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和音)

2024-01-18 09:56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搭建实践平台、开辟实现路径

  随着一声声汽笛长鸣,西安、合肥、连云港、赤峰等多地陆续发出新年首列中欧班列;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从云南磨憨铁路口岸入境,将新一批泰国榴莲运到中国市场;中国和马尔代夫签署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同意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强战略对接;中国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旗舰项目凤凰工业园正式开园,标志着两国合作实现了从贸易和基础设施建设向产业对接升级的跨越……新年以来,中国和各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步伐坚定。

  2013年金秋,习近平主席洞察历史发展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创造性地传承弘扬古丝绸之路这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成果,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搭建实践平台、开辟实现路径。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

  10年多来,中国携手各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搭建了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奏响“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实践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坚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积极推动构建双边、区域和相关领域命运共同体,有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打造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共建“一带一路”让各方深刻认识到,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中老铁路、雅万高铁、蒙内铁路、亚吉铁路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有力促进共建国家和区域互联互通,鲁班工坊、菌草技术、杂交水稻等“小而美”民生项目持续惠及共建国家民众……共建“一带一路”让天堑变通途、“陆锁国”变成“陆联国”、发展的洼地变成繁荣的高地的生动故事,印证了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实践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扩大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前,全球发展面临动能不足、鸿沟扩大等严峻挑战,国际社会更加需要汇聚开放合作的共识与力量,合力推动普惠包容发展。习近平主席去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明确了新方向、开辟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动力。中国携手各方全面落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提升合作质量,拓展合作领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将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树立信心和决心、展示格局与胸怀,更需要拿出行动与担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将始终把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携手各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苗苏)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和音)

2024年01月18日 09:56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搭建实践平台、开辟实现路径

  随着一声声汽笛长鸣,西安、合肥、连云港、赤峰等多地陆续发出新年首列中欧班列;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从云南磨憨铁路口岸入境,将新一批泰国榴莲运到中国市场;中国和马尔代夫签署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同意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强战略对接;中国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旗舰项目凤凰工业园正式开园,标志着两国合作实现了从贸易和基础设施建设向产业对接升级的跨越……新年以来,中国和各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步伐坚定。

  2013年金秋,习近平主席洞察历史发展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创造性地传承弘扬古丝绸之路这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成果,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搭建实践平台、开辟实现路径。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

  10年多来,中国携手各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搭建了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奏响“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实践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坚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积极推动构建双边、区域和相关领域命运共同体,有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打造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共建“一带一路”让各方深刻认识到,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中老铁路、雅万高铁、蒙内铁路、亚吉铁路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有力促进共建国家和区域互联互通,鲁班工坊、菌草技术、杂交水稻等“小而美”民生项目持续惠及共建国家民众……共建“一带一路”让天堑变通途、“陆锁国”变成“陆联国”、发展的洼地变成繁荣的高地的生动故事,印证了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实践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扩大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前,全球发展面临动能不足、鸿沟扩大等严峻挑战,国际社会更加需要汇聚开放合作的共识与力量,合力推动普惠包容发展。习近平主席去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明确了新方向、开辟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动力。中国携手各方全面落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提升合作质量,拓展合作领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将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树立信心和决心、展示格局与胸怀,更需要拿出行动与担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将始终把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携手各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责任编辑:苗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