,围绕案件的猜测始终没有消散。枪手真是单独作案?他案发前为什么会前往墨西哥城的苏联和古巴使馆?一颗“神奇子弹”竟能击中两人?美国时任副总统及中央情报局到底是不是幕后黑手?

  尘封往事

  1963年11月22日中午,46岁的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埃尔姆大街乘敞篷汽车巡游时遭枪击身亡。事发后仅一个多小时,24岁的李·哈维·奥斯瓦尔德被抓获。两天后,奥斯瓦尔德被警方押解途中,当地夜总会老板杰克·鲁比开枪将他打死。警方称鲁比的开枪动机是对肯尼迪之死过度悲伤。几年后,鲁比因癌症死于狱中。

  肯尼迪死后,副总统林登·约翰逊继任总统,并任命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厄尔·华伦领导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对肯尼迪遇刺案展开独立调查。该委员会1964年12月发布约800页的调查报告,认定奥斯瓦尔德单独作案,从得州教科书书库大楼6层向肯尼迪连开3枪,导致后者身亡。报告说,奥斯瓦尔德的作案动机是“仇恨权威”。

  奥斯瓦尔德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队员,1959年前往苏联,1962年回到美国。先前公布的肯尼迪遇刺案相关文件显示,奥斯瓦尔德行凶前几周曾前往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待了6天,其间去过苏联和古巴使馆。

  另外,1964年是美国大选年,肯尼迪1963年启动了竞选连任活动。

  众说纷纭

  60多年来,不少人对华伦委员会的调查结果不满意,坚信枪手并非单独作案,怀疑冷战时期的苏联和古巴也牵涉其中。还有人认为黑手党、甚至时任副总统约翰逊、以及中央情报局等方面也有嫌疑。

  最为甚嚣尘上的说法之一是,埃尔姆大街路旁藏着第二名枪手,这名枪手从肯尼迪身后开枪才会导致他中弹时头部猛烈向前摇晃。另外,调查报告称,有一颗子弹先后击中肯尼迪和陪他一同乘车的州长小约翰·康纳利。这颗子弹也被不相信调查结果的人称为“神奇子弹”。

  另有一个广泛流传的阴谋论是,肯尼迪遇刺与中情局有关。一些人认为,与中情局有关联的杀手开了致命一枪;还有一些人认为,中情局事先知晓枪手的刺杀计划,但有意不作为,最终导致刺杀发生。

  今年被美国总统特朗普任命的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长小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就坚信中情局牵涉其中。他是肯尼迪的侄子。美国国家档案馆18日公布最新文件后,他拒绝对路透社等媒体置评。

  另外,继任总统的副总统约翰逊声称,古巴为报复“猪湾事件”刺杀肯尼迪。但约翰逊本人也是不少人的怀疑对象。

  关注未减 

  今年1月23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相关部门解密肯尼迪以及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遇刺案的全部剩余档案。3月17日,特朗普宣布18日将公布与肯尼迪遇刺案相关的8万页未删节的文件。不过,美国国家档案馆18日晚分两批公布上述文件,总共只2182份6.34万页。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对此报道说:“人们已经等待了几十年。”

  据美联社18日报道,新解密文件包含一份中情局备忘录,记录了1991年11月一名中情局官员通过一名美国教授结识一名苏联克格勃官员。这名克格勃官员称自己看过关于奥斯瓦尔德的“五大卷厚文件”,“确定奥斯瓦尔德从来都不是受克格勃控制的特工”。

  按照备忘录的说法,这名克格勃官员认为“没人能控制奥斯瓦尔德”,但同时承认克格勃曾持续密切关注奥斯瓦尔德在苏联的行动。文件还显示,奥斯瓦尔德在苏联期间的打靶记录显示他枪法不佳。

  对于新公开的文件,弗吉尼亚大学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拉里·萨瓦托18日说,他的团队已经着手研究,但要全部厘清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也认为,新解密文件可能有助于填补一些历史空白。但他同时强调,可能不会有“戏剧性的新发现,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这一事件的认知”。

  著有《刺杀约翰·F·肯尼迪》等书的历史学家爱丽丝·L·乔治说,美国民众对肯尼迪遇刺事件的好奇和对美国政府透明度的质疑,让人觉得新公开文件中“一定隐藏着重要证据”,但她本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华伦委员会的报告做得很好,但它是在许多关键人物还活着的时候完成的,”她说,“当大多数相关人员都已经死亡时,想找寻真相就困难多了。”(记者:郑昊宁)

(责任编辑:朱晓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