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芯片法案”损人害己 终将反噬自身

2022年08月30日 16:08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华盛顿8月29日电 (国际观察)美“芯片法案”损人害己 终将反噬自身 

  新华社记者熊茂伶

  美国日前正式推出《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以下简称“芯片法案”),旨在通过巨额产业补贴和遏制竞争的霸道条款,推动芯片制造“回流”本土。不少业内专家表示,这一法案将科技和经贸问题“武器化”,扰乱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终将反噬美国自身。

  逆潮流 反规律 

  经济全球化不断迈进,芯片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跨区域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形成相互协作的高效运转格局。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国炮制“芯片法案”,妄图推动芯片制造回流,是逆全球化潮流和反产业发展规律的行为。

  按照白宫公布的数据,美国半导体产量仅占全球约10%,东亚地区产量占全球75%。这意味着在东亚地区存在强大的半导体产业集群。

  德勤咨询公司在一份报告中说,在芯片领域,厂商自然形成高度集中的生产集群,创造了强大的“人才库”和“技能池”。

  美国兰德公司供应链安全领域主管布拉德·马丁告诉新华社记者,“芯片法案”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美国芯片行业的劳动力发展等问题。

  除了无法振兴美国相关产业,“芯片法案”还对已有的供应链系统造成冲击。波士顿咨询公司分析师马特·兰焦内指出,该法案肯定会导致供应链效率降低,供应链系统将出现更多冗余。

  另外,这份法案逼迫企业“选边站队”:只要接受美国政府补贴,10年内就不得在中国或任何其他经济体扩大先进芯片产能。不少半导体企业认为,类似规定扭曲全球供应链,破坏企业全球竞争力,最终影响美国技术进步和发展。

  增赤字 推通胀 

  “芯片法案”违背市场规律,通过巨额产业补贴强行扶植“美国制造”,不仅不解决老问题,反而制造新矛盾。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半导体企业利润已经很高,再给予补贴,相当于“劫贫济富”,将激化高赤字和高通胀等风险。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此前估算,“芯片法案”将在十年内增加550亿美元支出,再加上产业税收抵免将减少240亿美元税收,两者合计增加790亿美元财政赤字。一些预算监督机构表示,这将持续推高通胀,拖累经济增长。

  美国企业研究所经济学家德斯蒙德·拉赫曼告诉记者,“芯片法案”目标实现周期很长,等到那些用于鼓励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投资获得成果,美国普通民众付出的成本只会更高。

  美国“自由事业”基金会主管亚当·布兰登认为,芯片法案是鲁莽财政支出,只会为通货膨胀“火上浇油”,让美国家庭承担成本。他表示,扩大企业的福利不会让美国更有竞争力,只会加重它们对政府的依赖。

  频打压 错上错 

  鼓吹“芯片法案”的政客声称,法案能减少美国对外国半导体产品的依赖,解决芯片短缺问题。分析人士表示,芯片短缺的原因是美国单方面挑起经贸摩擦,动摇了半导体全球供应链。“芯片法案”是使用错误的方式解决美国的另一个错误,完全是一种政治操弄工具。

  前白宫贸易顾问、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德·鲍恩在一篇文章中表示,美国打击其他国家企业,动摇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损害了美国企业和工人的利益,相关出口管制还阻碍制造商在美国本土投资。

  波士顿咨询公司估计,如果美国完全禁止半导体企业向中国客户销售产品,美国半导体企业将丧失18%的全球市场份额和37%的收入,半导体行业也将减少1.5万个至4万个高技能工作岗位。

  如此看来,这份强调排他性的“芯片法案”不仅无法助力美国半导体产业,还会加剧全球产业链扭曲错配、损人害己。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美“芯片法案”损人害己 终将反噬自身

2022-08-30 16:08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华盛顿8月29日电 (国际观察)美“芯片法案”损人害己 终将反噬自身 

  新华社记者熊茂伶

  美国日前正式推出《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以下简称“芯片法案”),旨在通过巨额产业补贴和遏制竞争的霸道条款,推动芯片制造“回流”本土。不少业内专家表示,这一法案将科技和经贸问题“武器化”,扰乱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终将反噬美国自身。

  逆潮流 反规律 

  经济全球化不断迈进,芯片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跨区域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形成相互协作的高效运转格局。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国炮制“芯片法案”,妄图推动芯片制造回流,是逆全球化潮流和反产业发展规律的行为。

  按照白宫公布的数据,美国半导体产量仅占全球约10%,东亚地区产量占全球75%。这意味着在东亚地区存在强大的半导体产业集群。

  德勤咨询公司在一份报告中说,在芯片领域,厂商自然形成高度集中的生产集群,创造了强大的“人才库”和“技能池”。

  美国兰德公司供应链安全领域主管布拉德·马丁告诉新华社记者,“芯片法案”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美国芯片行业的劳动力发展等问题。

  除了无法振兴美国相关产业,“芯片法案”还对已有的供应链系统造成冲击。波士顿咨询公司分析师马特·兰焦内指出,该法案肯定会导致供应链效率降低,供应链系统将出现更多冗余。

  另外,这份法案逼迫企业“选边站队”:只要接受美国政府补贴,10年内就不得在中国或任何其他经济体扩大先进芯片产能。不少半导体企业认为,类似规定扭曲全球供应链,破坏企业全球竞争力,最终影响美国技术进步和发展。

  增赤字 推通胀 

  “芯片法案”违背市场规律,通过巨额产业补贴强行扶植“美国制造”,不仅不解决老问题,反而制造新矛盾。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半导体企业利润已经很高,再给予补贴,相当于“劫贫济富”,将激化高赤字和高通胀等风险。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此前估算,“芯片法案”将在十年内增加550亿美元支出,再加上产业税收抵免将减少240亿美元税收,两者合计增加790亿美元财政赤字。一些预算监督机构表示,这将持续推高通胀,拖累经济增长。

  美国企业研究所经济学家德斯蒙德·拉赫曼告诉记者,“芯片法案”目标实现周期很长,等到那些用于鼓励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投资获得成果,美国普通民众付出的成本只会更高。

  美国“自由事业”基金会主管亚当·布兰登认为,芯片法案是鲁莽财政支出,只会为通货膨胀“火上浇油”,让美国家庭承担成本。他表示,扩大企业的福利不会让美国更有竞争力,只会加重它们对政府的依赖。

  频打压 错上错 

  鼓吹“芯片法案”的政客声称,法案能减少美国对外国半导体产品的依赖,解决芯片短缺问题。分析人士表示,芯片短缺的原因是美国单方面挑起经贸摩擦,动摇了半导体全球供应链。“芯片法案”是使用错误的方式解决美国的另一个错误,完全是一种政治操弄工具。

  前白宫贸易顾问、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德·鲍恩在一篇文章中表示,美国打击其他国家企业,动摇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损害了美国企业和工人的利益,相关出口管制还阻碍制造商在美国本土投资。

  波士顿咨询公司估计,如果美国完全禁止半导体企业向中国客户销售产品,美国半导体企业将丧失18%的全球市场份额和37%的收入,半导体行业也将减少1.5万个至4万个高技能工作岗位。

  如此看来,这份强调排他性的“芯片法案”不仅无法助力美国半导体产业,还会加剧全球产业链扭曲错配、损人害己。


(责任编辑:何欣)

查看余下全文