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沙特和伊朗在北京握手言和,有人坐不住了

2023年04月08日 19:22   来源:新华社   

  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6日在北京集体会见来华举行沙伊外长会晤的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会晤后,秦刚见证沙伊双方签署联合声明,两国宣布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

  在中国的斡旋下,中断联系7年的沙特和伊朗走向和解,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提供更有力保障。在国际社会对沙伊“北京会晤”交口称赞之时,有人却坐不住了。

  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伯恩斯日前秘密飞往沙特。伯恩斯此行是对北京斡旋的反应动作。

  这是2022年8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拍摄的白宫。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美高官突访沙特表“失望”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伯恩斯与沙特高级官员讨论了“共同利益”,包括情报合作和反恐等问题。《华尔街日报》文章称,伯恩斯对沙特接受中国斡旋与伊朗复交、沙特与叙利亚走近等表示“失望”“错愕”,重申伊朗和叙利亚仍处于美国的制裁中。

  《华盛顿邮报》文章指出,不久前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宣布自愿减产时,沙特就已经释放出“美国在中东的霸权时代已经结束”的信号。

  针对伯恩斯突访沙特,中东媒体的报道普遍着眼于美国在中东影响力的减退。沙特阿拉比亚新闻网刊文说,美国与沙特之间的嫌隙两年来一直未能弥合。

  英国“中东之眼”新闻网的报道说,沙特下一步如果打算与叙利亚走近,美国恐怕也很难左右沙特的行动。

  中国斡旋努力广获点赞

  中国的外交努力则得到中东地区媒体广泛认可和称赞。埃及国家回声网的报道评论道,“沙特和伊朗外长选择中国作为会晤地点,中方再一次为促进两国达成共识、达成沟通发挥了积极作用。”

  美国国内对此也不乏理性点赞的声音。曾在小布什政府中担任国家情报委员会副主席的戴维·戈登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说,促成沙伊两国恢复外交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成就,此举有助于缓和重要地区的紧张局势,将使包括美国、欧洲和亚洲国家在内的各方从中受益。

  “华盛顿没有资格批评中国的成功,”戈登表示,拜登政府在美沙关系上“严重处理不当”。

   3月13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卡纳尼在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卡纳尼13日说,中国为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东地区实现和平、稳定与安全提供了助力。新华社记者高文成摄

  美国前资深外交官傅立民曾担任美国驻沙特大使。他在接受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中国帮助促成沙特和伊朗之间亟需的和解,“这为降低两国紧张关系,解决也门冲突以及地区的和平共处打开了大门”。

  傅立民表示,中东未来的和平稳定依然需要中国、美国在内的各国继续付出外交努力。

  网友热评:“一言堂”时代结束了

  社交媒体上,世界各国网友对美国中情局局长的沙特之行开启嘲讽模式——

  网友“有趣的萨曼莎”说:“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战争和混乱都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带来的吧。”

  网友巴巴克·库希亚尔说:“制造麻烦的人来发最后通牒了。”

  一名自我介绍是美国退役军人的网友“现身说法”:“真讽刺,没有美国掺和,中东或许未来就会实现和平。”

  还有网友直言:“和平比什么都重要吧。”

  中东地区的网友更是火力全开——

  网友易卜拉欣·尤素福一语道破美国着急的原因:“此前沙特和伊朗在巴格达多轮接触美国看不见,中国一出面他们马上就关注到了。”

  沙特网友阿博·阿卜杜勒拉言辞激烈地批评:“只有我们与其他国家保持敌意美国才不会失望吗?美国政府对沙特表现出强烈而无理的敌意,居然还认为它可以影响沙特的决定、沙特只能在它的指导下做事?美国政府必须了解,沙特的决定不依附于任何其他人。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网友贾迈勒·阿卜杜言简意赅:“美国一言堂的独裁时代结束了。”

  -END-

  策划:倪四义

  监制:辛俭强 齐紫剑 闫珺岩

  记者:陈莹 刘品然 辛俭强

  编辑:徐晓蕾 张代蕾 马骁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责任编辑:王炬鹏)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鍒嗕韩鍒帮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鍏充簬缁忔祹鏃ユ姤绀� 锛� 鍏充簬涓浗缁忔祹缃� 锛� 缃戠珯澶т簨璁� 锛� 缃戠珯璇氳仒 锛� 鐗堟潈澹版槑 锛� 浜掕仈缃戣鍚妭鐩湇鍔¤嚜寰嬪叕绾� 锛� 骞垮憡鏈嶅姟 锛� 鍙嬫儏閾炬帴 锛� 绾犻敊閭
缁忔祹鏃ユ姤鎶ヤ笟闆嗗洟娉曞緥椤鹃棶锛�鍖椾含甯傞懌璇哄緥甯堜簨鍔℃墍    涓浗缁忔祹缃戞硶寰嬮【闂細鍖椾含鍒氬钩寰嬪笀浜嬪姟鎵€
涓浗缁忔祹缃� 鐗堟潈鎵€鏈�  浜掕仈缃戞柊闂讳俊鎭湇鍔¤鍙瘉(10120170008)   缃戠粶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0107190)  浜琁CP澶�18036557鍙�

浜叕缃戝畨澶� 11010202009785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