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名“吹哨人”突发急症去世,年仅45岁,“肺部完全粘住,充满了大量细菌”!他曾举报高管不当行为、波音安全问题……

2024-05-04 09:28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编辑 程鹏

  波音的质量问题发现之旅堪比惊悚连续剧现场。据最新消息,第二位波音吹哨人已经去世。

  据央视新闻5月3日报道,继约翰·巴尼特今年3月疑似自杀后,美国波音公司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问题又一名举报人乔舒亚·迪安4月30日突发疾病去世,终年45岁。家属说,两周前,迪恩突然因呼吸困难就医并住院,随后病情不断恶化,被确诊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医生无力回天。

  波音安全问题第二名吹哨人

  突发急症去世

  据财联社5月3日报道,迪安母亲称,迪安突然呼吸困难立刻就医并住院,医生在他的肺部发现大量的细菌,肺部几乎被完全充满。短短几天,迪恩的肺进入衰竭状态,只能依靠ECMO生命支持机器来完成心脏和肺部的工作。其母亲还表示,迪安去世前一天晚上,俄克拉荷马州的医务人员对他的肺部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医生称从未见过这种情况,迪恩的肺部被完全粘住了。据《西雅图时报》5月1日报道,迪安住在堪萨斯州威奇托市,身体一向很好,生活方式健康,保持锻炼,也对饮食十分注意。

  据央视新闻,迪安曾在势必锐航空系统公司(Spirit)担任质量检测员,是最早一批指控势必锐高层忽视737 MAX机型制造过程存在缺陷的举报人之一。势必锐是波音的机身主要供应商,于2005年从波音飞机制造商中剥离出来。

  对于这名前员工去世,势必锐公司发言人乔·布奇诺称:“我们与迪安的家人同在。他的突然离去令我们每一个人震惊。”

  据财联社,迪安在今年1月波音737飞机突发舱门脱落事故后,向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提出申诉,指控势必锐为波音737飞机供货生产线上的高级质量管理人员存在严重的不当行为。

  《西雅图时报》报道,迪安是机械工程师,2019年开始在势必锐工作,次年在新冠疫情引发的裁员中下岗,2021年5月重返势必锐,出任质检员。

  按照迪安的说法,2022年10月,他发现737 MAX机型一个严重制造缺陷,但当他向管理层提出这一问题时,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和答复。

  迪安说,由于专注于上述缺陷,他在同一次审计中遗漏了另一个制造缺陷,涉及垂直尾翼与机身连接所用配件。当这个缺陷在2023年4月被发现并导致波音伦顿工厂暂停交货时,他被解雇了。同年8月,势必锐承认一些737 MAX飞机尾端耐压舱壁存在合计数以百计错位且重复的钻孔。这导致伦顿工厂再次暂停交货。

  迪安后来向美国劳工部和美国联邦航空局投诉,称势必锐“瞒报质量问题”,把他当“替罪羊”,解雇他是为了报复他提出与航空安全相关的担忧。

  近几个月,波音多个型号飞机发生安全事故,暴露波音公司在安全文化、质量控制等方面问题。美国联邦航空局对波音和势必锐发起生产审计。

  在迪恩去世之前,另一名质疑波音公司客机质量的举报人已于3月初去世。

  今年3月9日,曾在波音工作32年的并曝光公司质量控制问题的巴尼特,被发现疑似死于自杀,终年62岁。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县验尸官办公室说,巴尼特似乎死于“一处自残性枪伤”。这一说法引发质疑。事发将近两月,警方尚未结束调查。

  巴尼特2010年在生产波音787型客机的南卡罗来纳州北查尔斯顿工厂出任质控经理,2017年因健康原因退休,2019年爆料波音生产安全问题。他本应于3月9日就自己起诉波音公司诽谤案接受质询,结果却未出庭,后被发现死在其入住酒店停车场的车里。根据代理律师公布的文件,巴尼特生前表示,他因为对波音质量控制环节表示担忧而受到“骚扰、诋毁和羞辱”。

  《西雅图时报》报道,为巴尼特提供法律服务的是南卡州一家律师事务所,后者同样为迪安提供法律代理。代理律师之一布赖恩·诺尔斯说,他不想就两起死亡事件的发生时机和原因作猜测。

  风波不断

  要说2024年世界上丑闻最多的公司,波音应该是无可置疑的第一名。今年以来,波音飞机频频曝出质量问题,频率之高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

  就在今年4月,南非萨法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800型客机在约翰内斯堡起飞时左侧主起落架上的一个轮子脱落。客机在起飞约2个半小时后不得不返航降落,据称没有乘客或机组人员受伤,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另外,4月24日有报道称,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正在调查有关波音公司的一项指控。波音公司在2022年对两名员工采取了报复行为,原因是他们坚持要求波音公司重新评估波音777和787飞机之前的工程工作。

  与此同时,2018年和2019年两起致命的波音737 MAX坠机事故的受害者家属正在向美国司法部官员施压,要求对这家飞机制造商提起刑事诉讼。

  2018年10月29日,印尼狮航一架波音737 MAX 8型客机在起飞后不久坠海,机上189人全部遇难。2019年3月10日,一架隶属于埃塞俄比亚航空的波音737 MAX 8型客机在起飞6分钟后坠毁,机上157人全部遇难。

  自737 MAX 8停飞以来,波音报告的核心运营亏损总额为319亿美元。但波音报告称,去年12月的737 Max订单量创下了历史纪录。

  Vertical Research Partners分析师Robert Stallard评论称,虽然波音亏损和现金流并不像人们担心的那么糟糕,但该公司商用飞机部门仍面临一些严峻挑战。

  波音一季度业绩超预期

  CEO誓言解决飞机质量问题

  今年4月24日,波音发布了一季度财报,由于其营收超预期,且亏损有所减少,推动其股价盘前上涨了3%,不过今年迄今跌幅仍然超过了35%。

  具体来看,波音第一季度营收为165.7亿美元,高于预期的162.5亿美元;核心运营亏损为3.88亿美元,去年同期为4.4亿美元。

  实际上,波音的营收也同比下滑了8% ,波音警告投资者和员工,该公司将不得不进一步减产,以应对生产线上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由于试图解决生产线上的问题,今年剩余时间内737 Max飞机生产数量将少于原计划。波音表示,其更大的787梦幻客机的生产也将受到供应商问题的限制。

  波音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Dave Calhoun此前宣布,他打算在今年年底前离开这家陷入困境的公司,并对公司领导层进行重大改组。

  Calhoun最新表示:“波音正处于艰难时刻,安全和质量必须而且必将高于一切,我们将花必要的时间来加强我们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这项工作将使我们的未来更强大、更稳定。”

  编辑|程鹏 易启江

  校对|赵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顶部旗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第二名“吹哨人”突发急症去世,年仅45岁,“肺部完全粘住,充满了大量细菌”!他曾举报高管不当行为、波音安全问题……

2024年05月04日 09:28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编辑 程鹏

  波音的质量问题发现之旅堪比惊悚连续剧现场。据最新消息,第二位波音吹哨人已经去世。

  据央视新闻5月3日报道,继约翰·巴尼特今年3月疑似自杀后,美国波音公司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问题又一名举报人乔舒亚·迪安4月30日突发疾病去世,终年45岁。家属说,两周前,迪恩突然因呼吸困难就医并住院,随后病情不断恶化,被确诊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医生无力回天。

  波音安全问题第二名吹哨人

  突发急症去世

  据财联社5月3日报道,迪安母亲称,迪安突然呼吸困难立刻就医并住院,医生在他的肺部发现大量的细菌,肺部几乎被完全充满。短短几天,迪恩的肺进入衰竭状态,只能依靠ECMO生命支持机器来完成心脏和肺部的工作。其母亲还表示,迪安去世前一天晚上,俄克拉荷马州的医务人员对他的肺部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医生称从未见过这种情况,迪恩的肺部被完全粘住了。据《西雅图时报》5月1日报道,迪安住在堪萨斯州威奇托市,身体一向很好,生活方式健康,保持锻炼,也对饮食十分注意。

  据央视新闻,迪安曾在势必锐航空系统公司(Spirit)担任质量检测员,是最早一批指控势必锐高层忽视737 MAX机型制造过程存在缺陷的举报人之一。势必锐是波音的机身主要供应商,于2005年从波音飞机制造商中剥离出来。

  对于这名前员工去世,势必锐公司发言人乔·布奇诺称:“我们与迪安的家人同在。他的突然离去令我们每一个人震惊。”

  据财联社,迪安在今年1月波音737飞机突发舱门脱落事故后,向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提出申诉,指控势必锐为波音737飞机供货生产线上的高级质量管理人员存在严重的不当行为。

  《西雅图时报》报道,迪安是机械工程师,2019年开始在势必锐工作,次年在新冠疫情引发的裁员中下岗,2021年5月重返势必锐,出任质检员。

  按照迪安的说法,2022年10月,他发现737 MAX机型一个严重制造缺陷,但当他向管理层提出这一问题时,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和答复。

  迪安说,由于专注于上述缺陷,他在同一次审计中遗漏了另一个制造缺陷,涉及垂直尾翼与机身连接所用配件。当这个缺陷在2023年4月被发现并导致波音伦顿工厂暂停交货时,他被解雇了。同年8月,势必锐承认一些737 MAX飞机尾端耐压舱壁存在合计数以百计错位且重复的钻孔。这导致伦顿工厂再次暂停交货。

  迪安后来向美国劳工部和美国联邦航空局投诉,称势必锐“瞒报质量问题”,把他当“替罪羊”,解雇他是为了报复他提出与航空安全相关的担忧。

  近几个月,波音多个型号飞机发生安全事故,暴露波音公司在安全文化、质量控制等方面问题。美国联邦航空局对波音和势必锐发起生产审计。

  在迪恩去世之前,另一名质疑波音公司客机质量的举报人已于3月初去世。

  今年3月9日,曾在波音工作32年的并曝光公司质量控制问题的巴尼特,被发现疑似死于自杀,终年62岁。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县验尸官办公室说,巴尼特似乎死于“一处自残性枪伤”。这一说法引发质疑。事发将近两月,警方尚未结束调查。

  巴尼特2010年在生产波音787型客机的南卡罗来纳州北查尔斯顿工厂出任质控经理,2017年因健康原因退休,2019年爆料波音生产安全问题。他本应于3月9日就自己起诉波音公司诽谤案接受质询,结果却未出庭,后被发现死在其入住酒店停车场的车里。根据代理律师公布的文件,巴尼特生前表示,他因为对波音质量控制环节表示担忧而受到“骚扰、诋毁和羞辱”。

  《西雅图时报》报道,为巴尼特提供法律服务的是南卡州一家律师事务所,后者同样为迪安提供法律代理。代理律师之一布赖恩·诺尔斯说,他不想就两起死亡事件的发生时机和原因作猜测。

  风波不断

  要说2024年世界上丑闻最多的公司,波音应该是无可置疑的第一名。今年以来,波音飞机频频曝出质量问题,频率之高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

  就在今年4月,南非萨法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800型客机在约翰内斯堡起飞时左侧主起落架上的一个轮子脱落。客机在起飞约2个半小时后不得不返航降落,据称没有乘客或机组人员受伤,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另外,4月24日有报道称,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正在调查有关波音公司的一项指控。波音公司在2022年对两名员工采取了报复行为,原因是他们坚持要求波音公司重新评估波音777和787飞机之前的工程工作。

  与此同时,2018年和2019年两起致命的波音737 MAX坠机事故的受害者家属正在向美国司法部官员施压,要求对这家飞机制造商提起刑事诉讼。

  2018年10月29日,印尼狮航一架波音737 MAX 8型客机在起飞后不久坠海,机上189人全部遇难。2019年3月10日,一架隶属于埃塞俄比亚航空的波音737 MAX 8型客机在起飞6分钟后坠毁,机上157人全部遇难。

  自737 MAX 8停飞以来,波音报告的核心运营亏损总额为319亿美元。但波音报告称,去年12月的737 Max订单量创下了历史纪录。

  Vertical Research Partners分析师Robert Stallard评论称,虽然波音亏损和现金流并不像人们担心的那么糟糕,但该公司商用飞机部门仍面临一些严峻挑战。

  波音一季度业绩超预期

  CEO誓言解决飞机质量问题

  今年4月24日,波音发布了一季度财报,由于其营收超预期,且亏损有所减少,推动其股价盘前上涨了3%,不过今年迄今跌幅仍然超过了35%。

  具体来看,波音第一季度营收为165.7亿美元,高于预期的162.5亿美元;核心运营亏损为3.88亿美元,去年同期为4.4亿美元。

  实际上,波音的营收也同比下滑了8% ,波音警告投资者和员工,该公司将不得不进一步减产,以应对生产线上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由于试图解决生产线上的问题,今年剩余时间内737 Max飞机生产数量将少于原计划。波音表示,其更大的787梦幻客机的生产也将受到供应商问题的限制。

  波音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Dave Calhoun此前宣布,他打算在今年年底前离开这家陷入困境的公司,并对公司领导层进行重大改组。

  Calhoun最新表示:“波音正处于艰难时刻,安全和质量必须而且必将高于一切,我们将花必要的时间来加强我们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这项工作将使我们的未来更强大、更稳定。”

  编辑|程鹏 易启江

  校对|赵庆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