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每24小时产生1000吨氧气,木卫二日产氧量足够百万人活一天

2024-03-12 07:47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估算,木星的冰卫星“木卫二”每24小时产生1000吨氧气,足够100万人维持一天的生命。据美国《商业内幕》9日报道,这些新的数据并不是为了确定有多少人可以居住在木星的这颗卫星上,而是帮助科学家弄清楚木卫二上是否存在生命。相关研究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最新一期上。

  木卫二距离地球4亿英里,NASA外行星探索首席科学家柯特·尼布表示:“木卫二是目前最有可能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的地方。”根据NASA的说法,如果木卫二上存在生命形式,这些生命可能看起来像微生物或者更复杂的东西。但从木卫二冰冻的表面是看不见的,它们很可能存在于木卫二巨大的地下海洋中,那里的水量可能是地球的两倍。

  目前,正在木星及其卫星周围飞行的NASA木星探测器“朱诺号”对木卫二的产氧量进行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估算。为了测量木卫二表面产生了多少氧气,科学家们利用“朱诺号”上的木星极光分布实验(JADE),来测量木星极光区域的带电粒子。当“朱诺号”于2022年9月飞越木卫二时,JADE首次成功地测量了从木卫二大气中脱落的带电粒子。利用JADE的数据,科学家们估计了木卫二稀薄大气中氢的总量。由于水分子中每两个氢原子对应一个氧原子,因此科学家可以利用氢气数据来计算木卫二表面产生的氧气量。

  该研究主要作者、普林斯顿大学空间物理学研究员杰米·萨莱表示,“这确实改进了我们对木卫二表面氧含量的理解。”

  不过,《商业内幕》称,估算结果比预计的要少得多。最新的估算是每24小时产生1000吨氧气,每秒约产生12公斤的氧气。此前,模型预测每秒产生的氧气大约在5-1100公斤。而这些新数据可能会让人对木卫二的“宜居性”产生怀疑。尼布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存在了大约15亿年,因此在这颗遥远的卫星上也可能发生这种情况。(任重)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顶部旗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媒:每24小时产生1000吨氧气,木卫二日产氧量足够百万人活一天

2024年03月12日 07:47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估算,木星的冰卫星“木卫二”每24小时产生1000吨氧气,足够100万人维持一天的生命。据美国《商业内幕》9日报道,这些新的数据并不是为了确定有多少人可以居住在木星的这颗卫星上,而是帮助科学家弄清楚木卫二上是否存在生命。相关研究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最新一期上。

  木卫二距离地球4亿英里,NASA外行星探索首席科学家柯特·尼布表示:“木卫二是目前最有可能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的地方。”根据NASA的说法,如果木卫二上存在生命形式,这些生命可能看起来像微生物或者更复杂的东西。但从木卫二冰冻的表面是看不见的,它们很可能存在于木卫二巨大的地下海洋中,那里的水量可能是地球的两倍。

  目前,正在木星及其卫星周围飞行的NASA木星探测器“朱诺号”对木卫二的产氧量进行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估算。为了测量木卫二表面产生了多少氧气,科学家们利用“朱诺号”上的木星极光分布实验(JADE),来测量木星极光区域的带电粒子。当“朱诺号”于2022年9月飞越木卫二时,JADE首次成功地测量了从木卫二大气中脱落的带电粒子。利用JADE的数据,科学家们估计了木卫二稀薄大气中氢的总量。由于水分子中每两个氢原子对应一个氧原子,因此科学家可以利用氢气数据来计算木卫二表面产生的氧气量。

  该研究主要作者、普林斯顿大学空间物理学研究员杰米·萨莱表示,“这确实改进了我们对木卫二表面氧含量的理解。”

  不过,《商业内幕》称,估算结果比预计的要少得多。最新的估算是每24小时产生1000吨氧气,每秒约产生12公斤的氧气。此前,模型预测每秒产生的氧气大约在5-1100公斤。而这些新数据可能会让人对木卫二的“宜居性”产生怀疑。尼布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存在了大约15亿年,因此在这颗遥远的卫星上也可能发生这种情况。(任重)

(责任编辑:朱晓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