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厄尔尼诺事件提前登场,全球极端天气频发,谁在捣鬼?

2023年06月14日 07:39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马俊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陈山】从14日开始,中国北方多地将迎来今年最强高温,京津冀、山东、河南等11地将开启连续高温模式,部分地区将冲击40摄氏度,或打破历史同期纪录。与此同时,全球多地也出现极端天气,例如加拿大和哈萨克斯坦接连遭遇罕见火灾,气象专家普遍认为,炎热、干燥、多风的极端天气助长了火灾的发生。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13日警告说,经历了持续3年的“三重”拉尼娜事件之后,厄尔尼诺事件比气象学家预计的提早了一到两个月开始登场。甚至有预测认为,2023年或2024年将打破2016年的全球最暖纪录,成为史上最暖年。

  全球多地都在喊“热”

  瑞典气象局本周发布了高温警告:从14日开始,该国中部地区的最高温度将达到30摄氏度,其高温范围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瑞典气象局表示,虽然该气温相比全球其他国家算不上“高温”,但对于这个北欧国家而言,已经是罕见的极端天气,“瑞典的建筑和基础设施不是为长时间的炎热天气而建造的,空调也不太常见,因此热浪可能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英国。上周英国经受了今年夏季的第一轮热浪,伦敦最高气温超过了30摄氏度,英格兰部分地区发布高温健康警报。英国卫生安全局预计,像这样的高温热浪“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和几十年内更频繁地发生,更强烈,持续时间更长”。

  气象专家认为,炎热、干燥、多风的极端天气助长了火灾的发生,由极端天气导致火灾频发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趋势。今年加拿大东部地区降水比往年减少大约50%,干旱天气为火灾埋下“导火索”。截至当地时间11日,加拿大全国范围内共有431处在燃森林火场,其中208处处于失控状态。加拿大森林火灾产生的大量烟霾持续向南扩散,已波及美国东海岸和中西部多州,多地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纽约等城市一度被暗黄色烟霾所笼罩。

  中国北方多地也开启了高温模式。从14日开始,京津冀、河南、山东西部将有成片的高温天气,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多地最高气温将达到38至39摄氏度;15日,高温范围将扩大至内蒙古中部、东南部;到本周末,辽宁中西部、吉林中西部也将陆续迎来高温。此次高温过程对于华北平原一带来说,持续时间长,部分地方的连续高温天数可达5至6天。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山东济南等城市可能连续遭遇35摄氏度以上高温。

  厄尔尼诺已提前开始

  有媒体称,今年开始的厄尔尼诺现象将进一步推高全球气温。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13日在媒体通气会上介绍说,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高的一种现象,反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时则出现拉尼娜现象。一般来说,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交替出现。自2020年年中开始,全球经历了持续3年的“三重”拉尼娜事件,到今年3月,本轮拉尼娜事件正式结束,厄尔尼诺开始登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测中心近日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预计今年冬季强厄尔尼诺形成的可能性为56%,超过中等强度的可能性为84%。周兵表示,“此次厄尔尼诺发展还是比较快的,比科学家们预计的出现时间提前了一到两个月。”

  周兵介绍说,通过分析近120年来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转换规律,循环周期一般为2-7年,平均周期4年。在120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超强厄尔尼诺,超强的拉尼娜一次都没有。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大概在15年至20年左右会出现一次,上一次在2015年至2016年出现,到现在只过去了六七年的时间。根据主流机构预测意见,全球即将迎来一次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

  气象学家预测,本次厄尔尼诺将在今年11月至明年1月期间达到峰值。从今年5月算起,它将持续至少8至10个月的时间。

  迎来“史上最热一年”?

  周兵介绍说,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给全球带来的气象灾害非常显著。例如2014年到2016年出现了一次超长的厄尔尼诺事件,甚至有气象学家把它称为“海洋界的李小龙”“自然界的哥斯拉”,以展示它的巨大破坏力。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在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中国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易偏高。其中华北西南部、江南中部、华南东北部、新疆北部的高温日数达到30天以上。厄尔尼诺也会给我国部分地区带来极端干旱现象。

  此前有猜测认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厄尔尼诺现象将进一步推高全球气温,2023年或2024年将打破2016年的全球最暖纪录,成为史上最暖年。

  周兵表示,受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的叠加影响,2015年、2016年相继创下全球最暖纪录,最近几年处于变暖平台期,主要是与“三重”拉尼娜现象有关,与冷水相关的拉尼娜有助于地球短暂“冷静”。而随着厄尔尼诺回归,全球变暖有可能将重新回到之前的轨道。

  “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干旱还会使全球林火增多,以2019年、2020年澳大利亚持续了4个多月的森林大火为例,这场大火向地球系统释放了4亿吨二氧化碳,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对于今明两年是否会创造1850年以来的最暖纪录,周兵表示,还要看此次厄尔尼诺事件达到的强度。“如果能达到强厄尔尼诺事件等级,创造这种纪录的概率就会增加,如果是中等强度事件,有可能在未来5年内打破2016年的全球最暖纪录。”

  周兵还强调,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没有哪一次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的表现形式是完全相同的,但它们引发的全球气候异常和总体特点有迹可循。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发生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与今年厄尔尼诺事件无论是起始时间还是强度都极为相似。周兵提示,过去3年,我国降水相对而言出现了“南旱北涝”的情况,此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降水传统意义上“南涝北旱”的回归。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厄尔尼诺事件提前登场,全球极端天气频发,谁在捣鬼?

2023-06-14 07:39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马俊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陈山】从14日开始,中国北方多地将迎来今年最强高温,京津冀、山东、河南等11地将开启连续高温模式,部分地区将冲击40摄氏度,或打破历史同期纪录。与此同时,全球多地也出现极端天气,例如加拿大和哈萨克斯坦接连遭遇罕见火灾,气象专家普遍认为,炎热、干燥、多风的极端天气助长了火灾的发生。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13日警告说,经历了持续3年的“三重”拉尼娜事件之后,厄尔尼诺事件比气象学家预计的提早了一到两个月开始登场。甚至有预测认为,2023年或2024年将打破2016年的全球最暖纪录,成为史上最暖年。

  全球多地都在喊“热”

  瑞典气象局本周发布了高温警告:从14日开始,该国中部地区的最高温度将达到30摄氏度,其高温范围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瑞典气象局表示,虽然该气温相比全球其他国家算不上“高温”,但对于这个北欧国家而言,已经是罕见的极端天气,“瑞典的建筑和基础设施不是为长时间的炎热天气而建造的,空调也不太常见,因此热浪可能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英国。上周英国经受了今年夏季的第一轮热浪,伦敦最高气温超过了30摄氏度,英格兰部分地区发布高温健康警报。英国卫生安全局预计,像这样的高温热浪“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和几十年内更频繁地发生,更强烈,持续时间更长”。

  气象专家认为,炎热、干燥、多风的极端天气助长了火灾的发生,由极端天气导致火灾频发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趋势。今年加拿大东部地区降水比往年减少大约50%,干旱天气为火灾埋下“导火索”。截至当地时间11日,加拿大全国范围内共有431处在燃森林火场,其中208处处于失控状态。加拿大森林火灾产生的大量烟霾持续向南扩散,已波及美国东海岸和中西部多州,多地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纽约等城市一度被暗黄色烟霾所笼罩。

  中国北方多地也开启了高温模式。从14日开始,京津冀、河南、山东西部将有成片的高温天气,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多地最高气温将达到38至39摄氏度;15日,高温范围将扩大至内蒙古中部、东南部;到本周末,辽宁中西部、吉林中西部也将陆续迎来高温。此次高温过程对于华北平原一带来说,持续时间长,部分地方的连续高温天数可达5至6天。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山东济南等城市可能连续遭遇35摄氏度以上高温。

  厄尔尼诺已提前开始

  有媒体称,今年开始的厄尔尼诺现象将进一步推高全球气温。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13日在媒体通气会上介绍说,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高的一种现象,反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时则出现拉尼娜现象。一般来说,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交替出现。自2020年年中开始,全球经历了持续3年的“三重”拉尼娜事件,到今年3月,本轮拉尼娜事件正式结束,厄尔尼诺开始登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测中心近日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预计今年冬季强厄尔尼诺形成的可能性为56%,超过中等强度的可能性为84%。周兵表示,“此次厄尔尼诺发展还是比较快的,比科学家们预计的出现时间提前了一到两个月。”

  周兵介绍说,通过分析近120年来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转换规律,循环周期一般为2-7年,平均周期4年。在120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超强厄尔尼诺,超强的拉尼娜一次都没有。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大概在15年至20年左右会出现一次,上一次在2015年至2016年出现,到现在只过去了六七年的时间。根据主流机构预测意见,全球即将迎来一次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

  气象学家预测,本次厄尔尼诺将在今年11月至明年1月期间达到峰值。从今年5月算起,它将持续至少8至10个月的时间。

  迎来“史上最热一年”?

  周兵介绍说,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给全球带来的气象灾害非常显著。例如2014年到2016年出现了一次超长的厄尔尼诺事件,甚至有气象学家把它称为“海洋界的李小龙”“自然界的哥斯拉”,以展示它的巨大破坏力。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在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中国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易偏高。其中华北西南部、江南中部、华南东北部、新疆北部的高温日数达到30天以上。厄尔尼诺也会给我国部分地区带来极端干旱现象。

  此前有猜测认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厄尔尼诺现象将进一步推高全球气温,2023年或2024年将打破2016年的全球最暖纪录,成为史上最暖年。

  周兵表示,受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的叠加影响,2015年、2016年相继创下全球最暖纪录,最近几年处于变暖平台期,主要是与“三重”拉尼娜现象有关,与冷水相关的拉尼娜有助于地球短暂“冷静”。而随着厄尔尼诺回归,全球变暖有可能将重新回到之前的轨道。

  “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干旱还会使全球林火增多,以2019年、2020年澳大利亚持续了4个多月的森林大火为例,这场大火向地球系统释放了4亿吨二氧化碳,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对于今明两年是否会创造1850年以来的最暖纪录,周兵表示,还要看此次厄尔尼诺事件达到的强度。“如果能达到强厄尔尼诺事件等级,创造这种纪录的概率就会增加,如果是中等强度事件,有可能在未来5年内打破2016年的全球最暖纪录。”

  周兵还强调,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没有哪一次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的表现形式是完全相同的,但它们引发的全球气候异常和总体特点有迹可循。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发生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与今年厄尔尼诺事件无论是起始时间还是强度都极为相似。周兵提示,过去3年,我国降水相对而言出现了“南旱北涝”的情况,此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降水传统意义上“南涝北旱”的回归。

 


(责任编辑:马常艳)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