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对以色列发动大量导弹袭击 中东局势升级

2024-10-02 07:28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10月1日晚,伊朗向以色列发动大量导弹袭击。耶路撒冷响起警报,以色列防空系统全面投入运行,总台记者在现场也拍摄到导弹在以色列上空飞过。

  伊朗:本次袭击旨在回应哈尼亚、纳斯鲁拉等人遭杀害事件

  1日晚,伊朗方面称向以色列发射导弹,目标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周边的三个以色列军事基地。伊斯兰革命卫队在声明中表示,此次行动成功击中以色列领土上的军事战略中心,一些以色列空军和雷达基地遭到袭击。声明还表示,尽管该地区配备了最先进的防御系统,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发射的导弹90%都成功击中目标。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声明称,“在长时间的自我克制下”,在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前领导人哈尼亚遭暗杀后,伊朗进行了本次防御,旨在回应哈尼亚、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以及革命卫队高级将领等人遭以色列杀害事件。

  声明表示,伊朗仅将以色列的军事和安全设施作为伊朗防御性导弹行动的目标。伊朗还警告,如果以色列对伊朗的本次合法防御进行反击,以色列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以色列:正对此次袭击进行评估,尚不掌握人员伤亡情况

  当地时间10月1日,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哈加里发表声明称,目前已没有来自伊朗的威胁,这表明袭击已经结束。

  在防御期间,以色列进行了几次拦截,以色列中部和南部地区会受到部分影响。以军仍在对此次袭击进行评估,尚不掌握人员伤亡情况。已向美国通报最新情况,并继续监测情况进展。

  地区局势升级

  多国宣布暂时关闭领空

  随着地区局势升级,多国宣布暂时关闭领空。

  黎巴嫩看守政府公共工程和交通部媒体办公室发表声明称,鉴于地区局势变化,黎巴嫩领空将关闭两个小时,之后会根据情况来评估是否恢复航班。

  约旦民航局也宣布,由于地区局势升级,民航局决定暂时关闭该国领空,禁止所有飞机起降、往返和穿越该国。

  伊拉克交通部发表声明,宣布关闭伊拉克领空,此举旨在保护经过伊拉克领空的飞机安全。

  惊险时刻

  总台记者亲历袭击瞬间

  在袭击发生前不久,总台驻耶路撒冷记者赵兵刚刚结束对以色列北部前线的探访。在采访团队抵达以色列中部时,手机响起了导弹来袭警报。记者与沿路行人一起按提示躲进了就近的防空设施,其间还听到了火箭弹被“铁穹”系统拦截的声音。

  总台记者赵兵目击到在公路上有很多汽车临时停在路边,记者只能在路边壕沟临时躲避火箭弹。所幸的是记者所在的区域没有发生火箭弹坠落的情况。

  伊朗对以发动导弹袭击后

  多方纷纷表态

  伊朗总统:伊朗不好战但坚决反对任何威胁

  当地时间10月1日晚,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伊朗基于合法权利,以本国和地区和平与安全为目标,对以色列的侵略行为作出了果断回应。伊朗此举是为了捍卫伊朗的利益和人民,并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知道,伊朗不是好战的国家,但坚决反对任何威胁。他表示,此次回应只展示了伊朗力量的一小部分,并警告不要与伊朗发生冲突。

  以军警告伊朗 称将继续在中东发起强力打击

  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哈加里表示,伊朗1日晚采取了严重的行动,正在将中东局势推向升级。以军将根据政治层的指导,选择地点和时间采取行动,伊朗将为其行动承担后果,并称“今晚还将继续在中东发起强力打击”。

  当地时间10月1日下午,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达农表示,以色列已经要求尽快就伊朗袭击一事举行安理会会议,并要求安理会“发布一份明确、彻底的对伊朗的谴责”。

  哈马斯:支持伊朗对以色列的导弹袭击

  当地时间10月1日晚,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表声明,对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对以色列发动导弹袭击表示支持。

  哈马斯在声明中称,这是为了回应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人民的侵略,旨在威慑并遏制以色列的“恐怖主义”。哈马斯对伊朗在以色列面前所表现出的立场表示赞赏。

  美国警告伊朗将面临安全和经济后果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1日发表声明称,美国总统拜登下令美军“协助以色列的国防”,并击落伊朗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的导弹。

  当地时间10月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以及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分别表示,伊朗在袭击以色列后将面临来自美国的制裁。美国防部发言人还补充称,伊朗的行动“将带来安全和经济后果”。

  古特雷斯:中东冲突的扩大和升级必须立即停止

  当地时间10月1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中东冲突的扩大和升级必须立即停止。

  古特雷斯说:“我谴责中东冲突不断扩大、升级。这种现象必须停止。我们绝对需要停火。”(央视新闻客户端)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苗苏)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伊朗对以色列发动大量导弹袭击 中东局势升级

2024年10月02日 07:28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10月1日晚,伊朗向以色列发动大量导弹袭击。耶路撒冷响起警报,以色列防空系统全面投入运行,总台记者在现场也拍摄到导弹在以色列上空飞过。

  伊朗:本次袭击旨在回应哈尼亚、纳斯鲁拉等人遭杀害事件

  1日晚,伊朗方面称向以色列发射导弹,目标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周边的三个以色列军事基地。伊斯兰革命卫队在声明中表示,此次行动成功击中以色列领土上的军事战略中心,一些以色列空军和雷达基地遭到袭击。声明还表示,尽管该地区配备了最先进的防御系统,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发射的导弹90%都成功击中目标。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声明称,“在长时间的自我克制下”,在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前领导人哈尼亚遭暗杀后,伊朗进行了本次防御,旨在回应哈尼亚、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以及革命卫队高级将领等人遭以色列杀害事件。

  声明表示,伊朗仅将以色列的军事和安全设施作为伊朗防御性导弹行动的目标。伊朗还警告,如果以色列对伊朗的本次合法防御进行反击,以色列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以色列:正对此次袭击进行评估,尚不掌握人员伤亡情况

  当地时间10月1日,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哈加里发表声明称,目前已没有来自伊朗的威胁,这表明袭击已经结束。

  在防御期间,以色列进行了几次拦截,以色列中部和南部地区会受到部分影响。以军仍在对此次袭击进行评估,尚不掌握人员伤亡情况。已向美国通报最新情况,并继续监测情况进展。

  地区局势升级

  多国宣布暂时关闭领空

  随着地区局势升级,多国宣布暂时关闭领空。

  黎巴嫩看守政府公共工程和交通部媒体办公室发表声明称,鉴于地区局势变化,黎巴嫩领空将关闭两个小时,之后会根据情况来评估是否恢复航班。

  约旦民航局也宣布,由于地区局势升级,民航局决定暂时关闭该国领空,禁止所有飞机起降、往返和穿越该国。

  伊拉克交通部发表声明,宣布关闭伊拉克领空,此举旨在保护经过伊拉克领空的飞机安全。

  惊险时刻

  总台记者亲历袭击瞬间

  在袭击发生前不久,总台驻耶路撒冷记者赵兵刚刚结束对以色列北部前线的探访。在采访团队抵达以色列中部时,手机响起了导弹来袭警报。记者与沿路行人一起按提示躲进了就近的防空设施,其间还听到了火箭弹被“铁穹”系统拦截的声音。

  总台记者赵兵目击到在公路上有很多汽车临时停在路边,记者只能在路边壕沟临时躲避火箭弹。所幸的是记者所在的区域没有发生火箭弹坠落的情况。

  伊朗对以发动导弹袭击后

  多方纷纷表态

  伊朗总统:伊朗不好战但坚决反对任何威胁

  当地时间10月1日晚,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伊朗基于合法权利,以本国和地区和平与安全为目标,对以色列的侵略行为作出了果断回应。伊朗此举是为了捍卫伊朗的利益和人民,并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知道,伊朗不是好战的国家,但坚决反对任何威胁。他表示,此次回应只展示了伊朗力量的一小部分,并警告不要与伊朗发生冲突。

  以军警告伊朗 称将继续在中东发起强力打击

  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哈加里表示,伊朗1日晚采取了严重的行动,正在将中东局势推向升级。以军将根据政治层的指导,选择地点和时间采取行动,伊朗将为其行动承担后果,并称“今晚还将继续在中东发起强力打击”。

  当地时间10月1日下午,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达农表示,以色列已经要求尽快就伊朗袭击一事举行安理会会议,并要求安理会“发布一份明确、彻底的对伊朗的谴责”。

  哈马斯:支持伊朗对以色列的导弹袭击

  当地时间10月1日晚,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表声明,对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对以色列发动导弹袭击表示支持。

  哈马斯在声明中称,这是为了回应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人民的侵略,旨在威慑并遏制以色列的“恐怖主义”。哈马斯对伊朗在以色列面前所表现出的立场表示赞赏。

  美国警告伊朗将面临安全和经济后果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1日发表声明称,美国总统拜登下令美军“协助以色列的国防”,并击落伊朗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的导弹。

  当地时间10月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以及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分别表示,伊朗在袭击以色列后将面临来自美国的制裁。美国防部发言人还补充称,伊朗的行动“将带来安全和经济后果”。

  古特雷斯:中东冲突的扩大和升级必须立即停止

  当地时间10月1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中东冲突的扩大和升级必须立即停止。

  古特雷斯说:“我谴责中东冲突不断扩大、升级。这种现象必须停止。我们绝对需要停火。”(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苗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