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天的首届欧洲政治共同体领导人会议日前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落幕。欧盟27国与17个非欧盟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与会,共同探讨新形势下欧洲安全、能源、气候变化及经济等关键议题。专家分析指出,尽管欧洲多国努力展现“团结”精神,但欧洲政治共同体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实际作用,还是一个问号。
发出“团结”信号
据《布拉格晨报》报道,这是捷克自今年7月1日起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以来,首次举办更具广泛意义的欧洲国家集体会议。捷克总理菲亚拉在会后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届会议确定将欧洲政治共同体会议继续举办下去,之后将分别在摩尔多瓦、西班牙和英国举行。
此次会议是闭门会议,会后没有发表正式公报。法国总统马克龙会后表示,会议主要围绕加强对包括天然气管道、电缆和卫星在内的欧洲重要基础设施的保护、打击网络攻击、解决地区争端、协调能源政策、处理移民等问题展开。他还指出,本次会议发出了“欧洲团结”的信号。德国总理朔尔茨肯定了欧洲政治共同体的积极意义,认为此举是一项创新,有助于改善欧盟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赵柯向本报记者指出,在俄乌冲突引发欧洲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巨变的背景下,欧洲政治共同体领导人会议召开至少有两个目的:一是欧洲在经济、能源、未来前景等领域面临多重问题和疑虑,该会议旨在为解决欧洲当下危机寻求更多共识;二是欧盟一向自诩为全欧洲的代表,希望借该会议弥补自身代表性及合法性的不足,寻求更多欧洲国家的支持和认同。
“旧瓶”装上“新酒”
“欧洲政治共同体”并非新鲜词。今年5月,马克龙在欧洲未来会议闭幕式上发表讲话称,面对新的地缘政治背景,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思考欧洲的统一、稳定,同时又不削弱欧盟内部建立的亲密关系。他在讲话中所指称的“方法”,就是建立“欧洲政治共同体”。
据外媒报道,马克龙在上述讲话中提出“欧洲政治共同体”时,特意提到了法国已故总统密特朗在冷战将终结时提到过的“欧洲邦联”。事实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欧洲就曾组建“欧洲政治共同体”,但只是昙花一现。之后,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一直收效甚微。冷战结束后,欧盟通过“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政治领域的一体化进程。
赵柯指出,马克龙重提“欧洲政治共同体”理念,与他上台以来极力促成的欧洲一体化方向一致。法国主流政治精英一直努力将欧洲推向所谓“欧洲联邦”“欧洲合众国”的方向,以加强欧盟在地缘政治、军事安全、外交等领域的行动力。俄乌冲突爆发后,以马克龙为代表的欧盟国家领导人进一步认识到,欧盟在“硬实力”方面存在短板和弱点,需团结更多欧洲国家以应对传统安全挑战。此外,欧洲政治共同体也能为欧盟国家与非欧盟国家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对话的平台。
前景仍然存疑
一段时间以来,“欧洲政治共同体”引发广泛关注,欧盟领导人也频频表达支持。今年6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肯定了欧洲政治共同体倡议,认为它“可以使候选国立即参与欧盟的各种政策”。近期,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其盟情咨文中也表达了委员会支持欧洲政治共同体的想法。
但不少分析认为,由于共同体涵盖国家和地区数量多,各方利益诉求各不相同,该机制能否发挥实际作用还面临诸多考验。路透社称,欧洲政治共同体规模太大,其政治和文化多样性以及一些成员国之间长期的矛盾,将成为实施具体政策的重要障碍。美联社认为,这次欧洲政治共同体领导人会议是欧盟主导的、掩盖欧洲国家分歧的一次尝试。
“集体行动将是欧洲政治共同体面临的一大难题。”赵柯指出,总体来说,对话总好于对抗。但是,欧盟国家和非欧盟国家数量众多,利益偏好差异较大,在能源、气候变化等诸多关键议题上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对于欧盟扩员问题,其内部也有不小的分歧。目前,欧洲政治共同体只是一个非正式的松散论坛,还停留在交换意见层面,要达成共识、进而采取一致行动还面临许多困难。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