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丨“门罗主义”贻害拉美两百年 - 新华社客户端

2023-12-21 11:18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 题:“门罗主义”贻害拉美两百年

  新华社记者陈瑶

  12月20日是巴拿马的“全国哀悼日”。34年前,美国入侵巴拿马,推翻“不听话”的诺列加政权,扶持亲美势力上台,意图永久控制巴拿马运河。联合国大会随后通过决议,指出这一行动“粗暴地违反了国际法”,“践踏了巴拿马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仅仅是“门罗主义”横行美洲两个世纪的一个案例。1823年12月,时任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发表国情咨文,抛出所谓“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论调,“门罗主义”由此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基石之一。挥舞着“门罗主义”的大旗,美国通过直接军事入侵和间接军事干预,吞并拉美国家领土,占领或控制战略要地,扩张势力范围,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断对拉美国家内政外交进行粗暴干涉,并且以意识形态为武器,分化和破坏拉美一体化进程,强化其对美国的附庸地位。

  200年来,面对美国的斑斑劣迹,拉美人民不断觉醒,看清了所谓的“门罗主义”并不是维护美洲和平与发展的正义旗帜,而是推行“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将拉美视为“后院”、为美国服务的工具。众多拉美政治家、学者持续批判“门罗主义”,揭露“门罗主义”帝国思维的本质。拉美国家和人民反侵略、反干预、反经济殖民和反意识形态控制的浪潮也日益高涨,努力铲除“门罗主义”滋生蔓延的土壤,展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

  200年来,美国在拉美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面对美国“唯我独尊”的霸权做派,拉美国家通过联合自强,勇敢地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今年1月,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召开第七届峰会,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宣言》,发出加强地区团结、推进区域一体化、反对外来干涉、推动国家间平等合作的响亮声音。5月,南美洲所有12个国家的元首和元首代表齐聚巴西,抨击美国长期以来对拉美的干涉主义和霸权行径,并签署《巴西利亚共识》,推动加强区域合作,摆脱美国的控制。

  200年来,美国向拉美施加军事、政治和经济压力,滥施单边制裁,强迫拉美国家选边站队,服从美国意愿。对此,越来越多拉美国家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积极拓展同域外国家的多元合作,为自身发展开辟新空间。今年3月,洪都拉斯顶住美国压力,宣布断绝同台湾当局的“外交关系”,成为本世纪以来同中国建交或复交的第八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今年以来,长期受到美国制裁的古巴、委内瑞拉等国家,积极与土耳其、俄罗斯、伊朗、沙特等国家开展多领域合作,旨在打破美国的打压和孤立,开拓新的发展道路。

  强权只会激发抗争。门罗主义贻害拉美两百年,拉美反美斗争也持续了两百年。今日拉美已经不同往昔,经济更加独立,外交更加自主,地区更加团结,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干涉与反干涉、压迫与反压迫的历史天平正朝着有利于拉美国家的方向倾斜。放眼世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地球上的大国小国、近邻远朋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违逆时代大势的“门罗主义”注定被时代所淘汰。

  面对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和拉美世界的强烈抗争,美国前国务卿克里2013年11月18日在美洲国家组织会议上宣布“门罗主义已经终结”。然而,美国外交言而无信的历史告诉世人,纸面上的“门罗主义”或许已被宣告终结,但“门罗主义”所代表的霸权思维方式却远未消失,未来还会出现“门罗主义2.0”“门罗主义3.0”。看看今天美国在世界上的种种霸道做派就知道,“门罗主义”的幽灵无处不在,干涉与反干涉、颠覆与反颠覆、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仍将继续。

  霸权主义没有出路,强权政治没有未来。天下大势,浩浩汤汤,时代的潮流终将荡涤历史的糟粕。凌驾于别国之上、随意霸凌、服务于美国私利的“门罗主义”早该退出历史舞台,拉美不是美国的“后院”,世界更不是美国一家的,过时的“门罗主义”,一如不得人心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终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顶部旗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华时评丨“门罗主义”贻害拉美两百年 - 新华社客户端

2023年12月21日 11:18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 题:“门罗主义”贻害拉美两百年

  新华社记者陈瑶

  12月20日是巴拿马的“全国哀悼日”。34年前,美国入侵巴拿马,推翻“不听话”的诺列加政权,扶持亲美势力上台,意图永久控制巴拿马运河。联合国大会随后通过决议,指出这一行动“粗暴地违反了国际法”,“践踏了巴拿马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仅仅是“门罗主义”横行美洲两个世纪的一个案例。1823年12月,时任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发表国情咨文,抛出所谓“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论调,“门罗主义”由此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基石之一。挥舞着“门罗主义”的大旗,美国通过直接军事入侵和间接军事干预,吞并拉美国家领土,占领或控制战略要地,扩张势力范围,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断对拉美国家内政外交进行粗暴干涉,并且以意识形态为武器,分化和破坏拉美一体化进程,强化其对美国的附庸地位。

  200年来,面对美国的斑斑劣迹,拉美人民不断觉醒,看清了所谓的“门罗主义”并不是维护美洲和平与发展的正义旗帜,而是推行“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将拉美视为“后院”、为美国服务的工具。众多拉美政治家、学者持续批判“门罗主义”,揭露“门罗主义”帝国思维的本质。拉美国家和人民反侵略、反干预、反经济殖民和反意识形态控制的浪潮也日益高涨,努力铲除“门罗主义”滋生蔓延的土壤,展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

  200年来,美国在拉美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面对美国“唯我独尊”的霸权做派,拉美国家通过联合自强,勇敢地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今年1月,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召开第七届峰会,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宣言》,发出加强地区团结、推进区域一体化、反对外来干涉、推动国家间平等合作的响亮声音。5月,南美洲所有12个国家的元首和元首代表齐聚巴西,抨击美国长期以来对拉美的干涉主义和霸权行径,并签署《巴西利亚共识》,推动加强区域合作,摆脱美国的控制。

  200年来,美国向拉美施加军事、政治和经济压力,滥施单边制裁,强迫拉美国家选边站队,服从美国意愿。对此,越来越多拉美国家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积极拓展同域外国家的多元合作,为自身发展开辟新空间。今年3月,洪都拉斯顶住美国压力,宣布断绝同台湾当局的“外交关系”,成为本世纪以来同中国建交或复交的第八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今年以来,长期受到美国制裁的古巴、委内瑞拉等国家,积极与土耳其、俄罗斯、伊朗、沙特等国家开展多领域合作,旨在打破美国的打压和孤立,开拓新的发展道路。

  强权只会激发抗争。门罗主义贻害拉美两百年,拉美反美斗争也持续了两百年。今日拉美已经不同往昔,经济更加独立,外交更加自主,地区更加团结,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干涉与反干涉、压迫与反压迫的历史天平正朝着有利于拉美国家的方向倾斜。放眼世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地球上的大国小国、近邻远朋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违逆时代大势的“门罗主义”注定被时代所淘汰。

  面对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和拉美世界的强烈抗争,美国前国务卿克里2013年11月18日在美洲国家组织会议上宣布“门罗主义已经终结”。然而,美国外交言而无信的历史告诉世人,纸面上的“门罗主义”或许已被宣告终结,但“门罗主义”所代表的霸权思维方式却远未消失,未来还会出现“门罗主义2.0”“门罗主义3.0”。看看今天美国在世界上的种种霸道做派就知道,“门罗主义”的幽灵无处不在,干涉与反干涉、颠覆与反颠覆、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仍将继续。

  霸权主义没有出路,强权政治没有未来。天下大势,浩浩汤汤,时代的潮流终将荡涤历史的糟粕。凌驾于别国之上、随意霸凌、服务于美国私利的“门罗主义”早该退出历史舞台,拉美不是美国的“后院”,世界更不是美国一家的,过时的“门罗主义”,一如不得人心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终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